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作用;论述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与作用。每项各1000字左右即可!

谢谢各位大侠啦!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作用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主要指经济法所干预、管理和调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规范组织的法律,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的出现,从组织上保证市场经济顺利发展。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等。
(2)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是经济法的重要调整方式,这方面的法律有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
(3)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方面的法律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
(4)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此种经济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各部门运行协调,使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平稳。这方面的法律有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
经济法的作用
(1)从法律组成的形式讲,经济法是一系列单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特点的法律
(2)从法律内容上讲,经济法同社会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与经济基础更为直接,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特点的法律。
(3)从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讲,经济法同科学技术、自然规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具有效益性特点的法律。
(4)从经济法的功能与作用讲,经济法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和促进性两种功能,贯彻惩罚和奖励相结合是一种带有指导性特点的法律。
(5)从实施上讲,经济法的实施是由国家经济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共同负责的,遵循经济司法与经济立法相结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与作用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我国劳动法律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
(1)《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①.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②.一定范围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
③.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2).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完善。
①.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②.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有条件地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③.将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基本上都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以外的其他社会团体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合同法》调整,进而被纳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④.将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部分类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⑤.用人单位不合格的劳动关系、劳动者不合格的劳动关系已被纳入《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进而被纳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⑥.将退休人员重新受聘的劳动关系有条件的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若不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退休人员重新就业的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否则,作为民事雇佣关系由民法调整。
⑦.将个人承包经营中的劳动关系有条件的纳入劳动法调整对象。
在个人承包经营中,承包个人招用了劳动者,一旦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视为劳动者与发包人建立了劳动关系,发包人要承担赔偿责任。
⑧.《劳动合同法》仍然不调整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性质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情况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好法,但即使是一部好法,如果得不到实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劳动合同法》,是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要树立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财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劳动。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经济形式如何变化,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要在全社会开展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二是要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实施。《劳动合同法》坚持和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工会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对广大职工和企业主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坚持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基本职责,依法、主动、科学维权,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要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主线。要充分发挥《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作用,要加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力度,紧紧围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利益问题,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职代会、劳动争议调处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推动用人单位做到各项制度规范合理、职工权益充分保障、双方协商平等合作、工会作用有效发挥,真正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是要坚持劳动执法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实施《劳动合同法》,必须强化劳动行政执法和群众监督。严格而有效的劳动行政执法是用人单位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遵循法律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30
我国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以及和经济管理密切有关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管理关系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关系;国家、社会组织、个体经济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等。与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有: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即行政上有隶属关系的主体平等协商有偿的方法进行的协作关系:环境保护关系及劳动关系等。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挤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的存在。经济法调整一定的经济关系,正是为经济制度的基础服务的。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它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社会关系。而经济法也正是调整这四个环节及其联系的经济关系,这就保障了上述原理的贯彻执行。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又是和我国的现行立法相适应的。它大体上可以和民法、行政法的调整范围有所区别。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必将使这种区别更加清楚。经济法不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基本上和民法的调整范围有所区别。经济法对上、下级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是不调整的,这一点在政、企分开之后会更明显。这就和行政法的调整范围有所区别。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又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正是为此服务的。完善并执行经济管理方面的经济法规,就能保证经济搞活,又防止了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不正当竞争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经济法的凋整范围和民法、行政法相联系的一面,恰恰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之点。大家知道,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在经济行政上的直接隶属关系,这是政府机构在履行自己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如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的规定,下级计划部门、财政部门必须遵守。二是反映在业务上的隶属关系,它往往是通过国家的法律规定或上级机关的同意和批准,使得同一级的部门或单位具有业务上的隶属关系。如果计划、财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法律的形式下达或者经上级机关的同意和批准,其他同级部门都要遵守。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有时,这两种情况常常是一致的,如财政部的有关法律规定,不但下级财政厅、局要遵守,其他部门要遵守,而且许多企、事业单位也要遵守,这正是行政法所不能调整的地方,也是行政法与经济法有联系的地方,由经济法来调整,更利于贯彻执行。还有,经济合同中有不少重要规定,是经济合同法本身所不能调整的。如“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 (第四条)“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计划的合同”为无效的经济合同。(第七条)“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和项目的经济往来,必须按国家下达的指标签订经济合同:如果任签订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双方上级计划主管机关处理。”(第十一条)等等。这就需要经济法进行调整,有的还需要加强经济立法来互相配合,要制订计划条例或计划法。这正是经济法和民法联系之处。这方面调整好了,就能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作为法的独立部门的经济法,应该是狭义的。它是广义经济法的核心部分,狭义经济法的调整作用的充分发挥,就能起到广义经济法的作用。狭义经济法即一般的经济法。广义经济法也可称之为经济宪法。
  通过经济法对一定经济关系的调整,最后就能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合同分类
计划合同与普通合同
  凡直接根据国家经济计划而签订的合同,称为计划合同。如企业法人根据国家计划签订的购销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等。普通合同亦称非计划合同,不以国家计划为合同成立的前提。公民间的合同是典型的非计划合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计划合同日趋减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合同已被控制在很小范围之内。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双务合同即缔约双方相互负担义务,双方的义务与权利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合同。如买卖 《新劳动合同法》之雇主调查
合同、承揽合同等。单务合同指仅由当事人一方负担义务,而他方只享有权利的合同。如赠与、无息借贷、无偿保管等合同为典型的单务合同。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有偿合同为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取得权利需向对方偿付一定代价的合同。无偿合同即当事人一方只取得权利而不偿付代价的合同,故又称恩惠合同。前者如买卖、互易合同等,后者如赠与、使用合同等。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以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的,为诺成合同。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外,尚须实物给付,合同始能成立,为实践合同,亦称要物合同。
要式合同与非要式合同
  凡合同成立须依特定形式始为有效的,为要式合同;反之,为非要式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规定,法人之间的合同除即时清结者外,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公民间房屋买卖合同除用书面形式订立外,尚须在国家主管机关登记过户。
主合同与从合同
  凡不依他种合同的存在为前提而能独立成立的合同,称为主合同。凡必须以他种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始能成立的合同,称为从合同。例如债权合同为主合同,保证该合同债务之履行的保证合同为从合同。从合同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故主合同消灭时,从合同原则上亦随之消灭。反之,从合同的消灭,并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
本约与预约
  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协议为预约。嗣后履行预约而订立的合同为本约,即本合同。凡订有预约的,即负有订立本合同的义务,违背预约而使对方遭受损失时亦应负民事责任。   其他合同   通常合同当事人均为自己或自己的被代理人取得一定权利而缔结合同。但在某些情况下,缔结合同的一方是为第三人取得权利或利益的,从而赋予第三人对债务人的独立请求权,故称为第三人利益缔结的合同。依据法律或合同规定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额的人寿保险合同,是典型的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因被保险人死亡后,受益人为第三人。此外,合同还可分为总合同与分合同;要因合同与不要因合同;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等。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对方当事人请求赔偿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第二十三条 对于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可以抵销的到期债权,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约定有效。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依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债务人将合同标的物或者标的物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交付提存部门时,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提存成立。   提存成立的,视为债务人在其提存范围内已经履行债务。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违约责任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通过反诉或者抗辩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第2个回答  2011-07-04
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此种经济关系的特点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