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在古代的用途..

如题所述

青白瓷造型丰富,应有尽有,除日常生活用器碗、盘、碟、盏之外,还有酒具、茶具、文房用具、陈设器、卫生用具、照明用具、祭器、冥器和宗教造像等。

现就其主要产品造型特征简述如下:

1、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饮食用具。



2、盒,为生活日用品,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构成,盖多微鼓,器身与盖的高度近似。



3、罐,是青白瓷中常见器形,属盛贮器。



4、瓶,为吸水和贮存液体器皿,也是一种陈设用瓷。



5、炉,亦称熏炉、香炉,系古代焚烧香料的卫生用具。



扩展资料: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衍生品种:

1、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图案中的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它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

2、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又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即它并不以青花为主色,只把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而与红、黄、绿等色处于同等地位。

3、孔雀绿釉青花又称“孔雀绿地青花”。制作方法是在胎坯上用钻料绘出花纹,并在花纹上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涩胎青花瓷,再通体罩孔雀绿釉,二次入窑中温烧成。印度尼西亚出土的景德镇元代孔雀绿釉青花玉壶春瓶,证明孔雀绿釉青花为元代景德镇窑首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青白瓷造型丰富,应有尽有,除日常生活用器碗、盘、碟、盏之外,还有酒具、茶具、文房用具、陈设器、卫生用具、照明用具、祭器、冥器和宗教造像等。现就其主要产品造型特征简述如下:

1、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饮食用具。它以大口,深腹,小足为特征。又因时代不同而底足富于变化,有圆底,圈足,平底,实足(又称圆饼足、假圈足)。口有花口、唇口、敞口、撇口、侈口。腹有斜腹壁、弧腹壁和折腹三种。宋代碗的形制繁杂,形式也具多样化。如斗笠碗、高足碗、唇口碗、花口碗等。北宋早期碗类基本保持了五代风尚。产品以敞口、花口、矮圈足为常见。装饰工艺基本上不采用五代支钉叠烧法,因而碗内未见支钉垫烧的痕迹。这时产品素面较多,纹饰简单,以云气、篦点纹为常见。北宋中后期,青白瓷碗大量出现,碗的品种也有变化,出现了高足碗、芒口碗、花口碗、侈口碗、斗笠碗等,且纹饰也逐渐繁密,有莲荷纹、菊纹、鸾凤纹、游禽纹、水波纹、云气纹等。北宋芒口瓷,采用多级盘钵式垫烧窑具,而支圈组合式覆烧法,广泛使用在北宋中后期。南宋碗式多为花口碗、斗笠碗、芒口碗、侈口碗等。纹饰常见有云龙纹、莲荷纹、菊瓣纹、慈菇纹、婴戏纹等。此外还有涩圈芒口碗等。

元代碗的造型基本上保持南宋的风貌,而纹饰极为丰富,前期青白瓷仍是主要瓷器品种。碗类以敞口、弧壁碗为常见,以折腰碗独具时代特色。中期以后,卵白釉瓷的创烧成功,青花瓷和各种颜色釉瓷问世,故青白瓷生产逐渐衰退,元代江西景德镇窑由于焙烧工艺的变化,碗底足改宋代小于圈足的垫饼垫烧法,为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法,因而其碗类部分底足有釉,有的则无釉,较少有垫烧的火石红痕迹。

2、盒,为生活日用品,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构成,盖多微鼓,器身与盖的高度近似。造型多为圆形,还有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按用途可分镜盒、药盒、油盒、香盒以及梳妆用的奁盒。此外还有大小相套的子母盒,夹层塑男女房事图象的春宫盒。青白瓷盒在宋代广为流传。元代继之,但瓷质粗劣,造型和纹饰简略。

从其造型与纹饰看,宋代青白瓷盒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盒子底部多印有姓氏,如陈、葵、汪、吴、蓝、朱、徐、程、张、潘、段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家合子记”铭文盒,这充分反映了盒子在宋代普遍使用,为了推销产品,盒子底部多印上姓氏铭记作为产品的推销商标,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当时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

3、罐,是青白瓷中常见器形,属盛贮器。以广口,深腹,平底或圈足为特征,有的配盖,有的无盖,但肩上置系,一般纹饰简单。宋元青白瓷罐多为小件皿,其用途不一,有的系文房水盂,有的系妇女用粉缸,有的用于贮存茶叶。而形制稍大者,也可用于贮存珍贵的食物,它们总的特点是小巧精美,大部分属实用器皿,而堆塑四灵纹盖罐,却是一件制作考究以釉里红装饰为特征的随葬冥器,弥足珍贵,为研究元代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4、瓶,为吸水和贮存液体器皿,也是一种陈设用瓷,亦可作贮存器具,一般体形修长,小口,深腹,平底或尖底,或矮圈足,从陶到瓷各地窑场均有烧造。宋元青白瓷瓶,造型多样,纹饰丰富。有梅瓶、玉壶春瓶、扁瓶、葫芦瓶、胆瓶、瓜棱瓶、净瓶、六管瓶、弦纹瓶、花口瓶、双耳挂环瓶、堆塑龙虎纹瓶等。

