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0

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为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足下犹复以为可教,贬损道德,乃至手笔以问之,扳援古昔,辞义高远,且进且劝,足下之于故旧之道得矣。虽仆亦固望于吾子,不敢望于他人者耳。然尚有似不相晓者,非故欲发馀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不能默默,聊复自明。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

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词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因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书》所谓耻过作非者也。

因复求举,亦无幸焉,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观之,馀亦无甚愧焉。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词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

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且无使者再克。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间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二者将必有一可。足下以为仆之玉凡几献,而足凡几刖也,又所谓者果谁哉?再克之刑信如何也?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翻译为尊敬的崔立之先生:我现在处境险恶,无法拨云见日,摇摇摆摆,像头无人驾驭的马,被困难所压迫,屡遭耻辱,小人和君子都会嘲笑我,世人都离弃我。您还愿意给我指点迷津,降低我的品德,甚至用手笔去询问我,挑战现在,讲解古往今来的事情,辞藻雄奇,意义高远,而且劝告我一边进步。您确实从故旧的道路中获得了很多。

虽然我也期盼着各位大人物的指引,但是我只敢仰望您,而不敢仰望别人。还有人认为我不是被了解的,难道不是因为我想发出余论吗?否则,为什么崔先生以很高的期望来追求我的成功呢?不能一言不发,现在就做出明确地解释。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世事的真相,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只是为了服务人民,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当我二十岁的时候,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就向家人祈求,才明白做官并不是只为服务人民。

我来到京城,看到有人通过考试成为进士,大家都很尊重他,我很高兴,就向他请教考试技巧,有时会拿出礼部试过的考题,让我写诗等作品给他看,因为我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不用学就能做到。于是,我前往州县,希望自己也能通过考试。

这些官员的好恶出自内心,要四次才能成功,也没有立刻任职。我听说吏部可以选拔博学宏词的人,而且这些人有望成为功臣。我向他学习,有时会拿出所试过的文章,它们和礼部的试题相似。

有人私下揣测它们的原因,但是我依然喜欢这个名头,再次前往州府申请选拔,在吏部考试两次,一次成功,但是在中书被淘汰了一次,虽然没有被任用,但是人们认为我还是有才能的。我对自己所试的东西不太满意,不到束手就离开。

我认为博学宏词者,是否当前社会的概念,预计古代的英雄士人,如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等人,如果参与了这个选拔,他们不会自觉不满吗?他们就不会自己挑选了。设想与目前成功的人一起竞争,他们都在迷茫中竞争,我一定会感到羞耻。但是,即使这些五子是今天的人,他们的道路虽然没有展现在世人面前,但他们自负何如?

是否有必要与成功者竞争,以决定输赢,而忧虑是否能做到?我不断挑战自己,是否仅仅是为了赚取糊口费和养活穷人孤儿,或者是为了和别人一起享受我所追求的快乐。其他的事情,自己可以权衡,自己可以理解。现在崔先生又把我的情况比作献玉之人,必须等待工匠切割,才能被人知道,即使砍断双脚也无所谓,不会再有人能克服。

崔先生对我的鼓励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做官的门路不曾出现,该怎么办呢?难道你说我必须等到这并发生,才有可能进步吗?崔先生没有向人献上过玉,我没有割掉双脚,崔先生没有必要为我担心。

现在世风不同于旧时,边境上还有需要保卫的人,国王不能得以安宁,而且宰相也在为这个担忧。虽然我不是很聪明,但我深入地研究了得失,建议给国相或君主,提升我的职位,至少为我取得一种官职。

如果这都不可能,我仍将耕作宽阔的野地,在偏远的湖滨垂钓,寻找国家的历史,考察优秀的智者和哲学家的起始和终点,创造一部唐朝经典,永存不朽,抵制内奸和谣言,发扬潜藏的美德之光。

两者之间一定会有一个能够实现。尊敬的崔先生,您认为我献上的是多少块玉,而您割下的是多少双脚呢?再克之刑是否可信?士人相信知己,我没有别的什么重要的话能够向崔先生倾吐。我表示敬礼。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卒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其散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并称“韩孟”。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