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那南宋王朝又是什么时候从蒙古军手里夺回成

如题所述

  从1240年起,蒙古改变原先的战术,集中主力沿淮河逐一攻拔宋军城池。首当其冲的就是淮河北岸的军事重镇寿春。寿春与安丰刚好基本隔淮河对望,其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来的襄阳与樊城。

  1240年,蒙古派张柔等进攻南宋,南宋寿春守将李敏献城投降,由于蒙古并没有守城目的,于是迁移居民、拆除寿春城而没有在寿春驻军。

  1241年,张柔渡淮进攻安丰,安丰告急,后来靠了余玠的紧急救援,才使蒙军解围而去。

  1242年,张柔再次率蒙军渡淮而下攻扬州等地。

  蒙军的多次南下,使南宋朝廷明白,淮河中游防线过于薄弱,而其中又以安丰附近最容易受到攻击和被突破,而要加强安丰的防御,就一定要控制寿春作为安丰的屏蔽。因此,南宋朝廷议决命两淮派兵收复寿春,为此,派李曾伯担任两淮制置使负责这个行动。

  李曾伯到任后,派曾经驻守过寿春的都统王安,抽调扬州、庐州、镇江等江淮部队两万人于1243年底重建寿春城。

  1244年春,蒙古获知宋军在寿春筑城,元帅察罕亲自率兵来围攻寿春,由水路经颍河而下。寿春宋军以水军到颍河口迎战,蒙军以骑兵护卫弩炮从两岸夹击宋军,水陆协同使宋军水军三面受敌,从而击败了宋军的拦阻,进围寿春。

  南宋朝廷得知蒙军进围寿春后,紧急调动吕文德等部分路支援寿春。这时候,蒙军于包围寿春后在淮河上建了一道浮桥,以隔绝宋军水军救援寿春,同时在浮桥两边的岸上构筑多层土坝,驻扎军队以防止宋军攻击浮桥,为了进一步封锁淮河,在两岸的土坝上,还安放了许多弩炮。

  吕文德等部到达寿春近郊之后,便与蒙军围绕浮桥的控制权展开多次的激战,根据李曾伯上奏朝廷的报告说,双方尽力抡夺,寸寸而上,是每一寸的得失都要经过一番激战来争夺。可是宋军虽然多次攻击到浮桥之上,却因蒙军的极力反扑而无法完全控制浮桥,宋军水军仍然被浮桥拦阻无法进入寿春,而蒙军对寿春的攻击也没有停止过,寿春城里军用物资和粮食都日见减少。

  宋蒙两军于寿春相持七十多天后,吕文德部终于设法打破僵局,他的一个部将夏贵(此人后来也成为南宋大将)命令水军每人一前一后背负两个大背囊,里面装了砖石泥土,在又一次攻近浮桥时,将背囊都扔到桥上去,终于把构成浮桥的浮舟逐一压沉,宋军终于突破了蒙军的封锁,进入寿春城。第二天,内外夹击的宋军迫使蒙军不得不撤退。

  寿春之捷,是南宋时期一个典型的利用水军由水路救援和蒙军利用陆军架浮桥试图封锁水军的典型战例,此战之后,宋军终于完善了寿春城防,寿春成了两淮战场上第一线的坚固堡垒。

  当然,蒙军并不甘心在寿春的失败,而且试图再夺寿春,于是在这几年里,围绕寿春近郊以及南岸的安丰一带淮河两岸,宋蒙两军多次爆发激战,其中较有名的有,1245年察罕与张柔率兵来攻,1245年吕文德率水军于寿春近郊击败蒙军,1245年寿春守将刘雄飞守城击退蒙军,1246年吕文德、夏贵等率水军于安丰近郊击败蒙军,1246年蒙古万户史权率部来攻,1247年张柔率部来攻,1248年吕文德击败蒙军有功等大小战役散记于元史、宋史等处。

