扭秧歌的来历

简略一点。

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春节为什么要扭秧歌
扭秧歌[niǔ yāng gē]
舞蹈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陕北地区“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北宋已有陕北秧歌舞,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中文名称
扭秧歌
地理标志
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东北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性质
舞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