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中国从秦朝到唐朝之间的历史

  秦 汉 史

  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初级阶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新事物,要求统治者从巩固统一和巩固地主阶级着眼建立一套统治制度,同时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处理好与周边各族关系。因此在这一时期,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相继开创, 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主要线索

  秦朝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战国后期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的十年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的愿望。因此,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驰道,筑长城,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学会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形式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均有皇帝亲自决定。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郎中今、卫尉、太仆、选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宗正。三公九卿及列卿各有自己的机构。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由于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反秦风暴席卷全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队伍攻占秦都咸阳,煊赫一时的秦朝被推翻。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剥削,从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汉朝

  楚汉相争与西汉建立 项羽分封。鸿门宴。刘邦进袭。项羽乌江自刎。西汉建立。

  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

  西汉前期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和景帝时期的赋税降到了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打击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国家进一步统一。

  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继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积极经营边疆,通西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侵犯;实行盐铁官营、货币专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西汉进入全盛时期。西汉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有显著改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各地兴修。手工业生产门类众多,绚丽多彩的丝绸、精致轻的漆器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西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丝绸之路就是典型的代表。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中朝。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就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原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把“中朝”作为决策机构。设置刺史。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另外,还在国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七郡。颁行《推恩今》和《附益之法》。汉武帝采纳主公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越分越小,中央的直接辖地不断扩大。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严刑峻法。增加律条,重用酷吏,以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在征兵之外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孤儿等三支待从军。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

  文化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财政方面: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困难。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财政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奴婢数量激增,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代汉帝,改国号为新。他为了摆脱困境,托古改制,把私田改为“王田”,土地和奴婢都不得买卖,又多次改革币制,但皆遭失败。南北各地相继爆发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被推翻。

  东汉

  新朝亡后,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依靠豪强势力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和私家武装,实际上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应用更加普遍,水利建设也有进展。冶铁、陶瓷等手工业生产取得新的成就。南方得到更多的开发。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巨鹿人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农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于公元184年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两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呈现新局面。汉族的形成。汉与匈奴的关系。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精美的中国丝绸输往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并成为后世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发展友谊的桥梁。

  汉代的科学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与高度发展的经济相辉映,使中国站在当时世界文明古国的前。这一时期,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有杰出成就,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西汉时,人们发明了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西汉时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的记录,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地动仪。汉代的张仲景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华佗在世界上最先施用全身药物麻醉以进行大手术。 西汉武帝时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经典立为官学。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哲学问题上跳出经学的圈子,阐发了唯物主义思想。源于巫术、神仙方术的道教在西汉后期形成,东汉时逐渐兴盛。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东汉时开始译佛经、立佛寺,后来传播渐广。汉代散文、辞赋都有不少佳作;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东汉时出现了一些模仿其风格写成的五言诗。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史书的范例;东汉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体裁。汉代的绘画、雕塑富于写实,艺术水平很高;乐舞百戏融有外来成分,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掌握的内容:1.秦统一货币与文字的大致内容;2.秦长城、焚书坑儒;3.秦末农民大起义;4.楚汉之争、“七国之乱”;5.张骞通西域;6.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7.王莽改制;8.党锢之祸;9.黄巾起义;10. 秦汉文化。

  重点掌握的内容:1三公九卿;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3. 东汉政权的建立及其巩固统治的措施;4.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5.文景之治;6.董仲舒的新儒学;7、《史记》和《汉书》。

  魏晋南北朝史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豪强势力,在东汉末年争战不已,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近500年的分裂战乱时期——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生产遭受破坏,人民生活痛苦;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激烈争战,而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主要线索