  在蒙宋两军争夺寿春的同时,四川战场是余玠经营巴蜀的时期。说到这里,我要插叙一下孟珙的藩篱三层与宋朝时的骑兵大发展。

  大家都知道,宋朝之前的骑兵,包括匈奴也好突厥也好,甚至整个欧洲直到后来很久,都是采用骑兵正面决战模式,虽然他们是骑兵,但是他们采用的是步兵战术,所以才有把骑兵也拿来列阵的做法。通常这样的战斗,都是骑兵对骑兵的交战,场面是很好看,拍成电影很吸引人,包括电视剧成吉思汗里面的许多都是这样。这种硬碰硬的战斗,会造成很高的损失,无论是敌人损失还是自己损失,除非双方将领水平相差太远,那某一方才可能损失得比较少一些。

  到了契丹族建立辽国的时候,骑兵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骑兵不再是利用速度来偷袭,冲击步兵阵等等战术而已,而更多的是迂回、夹击、诱敌等战术,这是契丹骑兵能够横行一时的原因,跟拿破仑时代的骑兵差不多。但是这些仍然是骑兵战术,他们是战术迂回、战术诱敌等等,对于整个战斗来说,仍然属于正面作战,仍然会造成极大的伤亡。拿破仑时代的骑兵通常是最精锐也是伤亡最重的军种的原因也是这样。

  女真建立了金国,女真骑兵比起以前的骑兵又有了一个大不同。女真骑兵更注重于战略,他们的迂回是战略迂回而非战场上袭击敌阵背后的战术迂回,他们的诱敌是战略诱敌,他们的突破是战略突破。因此北宋与女真打仗的时候吃足了苦头,女真骑兵从燕云南下,北方的太原府等地还有大批宋军在守边境呢,女真骑兵已经直接突破黄河直捣汴京,后来追击赵构时也是从黄河流域附近出兵,过长江直杀到浙江海上,一次重点突破可以深入半个中国,虽然说是因为当时的黄河、长江的江防不够,但是其战略大纵深理论是前无古人的,匈奴突厥就算突破长城,也不会深入几百里以上,更不用说几千里了,所以秦始皇汉武帝收复河套地区,就觉得解除了匈奴攻击长安的威胁,换成是面对女真骑兵,那怎么可能,半个陕西省算得了什么防御纵深?这种重点突破,然后骑兵快速兵团从缺口迅速拥入,向敌后迂回包围进行大纵深作战的战略,各位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对啦,把骑兵两字换成装甲两字,那就是朱可夫首倡下二战中苏联的标准作战战略大纵深理论嘛。苏军的战役纵深一般为两百到四百公里,已经远高于德军的闪电战理论的纵深了,可是跟女真骑兵比起来,那还不够比,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北宋没有战略纵深理论。

  但是正如苏德两军的二战各战役,女真骑兵也拥有同样的缺点而未能达到骑兵发展的顶峰,那就是过度重视于战略,而使战术发展落后于战略。也就是说,金兵可以突破宋军防御,可以包围宋军,但是他们没法击败宋军!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击败宋军,他们没有相应的战术理论。这就使得,女真的骑兵重回骑兵老路,发展出什么铁浮图、拐子马这类重骑兵,而且面对宋军的步兵阵时几乎经常受制,除了后来统治北方之后学汉人组建攻坚部队之外,初期的金兵在与南宋的诸大将做决战时,他们可以包围分割宋军,却在众多的决战中失败而无法吃下被他们包围和孤立了的宋军,因为即使包围了宋军,他们的战术模式,仍然是正面作战的钢流与钢流的对碰,因此即使胜利,自身的损失也非常大。二战中苏德军队的情形也正是这样,德军靠了单兵战术的优秀,就比苏军少损失许多了,而后期苏军靠优势的火炮武器来弥补战术的不足,才减少了损失。女真不是大民族,他们耗不起,所以只能长期对宋朝采取和平,因为假如女真与宋朝连续作战二三十年,那么最先损失大于补充而被拖垮的,必然是女真。

