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图的历史信息

你从宋代的斗茶图中提取出了哪些历史信息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分茶”的茶艺。分茶前,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南宋陆游(1125—1210)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这种宋代流行的茶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4
在我国饮茶史上,斗茶最早大约出现于唐代中期。据无名氏《梅妃傅》载:"开元年间,(唐)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不过,在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于斗茶的则要算宋代了。由于宋代品茶之风大盛,于是使唐代开始的斗茶之风在宋代亦达到高峰。连宋徽宗赵佶也乐此不疲,他曾写就《大观茶论》一册,其中谈到:"天下志士,励志清白, 竞为闻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筐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干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还盛赞此举谓"盛世之清尚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将斗茶写得惟妙惟肖,在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为了向"天子"献上最好的北苑龙凤团茶,就要在上贡前,雄豪们就要先举行斗茶。而斗茶时,"其间品弟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结果是"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对如何斗茶,宋代唐庚的《斗茶记》写得较为详细: 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书中还谈到,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贵"。据北宋江休复的《江邻儿杂志》记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即蔡襄)斗茶, 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取胜"。可见茶水关系至深,所以新茶配活水,可谓相得益彰,这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据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宋时斗茶,味以"香甘重滑"为上,香以"真香"为佳,色以"纯白"为优。
  到了南宋,不仅名茶产地及寺院有斗茶之举,就连民间也普遍开展。南宋画家刘柏年的《斗茶图卷》 更生动地展现了集市买卖茶叶民间斗茶的群象。这种斗茶,很有些现时评茶的味道,并与茶叶市场交易联系在一起。
  
  【斗茶方法】
  斗茶,有一个文雅的说法叫“茗战”,主要比试三点:茶,水,器。茶是当年的新茶,以龙凤团饼最为名贵;煮茶的水首选泉,江水,雨水或雪水次之,井水最差;饮茶的器具以福建建窑生产的黑釉瓷最佳。斗茶的过程颇为复杂,首先是要把茶盏温热,然后开始煎水,也叫“候汤”。宋人煎水一般用茶瓶,因此不能像唐人那样可以直接观察“三沸”的过程,而仅能凭借听力。宋代的茶书记载了听声辨水的方法:茶瓶里的水发出的声音好像蝉鸣虫唱是“一沸”,好像车辆远远驰过为“二沸”,好像松涛阵阵的声音出现时就是“三沸”。饼茶需要捣碎后再磨碾,磨碾得越碎越好,而且磨碾后要立刻调茶,放置时间不能太长。宋人喝茶是连汤带末茶一起喝下,水温非常重要,水温过低,末茶会浮在水面,水温过高,又回沉到水底,这两种情况都要尽量避免,因此当时人认为“候汤最难”。一些人主张,水沸腾以后先放一放,这样的温度恰好合适。
  接下来把研碎的末茶放在杯盏中,兑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状,称为“调膏”。然后是点茶的过程,拿水瓶的手臂要灵活转动,让瓶中的水形成稳定的水柱,水柱不能使断时续,忽粗忽细;水注满杯盏六分左右的时候,水柱嘎然而止,不能残留零星水滴。点茶的同时用茶筅不断的旋转搅拌,以手腕带动手指,轻重适度,缓急有度,让茶汤泛起纯白的汤花。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把调膏,点茶的过程总结为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手法。
  怎样确定斗茶的输赢结果呢?首先是目测汤色和汤花的优劣。饼茶在制作过程中榨去了茶汁,因此烹茶完成以后汤色应该发白,纯白表明茶叶鲜嫩,制作精细,是最上之选。汤色发青说明“蒸青”的火候不够,泛灰表明蒸青火候过猛,泛黄说明采摘的是老叶,发红则表示烘焙过度,这些都是劣等茶的标志。汤花的品鉴更考究。汤花泛起时要均匀细密,观之如疏星朗月,甚至幻化出鸟兽虫鱼的形状,而且贵在经久不散,汤花要紧咬盏沿,不能很快消失。如果汤花散去,就会在杯壁留下水痕,当时就是以水痕出现的早晚来裁定输赢,水痕出现得越晚,就越容易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正因为宋人重视汤色的纯白和咬盏的持久,茶具就成了决定斗茶胜负的关键因素。当时斗茶者最喜爱建窑的黑釉兔毫盏,这种杯盏色泽油黑反衬出茶汤的洁白,内壁有兔毫般的花纹与汤花相映成趣,因此大受欢迎。也是出于斗茶的需要,宋人把茶叶为白色的稀有茶树当作无上的珍品。
  目测过后是品尝,味以“香甘重滑”为全,香以“入盏则馨香四达”为妙。经过综合的评定,才能决出斗茶的胜者。两位颇有影响的文人苏轼和蔡襄的斗茶故事一向为人们所称道。蔡襄“参战”的茶品质好,选用的又是驰名天下的惠山泉水,本该取得胜利;但苏轼别出心裁地用竹沥水(烘烤过的竹子,中药之一)参赛,反而后来居上,取得胜利。
  随着散茶全面替代团饼,宋人的斗茶之趣也烟消云散。此后,再未出现以一种广泛的社会参与为特征的“茶道活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