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的历史背景简述?

如题所述

《建党伟业》历史背景: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

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建党伟业的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 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TvCegganmJH7GUj0rFq3w

?pwd=2tpr 提取码: 2tpr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5

《建党伟业》的历史背景: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相会即将到来。

扩展资料:

《建党伟业》于2010年8月18日在北京怀柔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开机,拍摄历时5个月,于2011年1月26日关机,进入后期制作,预计将于今年6月20日全国公映。电影拍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长沙、横店、广州、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实地取景。

自开启拍摄计划以来,《建党伟业》几乎每天都会传出影星加盟该片的消息。在参演的上百名明星中,包括周润发、刘德华、陈道明、王学圻、张家辉、王学圻、刘烨、陈坤等接近20位影帝,阵容规模堪比《建国大业》。此外,吴宇森、何平、邓超、王学兵、冯巩、文章等也分别出演重要角色。  

在这个全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里,除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共产党员以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影响历史变革的人物。以袁世凯、张勋为代表的北洋政府;以康有为、载沣代表的保皇派;以孙中山、蒋介石、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

以胡适、梅兰芳、周树人、杨昌济、蔡元培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等等。电影将通过宏大的历史画卷,重现了一群青年有志之士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前仆后继探索民族救亡道路的历程。该片电影的海外部分拍摄由李少红任导演,五四运动部分由陆川掌镜,战争场面由沈东执导。

在叙事方式上,总导演黄建新表示,《建党伟业》故事性比《建国大业》更强,架构也更复杂,“《建国大业》像是探索频道中的历史回顾,而《建党伟业》更接近故事片。”黄建新还透露,片中的人物造型充满青春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党伟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06

《建党伟业》历史背景: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

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建党伟业》主要剧情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相会即将到来。 [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建党伟业》的历史背景简述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等民间政党改组成为中国国民党。同盟会的政纲由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电影中出现的章炳麟、陶成章、蔡元培、黄兴、宋教仁都是同盟会的元老。同盟会成立以后,先后举行多次旨在推翻封建体制的武装起义。大家熟知的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由黄兴率领的1911年10月举行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相继独立。因为1911年农历是辛亥年,因此称作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清帝尚未退位,中国北方仍由清朝统计,实际军政大权在袁世凯手中。1912年初溥仪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影片中被刺杀的宋教仁主张内阁制,而不是总统独裁制,因此被袁世凯暗杀。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旨在推翻袁世凯的独裁,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期。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主要内容:①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晚清将胶州湾、青岛、旅顺港租借给了德国);②保证日本人在东北、内蒙古居住、经商、开矿特权;③中国所有沿海港湾除日本不得再租借给外国;④日本拥有中国的开矿、铁路等等特权。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称“洪宪元年”。当时孙中山已流亡日本,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其实并没掌握军权,军队一直由袁世凯掌握,北洋军阀也是由晚清军队演变而来,电影中出现的冯国璋(直系首领)、段祺瑞(皖系首领)、吴佩孚(直系)、曹锟(直系)、黎元洪、张勋都是北洋军阀各系的代表。蔡锷从北京到日本,在日本见到孙中山后,返回昆明宣布云南独立,发表《讨袁檄文》,成立护国军,发动护国运动,各地讨袁独立运动兴起,袁世凯登基83天后病逝,“洪宪”闹剧结束。
陈独秀、李大钊早年均留学日本(当时中国许多热血青年寻求救国之道,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迅速崛起,国力强大,因此许多人前往日本学习。法国大革命成功,一部分青年去了法国,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元培,我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一部分人去了苏俄,如刘少奇)。
1915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其中包括白话文的推行。影片中和留着辫子的辜鸿铭的两场辩论及一场演讲均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但后期并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8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在中国推行马克思主义,宣讲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他们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17年,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一战参战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属于战l胜国,因此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上夺取的山东特权,但巴黎和会在列强的操纵下,决定把山东权益转让日本,软弱的北洋政府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入国内,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爆发(这就是五四青年节的来历),随后爆发以上海为主的全国性工人罢工。在国内的强大压力下,北洋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由于李大钊等努力学习俄国十月革命(它是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革命),因此片中有多场毛泽东、李大钊发动工人运动的场景。这次五四运动中出现的张国 、邓中复、刘仁静成为中共早期创始人,周恩来在天津、毛泽东在湖南都同时开始了学生运动。毛泽东在北京大学任图书管理员,受李大钊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他们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不断寻找救国之路,当时军阀混战,列强欺压,他们发现只有多数人参加的革命才有可能真正救中国(中国国民党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而共产党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在共产国际(列宁创立)的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以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建立了共产党旅法支部,毛泽东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这些都是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进行(会议最后一天移至嘉兴南湖举行)。当时全国共有党员五十多人。参加一大的代表共12人,分别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思铭、张国熹、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共产党创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并没参加一大。
由于陈独秀的威望和影响,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成立,后将7月1日定为建党纪念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7-05
向前追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小资产阶级的改良式变革(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中国的革命必须走流血的道路,和平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1911年武昌起义后,虽然推翻了满清的帝国统治,但并没有推翻人们心里的皇帝,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把中华民国又变成了中华帝国,虽然得到国人的一致反对,在气急交加之下病死,但“复辟”这个行为并没有跟着袁世凯一起死去,张勋带着辫子军把年幼的溥仪再次推上皇位,虽然复辟失败,可这样的大事给当时爱国的进步人士以深刻的启迪:到底什么样的革命才能够救中国。
当时国内一片混乱,一方面,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还在进一步加剧,甚至在掠夺的过程列强之间亦有争夺,日俄战争、日德战争无一不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中央以段祺瑞、黎元洪等为首的北洋政府对中国的现状无能为力,对军阀割据混战的现实情况无力改善。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在受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启发后,觉得中国也应该走无产阶级政党的救国之路,通过一些报刊在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4月底,中国在巴黎凡尔赛和会的外交失败,无法从日本手中得回青岛主权,消息传回国内,爱国的年轻学子们义愤填膺,终于爆发了五四运动,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使进步的爱国人士意识到,罢工这类工人运动在中国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但必须要有一个政党来组织工人运动,并且传播正确的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钊在北、陈独秀在南,在各地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在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代表全国57名党员的1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