  骑兵的最高峰出现在蒙古初期,特别是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这三代。我前面写过的三峰山之战还有蒙古西征欧洲战场(参考鄙人写的《三峰山》《蒙古二次西征第三战局》),正是这一特征的典范。蒙古骑兵也采用战略纵深作战,包围敌军部队,但是蒙古骑兵包围敌军的目的,不是为了与敌军决战,而是诱使敌军作出错误反应,而后利用敌军的错误来达成自己的胜利,这就是为什么蒙古骑兵与别人作战时经常假装撤退诱引敌人到不利地形,围敌时经常故意放个缺口让敌人逃跑而后在后面追杀等等战术。正是由于这些成功的战术,蒙古骑兵在战略与战术上都达到骑兵的颠峰,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三代的许多蒙古将领,都不在战场上与敌人意气之争,不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但是战略上的名统帅,也是战术上的名将。可惜颠峰之后无以为继,后来的蒙古将领却学不到这套骑兵作战的精髓了。

  总之,蒙古军队的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制造了许多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最悬殊的战役。那么要如何来对抗蒙古的这套战法呢?

  首先便是孟珙的藩篱三层,因为对于任何战略纵深突破来说,只有一层的防御是远远不够的,要层层设防(当然要有主次之分),互为屏障,才能确保即使某个地点被突破也不致造成全线的失败,假如法国人造马其诺防线时认识到这点,只要在防线后面加几道防线防御南北侧后被敌人战略迂回,那也不致于阿登山区被突破,马其诺就成了观赏性建筑了嘛。

  但是只有藩篱三层还不够,因为这是纯防御的,而且也还容易被敌人诱引离开有利阵地而在运动中被消灭,这可也是蒙古的拿手好戏。那么除了严令守备部队坚守而不能随意出击,就是敌人城下骂你祖宗你也得当乌龟不要一时意气出战中伏之外,还得考虑如何去利用防御来进攻。了解过明清辽东之战的该知道了,袁崇焕在辽东前后七八年持的战略是什么?就是靠一站站向前筑城,以后面为前面的基地,一道道防线这么推进过去,正如即时战略游戏中的炮塔战术嘛,何况真实不象游戏,没有什么投石车啦、重坦啦那类超远距离攻击武器可以慢慢砸掉炮塔。所以余玠自从1243年出任四川制置使,8年之间先沿长江,后逆长江各支流北上,建筑了20个成体系的山城。

  这20个山城体系是:(括号里的今地只是今天属于哪里,而不是说就是哪里)
  1、重庆城(今重庆),2、嘉定城及附近(今乐山),3、钓鱼城(今合川),4、大获城(今苍溪),5、白帝城(今奉节),6、苦竹隘(今剑阁),7、赤牛城(今梁平),8、神臂城(今泸州),9、大良城小良城(今广安),10、运山城(今蓬安),11、云顶城(今金堂),12、瞿塘城(今奉节),13、多功城(今江北),14、紫云城(今犍为),15、天生城(今万县),16、小宁城(今巴中),17、青居城(今南充),18、得汉城(今通江),19、平梁城(今巴中),20、铁峰城。

  这套防御系统的特点是,以长江为根基,沿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四条南北走向支流成叉状向北推进,同时各点之间又利用水网构成网状防御,重点突出,防御坚固,又有强大的水军可以依赖,扬长避短。

  在这套防御系统的作用下,四川战场仅用当时残缺剩下的不足五万兵力,就能对蒙古大军达成有效的防御。当然这也是余玠指挥出色。

  山城体系初步建成后,迎接的第一次战火考验就是1246年蒙军的四路攻蜀。蒙军的四路进攻在宋军的防御体系面前损兵折将,其中蒙军汪德臣部队在运山城下大败而归,汪德臣是汪世显的儿子,继承了汪世显的兵力和官位,也算是蒙军的重要将领和知名将领,在进攻运山城时被宋军依托山城所击败,汪德臣的坐骑都给宋军炮石击毙,弟弟汪直臣也被击杀。

