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的艺术特性

如题所述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其作品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2
齐白石及其绘画艺术

董玉龙

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注)及其绘画艺术,在中国传统绘
画艺术的继承、变革和发展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从他走
过的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和在画苑辛勤耕耘八十多年的艺术经
历,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位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木匠,怎样在艰难
曲折的道路上,奋斗成为创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其生活实践和艺术
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经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画界,而且对推动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繁荣,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齐白石于晚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二日——即公元一八六四年一
月一日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的一个农民家庭。

齐白石在七岁时,靠母亲变卖从烧饭用的稻草中检拾的谷子,上了
几个月的私塾“发蒙”。之后,终因家境贫寒辍学,他砍柴、割
草、牧牛,同时自己习画。

齐白石少年时代身单力薄使不动犁耙,学了木匠。他先学做粗工,
一年后改学雕花木工,当了细木匠,很快闻名全乡。十多年木匠生
涯中,他曾以扎纸出身的萧传鑫为师学画“影象”,后来兼做“描
容”。其接触艺术之始,就生根于人民生活和民间艺术传统的审美
情趣之中。

Crabs & Flowers 螃蟹盆菊

直到廿七岁,齐白石才有机会拜师本乡文人画家胡沁园学画工细花
鸟草虫;从师陈少蕃学习诗文;向本地画家瓮塘居士谭溥学山水画
等。从此,他这个木匠兼画匠,从生活的最低层起步,迈向茫茫无
涯的艺海和人生。老人晚年追述这段生活、学习经历时写道:“予
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挂书无角宿
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往事示儿辈》)

到了而立之年,他广交诗友,和同乡诗友们结“龙山诗社”、“罗
山诗社”,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他又自学篆刻和书法,奠定了将
来作为艺术大师所需的诸方面基础——诗、书、画、印,开始了全
面艺术实践。

一九○二年,已近不惑之年的齐白石,受友人之请,首次离家远
游。此后,历时七年“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各
地名山大川;接触到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尤其是亲眼
目睹了许多前人名家的手笔。他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开阔了,还
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创作画稿。

从一九○九年的秋天起,齐白石在故乡家居十年,潜心读书、写
字、作画、写诗、治印。这个时期,他把“行万里路”壮游所得,
集中消化、吸收,和当时的田园生活融汇贯通,尝试把生活的感觉
通过笔墨给予艺术再现,取得很大收获。其著名的由五十二幅作品
组成的《借山图卷》和《石门二十四景》等,即完成于这一时期。

Calabash & Locust 葫芦蝗虫

经过“五出五归”和“家居十年”的锤炼,白石老人摸索出了具有
个性的艺术语汇和独特的审美意境,他的技艺已趋成熟。



一九一九年,为避乡乱,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以卖画刻印自
活”。他从此定居京华,遇到一场无法避免的挑战。

当时,北平画苑保守之风甚浓。一些人以临摹仿古为能事,以笔笔
有来历有出处相标榜,自命有书卷气。他们瞧不起齐白石的农夫、
木匠出身,贬低他的绘画笔墨“粗野”,攻击他的作品是“野狐
禅”。对于这一段的情况,白石老人在一九二○年秋应著名画家陈
师曾之请所画的《禽菊图》中题诗作了描述,“好鸟离巢总辛苦,
张弓稀处小栖身。知机不独三缄口,闭目天涯正断人。”、“老萍
对菊愧银须,不会求官斗米无,一画京师人不买,先人三代是农
夫。”在后来刊印的花果册及其它的有关诗文中,也有自题或自述
其当年作品,“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或流露“而今沦落长
安市”和“不入时人众眼中”的感慨。他在另外的《芙蓉小鱼》一
书中的题句表述更为具体,“余友方叔章尝语余曰:‘吾侧耳窃闻
居京华之画家多嫉于君,或有称之者,辞意必有贬损。’余犹未
信。近晤诸友人面白余画极荒唐,余始信然。然与余无伤,百年后
自有公论。”在《秀石葫芦图》中题道:“当时毁誉殊难定,公论
从来年代迟,依著自家模样好,昔人自道不须奇。”以上表明了白
石老人当年的艰难处境和他自信豁达的胸怀。

King Teng Pavilion 滕王阁

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陈师曾独具慧眼,早在齐白石一九一七年挂牌
于琉璃厂的治印中,就已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他曾专程到齐当时
居住的法华寺造访,两人结为至好。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
卷》上题诗,作了较为详细准确的表述,“曩于刻印识齐君,今复
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
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
书喜媚姿,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
群。”直至在以后不断加深的艺术交往中,激励其“自创风格,不
必求媚世俗”。在当时的那种文化背景下,这位“不为宗派所
拘”,反对“皮毛袭取即功夫”的齐白石,决心“删去临摹手一
双”。当时,他已年半百且学已有成,为使自己的作品为更多的人
所理解和喜爱,为求艺术上再有所突破,他要破釜沉舟,“决定从
此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齐白石“衰年变法”。

“变法”是一个极为艰辛的精神劳动过程,也是既要超越前人又要
超越自我的艺术升华过程。白石老人付出了极大代价,他常常是
“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把笔握刀,日不暇
及。”其结果又往往是“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他
不满足自己的进步,始终不渝地顽强拼搏。经过面壁十年的持续努
力,齐白石终于在自己独有的生活土壤中,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培育
出清新雄健朴茂明丽的齐派艺术之花。他的作品得到脱胎换骨的改
造,形成了“红花墨叶”兼有文人画和民间艺术之长的独特风格。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变法的成功,表明了齐白石
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宏伟气魄和胆识。这位接近古稀的老人艺术生
命发生了重大转折,直至去世前的三十多年中,艺术成就达到了一
个光辉的顶点。