  东汉末年,连续几十年的内战,黄淮流域杀戮惨烈,人民逃亡,经济破败,成为苦难世界。 曹操集团以拥护汉朝皇帝为名,击败吕布、袁绍、刘表、韩遂、马超集团,据有黄淮。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并重张汉朝名号,史称蜀;公元229年, 吴王孙权称帝,迁都建业。
  三国政权努力恢复经济,建立了官府直接经营的屯田系统,有民屯和军屯。221年、227年,魏国诏令恢复使用五铢钱。刘备、孙权政权也发行了大面额货币,以解决财政问题。263年,魏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魏政权,建立晋朝,仍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西晋政权为稳固皇权,授给皇室王公中央、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但却造成变乱。皇室王公在诛杀了专权的外戚杨姓、贾氏集团后,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次攻杀取代,由宫廷政变演化成大规模战争,史称“八王之乱”,中原地区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西晋政权的凝聚力和军力被削损。北部地区的匈奴族趁势而强,308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帝,匈奴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年~420年)。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各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是南朝与北朝的合称,北朝的朝代有:北魏、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这不仅是北魏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一次有影响的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汉化改革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时期,但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得到相当的发展,这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力创造性实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
  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一般掌握的内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内容;2. 诸葛亮治蜀;3.“五胡”的名称;4.“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5.六镇起义的大致内容;6.南朝和北朝的更替情况;7.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8.主要石窟寺的名称、地点;9.祖逖与桓温的北伐;10.《神灭论》、《水经注》。

  重点掌握的内容: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 九品中正制;3. 南北朝;4.淝水之战及其影响;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隋唐五代五代史

  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隋场帝实行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在这一阶段,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种盛世繁荣的景象。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而衰。唐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许多新的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朝重点和要求:

  一、理解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充分认识隋朝政治经济措施的历史作用,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奠定了古代社会繁荣的基础。

  三、隋炀帝是一个争有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其地位学会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分析。

  四、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比较分析秦、西晋、隋三朝不同的历史作用。

  唐朝重点和要求:

  1、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充分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以及唐朝对后世的影响。

  2、理解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阶级实质。

  3、理解为什么人们习惯于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把唐朝分为前期和后期?

  4、了解唐朝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在唐朝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5、掌握唐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黑暗,分析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6、充分查询史料,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地位。

  主要线索

  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隋的建立和统一,为唐朝盛世准备了条件。隋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始行科举制。同时减轻赋役,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 隋代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弧拱桥”——赵州石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尤其是隋炀帝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巡游江都,穷兵黩武,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

  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唐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赋役较轻,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昌盛景象,相继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成为当时居世界前列的文明国家。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加上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终于导致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陷于崩溃。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周政治。武则天功过。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天宝形势与“安史之乱”唐后期的政治斗争。藩镇割据。中枢政制的演变。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 刘晏的理财。两税法的实施。经济地理的变化。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唐朝的东、西两京是长安和洛阳。西京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周长约35公里,建筑宏伟。城内居民约百万,各国商人和留学生常住的就有数千人。东都洛阳则为交通枢纽,是漕运粮食、物资至西京的必经之路。当时洛阳城的大型官仓含嘉仓,面积40多万平方米,粮窖数百座,储粮可达数百万石。 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朝在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边疆行政机构、通婚、会盟、册封、茶马交易等方式,扩大并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密切关系。当时有不少边疆各族人士在唐朝做官,或任军事将领。 唐代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有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突厥、回纥、西部地区的吐蕃,西南地区的南诏,东北地区的渤海等。边疆各族在发展进程中,吸收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影响和丰富了汉民族文化。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加深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东起首都长安,西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横越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商品经此路运往西方,同时西方的珠宝、药材、香料等也不断输入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亦随之远播。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商路也发展起来,其重要性日趋显著。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商队、旅行家及留学生的往来络绎不绝。许多外国商人定居中国各地,中国工匠也远去阿拉伯半岛从事手工业生产。唐朝还有许多高僧外出求法或讲学,最著名的有西行印度求法的玄奘、东渡日本讲学的鉴真等,他们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在以后的50余年中,相继统治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这一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先后建立的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余个政权,史称十国。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后周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般掌握的内容:1.隋炀帝创科举制;2.“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3.隋朝大运河;4.隋末农民起义;5.安史之乱;6.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7. 唐政府的理财措施和刘晏改革;8.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9. 唐都长安;10.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

  重点掌握的内容:1.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措施及其历史影响;2.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3.“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4.“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5.租庸调制;6. 周世宗改革;7、两税法的内容及其意义;8.武则天的统治及其评价;9.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0、唐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11. 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2.隋唐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8
你要的是什么方面的,历史这词很广的。比如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文化?
第2个回答  2011-07-07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