  四川局面的扭转,加上蒙古政局的动荡,为宋军在四川的局部反攻创造了条件,从1246年起,余玠便开始着手反攻,经过数年的谋划和准备以及派出小股宋军的侦察和试探,余玠终于在1250年率四川宋军反攻蒙军进攻四川的大基地兴元(今陕西汉中)。

  蒙军自从1236年开始,便以兴元作为进攻四川的大基地,当初这个提议是女真人夹谷龙古带提出的,因此窝阔台任命夹谷龙古带为兴元安抚使,后来贵由汗又任命他为兴元行省。夹谷龙古带经营兴元十余年,把兴元建设得城高墙坚,堡垒相连,屯放了蒙军的大批物资,蒙军多次对四川的入侵就是以兴元作为后方大基地的。

  兴元就是三国时代的汉中,周围关隘很多,而且北有秦岭,崭葱嗽幕埃纤尉涂梢郧俺龅角亓胍淮胛靼惨埠芙耍退悴怀霰脊刂衅皆郧亓胱魑老撸部梢灾叵掷飞系亩啻文媳倍钥沟母窬郑撬拇ň鸵资氐枚啵裨蛩拇ū阒挥惺芄セ鞯姆荩喃d的愿望就是收复整个巴蜀以还朝廷,因此进攻兴元是必然的而且是重点的目标。

  经过谋划,在进攻兴元之前,余玠先派出几支宋军向川北另一侧的陇蜀边界发动进攻,以吸引蒙军注意力往西转移。之后,余玠亲率宋军主力,号称十万北伐,从金牛道北上秦蜀边界,击败蒙古利路元帅王进,接着又于罗村、西县(今陕西勉县)等地三次击败蒙军,到第二年1251年四月,包围了汉中。同时,派出军队烧毁栈道,阻止北方蒙军南下救援兴元,然后便展开对兴元的攻击。

  夹谷龙古带在兴元城里的蒙军并不多,只能闭门坚守,不敢出战。但是由于兴元的防御坚固,而这部分蒙军又本来就是专门组建来防御兴元的,因此急切间宋军也攻打不下。

  北方的蒙军紧急南援,蒙古都元帅秃雪率兵到达大散关,因栈道被毁而无法南下,正在着急时却意外抓到三名从汉中地区逃跑的蒙军。秃雪赦免他们的死罪,命令他们带路,从小路绕过栈道,实现了军事史上的又一次暗渡陈仓(今在陕西宝鸡),不过这次是自北向南。

  秃雪部蒙军取道陈仓,经褒谷南下,突然抵达兴元城下,增强了蒙军在兴元的防御。与此同时,蒙军汉将郑鼎率兵抢修栈道,不久之后也修建完毕,使得北方的蒙军源源不断的南下,扭转了兴元地区宋蒙的军力对比。

  面对这种情况,余玠乘虚夺取兴元的计划已经不能实现,宋军久攻兴元不下,师老兵疲,一旦给蒙军内外夹击必然全军溃败,所以余玠当机立断率部丢弃重型军械撤退,反攻兴元到此失败。

  第二年,1252年,在蒙哥汗登上大汗之位后,蒙军一来是为了报复,二来是为了打击宋军,再次对四川发动大规模入侵,蒙军从金牛道入蜀,经成都附近直扑嘉定(今乐山)。

  嘉定是南宋四川镇西之根本,加上这次是从1246年蒙军四路侵蜀以来最大规模的入侵,余玠紧急向南宋朝廷求援,请求调吕文德部两万人入川。在吕文德未入川的时候,余玠便已抽调四川的精兵赶往嘉定救援。

  嘉定,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四川二十山城体系中的一个,是宋军四川防御的一个基本点,蒙军对它的多次进攻都未能攻下嘉定。余玠率援军到达嘉定城外之后,分配各路宋军轮流作战,白天由嘉定守军去消耗蒙军的攻势,到了晚上,南宋援军便多路出击袭扰蒙军,有大量使用劲弩恃险固守,使得蒙军损失极多,最后不得不退兵。