Mountains & River 江上青山 1922



通过简略回顾白石老人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我们不难理解这位
当代国画巨匠的美学思想、艺术观、创作方法、艺术特征,以及他
的贡献所在。

晚清,政治黑暗,民族灾难深重,外患频仍,艺术被桎梏。中国绘
画公式主义——艺术教条主义的倾向严重,很多的所谓“正统”派
画家面对素绢,“以古人为师”、“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他们
以临摹代替创作,把中国画推向了消极、沉闷、僵化的绝路。齐白
石就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艺术环境中起步学习绘画,从事艺术创
作,并度过了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还来源于民间艺术传统和古典绘画传统。他当木
匠兼画匠的青少年时期,服务于乡亲,借鉴了大量民间流行纹样,
了解下层社会的艺术需求,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熏陶,
这对他的艺术观乃至未来的作品风格,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另
外,他还十分尊崇一些卓有成就的前辈画家们。一九二○年,白石
老人在一首诗中写道:“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大涤
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
为诸君磨墨理纸……”。他对略早于他的著名画家吴昌硕,更是大
为敬佩。他的学习方法很是灵活,始终是“师于古而不泥于古”、
“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取神遗貌”。如果说在齐白石的早期作
品中,八大画风依稀可辩的话,那么,在“衰年变法”之后,这种
感觉就荡然无存了。齐白石是真正学习了传统,继承了传统,变革
了传统。

Calamus & Butterfly 菖蒲蝴蝶 1920



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绝非因循守旧,白石老人的创造精
神,还表现在他不断赋予旧有的绘画形式以新的内容,从而大大开
拓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

在白石老人众多的绘画作品中,有预示丰收喜悦的玉米、高梁、谷
穗、稻子;有生活和劳动用具:柴筢、锄头、鸡笼、酒壶等;有劳
动的场景:牧牛,耕田等;以及儿童戏趣和民间风俗题材:如吊
蛙、红烛和鞭炮、耗子和油灯等。他在画中有好多的题诗、题句则
更是直抒胸臆,如:“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丰年可作菜
食,饥年可作米粮,春来勿忘下种……”、“牡丹为花之王,荔枝
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等。还有的写着“借山
吟馆主者,住百梅祠屋时,墙角种栗当作花看……”,甚至“予欲
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之物一一画过……”。这些代表着一个农
村劳动者情之所系的题材和内容,展现着一幅幅意境美妙的田原生
活画卷,反映了齐白石与众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Camellia & Bird 茶花小鸟

上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象的创造,传统绘画中很为少见,历代
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师更少问津,就在白石老人当时生活的那个时
代,也属标新立异之举。他把中国传统绘画从仅为少数人所玩赏的
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使画家有了更广泛的创作自由,使艺术获得
了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欣赏。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取材新颖,内容充实
丰富,画风拙朴,生活气息浓郁。其作品涉及了山水、人物、花鸟
各种题材。

对待前人的笔墨法则,白石老人在认真研究继承的基础上,再根据
自己作品内容的实际需要加以发挥。他的主张是,“用我家之笔墨
写我家之山水”,不让“古之须眉生我之面目”。他长期摸索、反
复试验、刻意求新,笔墨技巧同样有了相应突破。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画中,大笔的粗枝红花墨叶和非常精细的草
虫,常常处在同一个画面。有的粗到了了几笔,有的细到纤毫毕
现。中国画几种风格截然的造型方法往往同时并举,“工中带写,
写中带工,工写相衬”运用很熟练,巧妙又灵活。齐白石还将文人
画的笔墨情趣和民间艺术强烈、浓重、艳丽的色调紧紧融合在一
起,取之合理,用之得体,兼收并蓄。他在对比中求变化,和谐中
求统一,表现物象率直自然,艺术造诣很为深邃。

Grass & Insect 秋草昆虫 1920

笔墨上,白石老人以“简”取胜,构图上“以小见大”、“以少胜
多”。他的一些作品中仅仅画有一小小草虫和一枚不大的印章及两
个字的“白石”题名,留下了大面积空白。然而,他却给人无限的
联想,产生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此时,你会觉得中
国绘画那独有的艺术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白石老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姿态万千,形神兼备。特别是那些虾、
蟹、鱼、蛙及雉鸡,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群众和同行们所厚爱。洗
炼的笔墨痛快淋漓,浓、淡、干、湿处理恰到好处,无一纰漏,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极高水平,这是白石老人精益求精、刻苦磨炼的结
果。我们可以从老人的记述中了解他的探索过程:“余之画虾已变
数变,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余之画虾,七
十岁后一变,此又变也;”、“寄萍老人八十七岁所画(之蟹),
八十岁前不能为也;”、“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
得神似……”如此等等,说明白石老人是位治学态度严肃认真,对
艺术极端负责的人。

在白石老人的许多绘画作品中都有题诗或题句,分别记述了他的人
生观、爱憎观,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他对艺术见解的表述,
对我们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他曾在一幅枇杷画中题道: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话从理
论的高度概括了白石老人的艺术主张,同时也是我们许多人所追求
的美好的艺术境界。

Black Peony 墨牡丹

历史证明,齐白石是位“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
法”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的艺术作品充实了祖
国的文化艺术实库,给后人留下了亨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
注:一九五三年,齐白石九十三寿辰庆祝大会上,中国文化部授予
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荣誉奖状。

————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齐白石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为该画集的序言。《大千世界》转载此文(文字上略有改动),借
她向大家简要地介绍齐白石先生的生平。同时,《大千世界》编辑
部欢迎读者对此画选提出宝贵的意见和评论。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age.com/qibai/qbsgb.html

第2个回答  2007-07-03
有极其浓重的生活情趣,他总是能够发现生活中那些常人所不太注重的东西,比如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水果,昆虫等,作为画的题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