在诸多瓶中,数堆塑龙虎纹长颈瓶独具江西地方特色,体型一般较大,最大通高达一米以上,整个体形显得修长,敞口(或平口),长颈,圆鼓腹下收,矮圈足外撇,肩上贴塑立俑12个,还配有龙虎日月、伏听俑、文武士俑以及鹿、凤凰等,置尖顶立鸟盖,属冥器,一般都成对出土。它来源于汉代《原陵秘葬经》,按照宋代的葬制将大夫至庶人墓随葬单个“冥器神煞”缩小,集中于瓶上,这样,既符合葬制的要求,又简化随葬品数量,这种堆塑龙虎纹青白瓷瓶,开始出现于北宋,其时代特征明显。一般为盂口,长颈,丰肩,圆鼓腹下收,圈足外撇,颈长和腹长相等,颈部堆塑简单稀疏。据现有资料,最早的一对堆塑龙虎纹瓶系北宋嘉佑二年(1057)墓出土的,其颈部仅塑罩爪龙虎纹各一只,等距离置三个泥条把手,口部配立帽形飞鸟纽盖,而政和八年(1118)堆塑龙虎纹瓶不设把手,在其颈部增加了鸡犬和日月图案。

南宋是青白瓷堆塑龙虎纹长颈瓶最盛行时期,它的造型与特征与北宋有明显的区别:(1)颈长大于腹长(有的相当于腹长的一倍);(2)颈部堆塑紧密,除龙虎纹外,还增加了一周立俑,一般为12个,有的还有伏听俑、文武士俑以及鹿、马、鸡、犬、凤凰、龟、蛇等;(3)在嘉定年间以前颈部一般是以塑荷叶边形附加堆纹承托立俑,此后则多用凸弦纹承托,此种装饰手法,一直延续到元代;(4)南宋前期颈部装饰以弦纹为地,中晚期不见;(5)腹部大多无纹饰,也有少数腹部饰八卦纹;(6)南宋晚期颈部装饰的堆塑体积变小,纹样模糊,布局稀疏。景定四年(1263)以后,堆塑出现龙虎头部和日月悬空以朵云承托的装饰。

元代堆塑龙虎纹长颈瓶的特征:(1)初期基本保持了南宋晚期装饰风格,大德(1307)以后就有明显的变化,头部堆塑装饰体积变小,布局稀疏,鸡、犬、鹿、马等堆塑纹普遍不见。盖顶变矮,立鸟肥胖。(2)中期后(1314-1320)肩部装饰立俑数量逐渐减少,延佑二年(1315)出现有的立俑为11个,天历三年(1330)有的立俑为9个,10个,至正二年(1324)出现有的立俑为8个或9个,甚至少到只有6个立俑的堆塑瓶,根据纪年墓出土地域分析认定,此种堆塑长颈瓶以赣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江西约有1/2以上县市的宋元墓均有青白瓷堆塑龙虎纹长颈瓶出土。邻省湖北的黄梅、黄石、浙江的江山,福建的邵武,湖南醴陵等地也有出土。而江西这些地区当时文化经济繁盛,用如此众多的堆塑瓶来随葬,是人们信仰宗教的反映。道教正乙派活动的中心贵溪龙虎山就在这个区域内,那里有道教上清宫天师府等大批建筑,至今还供国内外游人参观。因此笔者认为堆塑龙虎纹长颈瓶,系江西境内道教信徒特殊随葬品。

5、壶,以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实足或圈足为特征。其功能为酒具、茶具、卫生用具,也有用于娱乐的。宋代青白瓷器,品类多样,造型丰富,加之饮酒,斗茶之风盛行,酒器、茶具的广泛使用,壶的制作日益精美。始见于五代的注碗(亦称温酒壶)到北宋已广为流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楼》条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这一记载和北宋出土青白瓷注碗相吻合。

根据出土纪年资料,青白瓷注碗最晚在北宋中期就已广为流行,江西南丰窑在北宋嘉佑二年(1057)就已生产出精美的注碗,奇怪的是这种精美的注碗降至南宋,江西地区几乎不见出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作为温酒器的一种,可能与玉壶春瓶的出现有关,宋代青白瓷壶类中最为流行的是青白瓷执壶这一品种,北宋早期以喇叭口,长流为特点。

进入南宋,壶类变化较大,壶类普遍加盖加纽,流长,把长,纹饰繁杂,元代青白瓷壶较宋代简化,一是以玉壶春瓶为壶身,对称处塑流和柄,或加纽和盖。另一类就是葫芦执壶,它和宋代的相比较有差异:一般多无盖,无纽,长弧形圆把,圆管状弯流和壶身圆鼓,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多穆壶。

6、炉,亦称熏炉、香熏或香炉,系古代焚烧香料的卫生用具,大口,深腹,平底,圈足或三足为特征,部分配有精巧镂空盖。其造型多样,形式美观,装饰丰富,亦可作陈设用器。宋元两代,青白瓷香熏较为常见,为人们日常用具。