  而在蒙军退兵的过程中,北方各山城趁机出来袭击蒙军,碰见蒙军大军到达则禁闭山城固守,碰见蒙军小股则趁机夜袭消灭蒙军,蒙军此次孤军深入而未能攻下嘉定,撤退时便处处受制损失更多,吕文德部援军尚未入川,蒙军便仓皇撤离四川,余玠的山城防御体系再次经受了考验。而蒙古也认识到,不逐一拔除北方的山城,是无法安心南下的。

  可惜,此后不久,余玠因官场倾轧而被诬陷,被解除一切职务并随后郁郁而终,直到死后数年才得以平反,那时的四川局势已经大大恶化了。

  与长江上下游的激战不同,这几年里的荆襄战场都没有什么仗打,孟珙于1246年死后,由贾似道接任京湖制置使三年,期间无好无坏,之后再由李曾伯任京湖制置使两年,李曾伯大大增加了襄樊地区的守备力量,使襄樊真正成为长江中游的最坚固军事基地。

  就这样,宋蒙两家都渡过了这个战争间断期,1252年,蒙哥继任大汗,开始对南宋展开新一轮的攻击。

  蒙哥的第一步国家战略,便是巩固蒙古前线,防止南宋反攻,同时靠前线这些新增强的军事基地,来作为入侵南宋的后方基地,使蒙军可以长期围攻宋军的第一线防御,也可以加快入侵南宋的战争频率。同时,蒙哥检讨了蒙古从窝阔台时期以来的南宋的战略得失,改正了初期那种处处进攻、兵力分散、缺乏配合、各自为战的混乱,将进攻的重点,放在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

  为此,蒙哥封汗弟忽必烈领治汉地(原金国领地),命令忽必烈把驻地南移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同时在原金国土地上划分行省制度。同时在靠近南宋边境的地区大量兴建军事基地和进行屯田,在四川战场有沔州基地、益昌基地等,特别是益昌基地,是蒙军在四川的第一个立足地,蒙军为了建设它、宋军为了摧毁它,双方前后围绕这个地方打了四年争夺战,最终宋军失败,嘉陵江上游、白水江一带全部成为蒙军南下的基地和粮仓。

  四川战场的基地建设,蒙军主要是靠汪德臣的谋划和坚持。而荆襄地区,就是靠谋士姚枢的谋划了,在姚枢的谋划下,蒙军设置河南经略司于汴京,专门负责河南地区的屯田,同时驻军于唐州邓州作为前进基地,又修复了枣阳、光化、均州等地作为军事基地,与南宋的襄樊相对峙。

  在两淮地区,由张柔支持修建了沟通汴京到两淮的河道,以方便军粮的运输,同时又在淮北以北沿线大量屯田,做好进攻的准备。这样,经过蒙哥初期的几年建设之后,与南宋接壤的蒙古边境,就是一道军事基地和后勤基地的长线,从四川北部直到淮河下游。

  这第一步战略开始实施之后,蒙哥便实施蒙古的第二步战略,大迂回。派忽必烈统兵南征大理,虽然一时间将四川地区三十万蒙军抽调了二十万南下,使得四川战场上的蒙军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击,并且南征蒙军因为水土、天气、密林、疾病、战争等因素前后死亡七八万之多,但从长远来看,征服大理对整个宋蒙战场的影响,是有利于蒙军的。

  其实早在1248年,蒙古大将秃懑便率军绕出四川宋境,试图从羌人部落中寻路南下攻击大理,当时还是余玠任四川制置使的时候,余玠知道蒙军战略迂回对宋军的不利,于是也果断连派两路宋军西征,出国境越过大雪山前后截击蒙军,结果三战三捷活抓秃懑。当然,忽必烈这次的是蒙军主力的南下,而且绕道更远,忽必烈于甘肃就进入吐蕃境内南下直到大理,因此自1253年八月自甘肃临洮出发,到当年的十二月便已攻破大理城。由于此段与我们的主题不切,所以我们就略过不谈。

  就在忽必烈攻灭大理的时候,1254年的春天,四川北部遭遇大旱灾,嘉陵江水浅到无法行舟,当时正是蒙军汪德臣部在益昌兴建基地的时候,由于蒙军缺乏粮食,不得不提前对四川进行攻击抢粮。这时候的余玠已经被撤职查办了。

  刚好新任的四川制置使余晦在四川乱征乱搞,弄得人心不满。四月,蒙军进入剑阁地区,宋将南永忠、高贵等献隆庆府投降蒙军,川北要隘苦竹隘等落入蒙军手中。余晦率宋军北上,意图抵御蒙军。

  五月,奉了蒙哥汗的旨意率兵来攻打四川的蒙军都元帅帖哥火鲁赤等部到达利州,会合汪德臣部准备南攻。蒙军突袭驻扎在紫金山(今盐亭)的宋军余晦大营,宋军大败,军饷器械全部丢失,余晦逃回后方之后,便因紫金山之败被南宋朝廷解除职务,由李曾伯专职负责四川防务。

  六月,蒙军进入合州、广安境内,一支部队再次包围嘉定达五十天,不过仍然未能攻下嘉定。由于南永忠等的投降,苦竹隘和周围的许多山顶城寨都落到了蒙军手里,只剩下几座孤城,在宋将王佐、王坚的坚守下得保不失。叛将南永忠曾率兵围攻,给王坚骂得哭鼻子而退。

  李曾伯上任之后,宋军开始在这局部地区展开反攻,而蒙军也开始收缩退兵。八月,宋军收复安西堡,十月,宋军统制段元鉴收复隆庆堡,之后宋军以安西堡为基地,准备收复苦竹隘。十二月,叛将南永忠手下将领周德荣想从新效忠南宋,密约段元鉴收复苦竹隘,不料被蒙军发现,周德荣被擒不屈而死,接应的宋将马徽、白端等也战死。不过宋军整兵之后再次攻打,经过苦战终于收复失守了八个月之久的苦竹隘。由于安西、隆庆、苦竹等地相继被宋军收复,蒙军不得不撤出剑阁地区,退回益昌基地。

  但是,到这个时候,蒙军已经在益昌初步建立基地,开始在四川站稳脚跟,而大理又已经平定,蒙军拥有对四川的战略优势,于是蒙哥汗又谋划了一次对四川的三路夹击行动,来作为对大举入侵的演习。为此,蒙哥汗命令益昌基地的蒙军、兴元基地的蒙军和大理地区的蒙军于第二年公元1255年攻打南宋四川地区,并在四川地区的宋军防御中枢重庆地区会师。

  于是,1255年春,兴元地区的蒙古军队便开始沿金牛道南下,前锋万户刘七哥、阿剌鲁阿力等率蒙军进攻巴州(今巴中),不料反为宋军击败,被包围于巴州地区,直到蒙将速哥、忽都、扎里等率部援救,才突破包围并继续南进,这一路由于屡遭宋军抵抗,直到十一月才进到重庆地区。

  另一路帖哥火鲁赤的蒙军在休整几个月后,于1255年五月从益昌出发,以南宋叛将南永忠等为前锋,再次兵破苦竹隘,击败宋将孟达,截获宋军的大批物资,之后进至运山城,遭遇宋军的坚强抵抗无法攻克,于是再转道南进,到十一月也到达重庆地区。

  最后一路是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兀良合台是蒙军名将速不台的儿子,随同忽必烈出征大理,忽必烈于攻占大理城后先行班师,留下兀良合台部平定大理残余势力,并以云南为基地图谋进攻南宋西南地区。1255年的八月,兀良合台从大理出发,沿途征服西南各族,到十月进入南宋国境,攻破南宋边关石门关。兀良合台部原本计划直攻南宋在西南边陲的重镇叙州,但遭到宋军都统张实率部的抵御,张实是当时四川战场上有名的宋军将领,他用各种方法从水路陆路都给蒙军以打击,两军沿金沙江一带展开激战,蒙军最终无法沿金沙江前进,兀良合台便只能率军掉头东向,改变目标向重庆地区急进。