综观宋元各种熏炉的造型,给人的印象是当时工匠们对炉的制作设计精巧,飘香四溢,给人以美的享受。熏炉是人们使用香料必备的卫生器具。炉的发展形制从大到小,由繁到简,同时也说明宋代是熏炉的生产、使用全盛时期,元代是它的没落时期,明清以后,终因人们生活情趣的变化,而不及宋元青白瓷熏炉繁盛。

7、盘、碟、盏,是常见食用器皿,其造型特征:敞口浅腹,平底,卧足或矮圈足。盘,大而腹深;碟,小而腹浅,是瓷器实用器皿中的大宗产品。唐宋以来,瓷盘的使用普遍,造型多样,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各种盘。宋元青白瓷盘、碾,一般是承袭前代的造型,器型变化不显著。

碟的出现,首见于浙江德清县出土的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碟。它往往伴随碗、盏一道出土,有时碟、盘、盏是很难严格区别的。1982年九江县北宋早期雍熙三年(986)阿周墓出土青白瓷五瓣葵口盏是目前发现的青白瓷最早的实物例证。弥足珍贵。

8、钵,盛贮器。以敛口,敞口,深腹或浅腹,平底,圆底,圈足或三足,口大底小为特征。钵这种器形的发展规律:唐代的钵为敛口,平底;北宋早期钵为平口折肩,平底;北宋中期的钵敞口、折肩。北宋晚期的钵为敞口,溜肩等,而后钵的演变为平口,敞口的较多,折肩钵极少,至元代这种青白瓷钵造型几乎绝迹。

9、瓷雕塑。宋代,各种瓷雕栩栩如生,青白瓷雕塑更不例外,著名的北宋青白瓷雕塑龙虎枕、青白瓷蟠龙枕、青白瓷孩儿枕、青白瓷双人牵马俑、青白瓷十二生肖俑等,都是代表那个时期瓷雕的佳作。它们各具特色,技艺精湛。元代青白瓷雕塑,仍不乏精品,如元大都出土的青白瓷缀珠观音像、青白瓷笔山和各地出土青白瓷透雕人物枕,更是元代青白瓷中上乘之作。

10、杯和盏托,均系饮用器皿,杯直口,筒形腹或浅腹,也有敞口附把的把杯,是一种茶酒两用器具。宋代,青白瓷杯流行,分有把杯和无把杯两种。杯和盏因具有用途广泛的特点,有时在称呼上很难区分,一般认为杯腹深,盏腹浅。

盏托,亦称茶托,是一种托和盏配套使用的茶具。托,圆形似盘,中收凸起,上置圆圈以承茶盏,常以敞口,圈足或镂空足为特征。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壁画中人物手持盏托,桌置碗、盏、茶罐、盏托等,因此认定,盏托为茶具,由于饮茶、斗茶之风盛行,茶具也随之大增,各类窑场均有盏托烧制。北宋中期嘉佑二年(1057)青白瓷盏托为江西南丰窑烧制,北宋晚政和八年(1118)青白瓷盏托,托、盏连在一起,属明器,进一步说明当时盏托广为使用。

元代,托盏承袭宋代之遗风,同于各种颜色釉瓷和釉下彩瓷成功的烧制,青白瓷托盏数量减少,为新釉色瓷品种所取代。

11、水注和水盂,水注又名砚滴,水盏又名水丞,均为文房用具,其造型丰富,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瓜形、果形、还有象生瓷牧童、卧牛、蟾蜍等动物形象的水注、水盏。它们精致、小巧玲珑,既实用又美观。宋代青白瓷盂颇为盛行,有不少精品存世。虽数量有限,仍能反映宋代青白瓷造型的多样化。元代水注、水盂制作工艺承袭宋制,但数量渐少。

12、渣斗为大敞口,深腹,平底,形似尊,是宴席间桌上盛装鱼刺、肉骨用具。其与唾壶有别,亦属卫生用器,盛于唐宋,元代继之,各类窑场均有烧造,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

13、灯,为古代日常生活中照明或其他用途器具。考古资料表明,灯有燃蜡和燃油两类。然蜡用灯,多由金属制成,分灯盘、灯罩、灯座三部分。如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宝氏墓出土的铜质长信宫灯。而燃油灯具,由灯盘、支柱和灯座三部分构成,其质地除铜、铁金属外,还有玉的,最为常见的是瓷质灯。此外还有一种仅有灯盘的盘式灯,也盛行唐宋。青白瓷灯,是瓷灯中常见品,在宋代已普遍制作。

14、仓,是古代随葬冥器,为墓主人贮存粮食之用。多以圆筒形三足或圈足,上置笠帽形盖,也有方形,或长方形四足,此外还有平底楼阁式,青瓷仓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代盛行各类瓷仓,各地窑场均有烧制,青白瓷仓为宋元出土器物中常见造型。

15、汤瓯、汤鼓、水浇。汤瓯属小盆、碗之类制品,作茶具和汤碗之用。唐代越窑制瓯曾风靡一时,有“于瓯内加水,节乐”的记载。汤瓯、汤鼓名称被后来罐、碗称呼所取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21
装饰
第3个回答  2011-07-21
日常用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