  这样,到1255年的十一月,三路蒙军各历经艰苦抵达重庆地区会师,师老兵疲之余也无法对重庆地区的各坚固要隘发动攻击,只能达到战略分进目的的演习,之后各自沿原路退回,到1256年二月,全部退回原地。

  蒙军这次三路会师,表面上来看是蒙军不利,然而蒙军通过这次进攻,验证了分路南北夹击四川的战略可能,为蒙哥汗的亲征四川做了战略探路的准备。同时,南宋朝廷也通过这次入侵,察觉到西南防务的不足。其实早在十年前孟珙还在世的时候,他在提出藩篱三层理论的同时,便指出南宋防务上的几个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广西贵州到川南地区面向西南的防御不足,这样蒙军虽然因藩篱三层的抵御而无法迂回荆襄战场,却可以绕道西南,从云南进攻广西湖南,做战略上的更大迂回,也即绕到宋军防御的后面。不过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未能重视这点。这次蒙军三路会师之后,南宋便不得不重视面对云南的防务了。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6-15 18:30
  麻烦你仔细看我的提问,我问的是1237年后什么时候余介从蒙古军手里收复成都的?我在给你讲一下,余介是1253年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在1237—1253年之间收回成都的。我没说要淮阴战场的资料,你在网上复制那么一大截过来干什么。不过还是谢谢你。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6-15 18:53
  唉~~!本来想慢慢回答你的问题的! 只是太细啦!有多!大概有几十万字吧! 就拿一段给你咯!
  我在看看有没有你要的吧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6-15 18:57 从1236年至1276年的40年间,巴渝军民仅以区区9万之众,与数十倍的蒙军发生战斗3400多次,击毙蒙古大汗蒙哥,击毙蒙军大将汪德臣,击毙击伤蒙军11万,仅钓鱼城一地就为宋朝坚守了36年的忠义江山.

  主要战事:
  1231年,蒙大将拖雷率20万蒙军犯川.蒙军入剑门关,攻陷三台阆中一带,四川制置使桂如澜弃成都,仓惶逃奔重庆,听说蒙军北撤,才在合川停步上岸.
  1236年,蒙汗次子阔端率远征军,号称50万入蜀.九月攻陷阳平关,十月攻破成都.破成都后,蒙军大肆杀戮,《宋季三朝政要》记录仅成都城内被屠军民达140万人,房屋城邑焚毁殆尽.
  蒙军继而陷破横扫四川54州县.在重庆、合川和奉节,蒙军却遭遇阻击反抗,死伤近万人,竟未攻克渝、合、夔三城,不得已撤出蜀境.
  1237年,搭海率30万蒙军入川,攻陷广元、成都、遂州,在重庆与守军激战六个月,被水军重创撤离出川.
  1238年,搭海率80万入川,按竺迩部沿嘉陵江南下,在合川激战三月,无功而退.
  1241年,搭海、秃雪再次犯川,攻陷汉州、成都三十余城,在永川遭伏,再次失败而退.

  1242年,宣渝使余介建立钓鱼城、多功城、天生城等20座抗蒙山城.
  1243年,宋军依托山城与蒙军作战36次,20座山城无一失守.
  1250年,余介率军收复成都、汉州.

  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号宪宗.1258年,大汗蒙哥亲率80大军,分三路合围重庆.西路蒙哥率35万,中路忽必烈率25万,东路汪德臣率20万.
  五月,汪德臣在钓鱼城被王坚击毙;七月,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东门被炮击伤,毙命于北温泉.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号元世祖
  1276年,南宋亡.
  1277年,渝、合、万、夔发生澈激战五十余次.
  1279年,钓鱼城陷落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6-15 18:59
  公元1236年,元两度陷成都,先后大屠杀。《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元八十馀年,成都残破,终无起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9
1240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