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母蝎子一年产几次 一次产多少幼仔

如题所述

一只成熟的母蝎,一年最多可产 3 次仔,两年时间可产 5 次,但一般产仔 4 ~5 次后,则出现老化现象。

在环境适宜时,健壮的母蝎每产仔 4~5 只后,大约间隔30 分钟左右再产第二批、第三批……每产一仔约需 1 ~ 5 分钟时间,如果温度在 37 ℃ 以上,一胎产完只需 20 ~ 30 分钟。一般一胎可产 15 ~ 35 只,平均 25 只左右,个别高产者可达 40 ~ 60 只。

扩展资料:

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5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对风湿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

蝎子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一只蝎子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大肆捕捉蝎子使其数量锐减,结果会使有害昆虫大量繁殖,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农作物造成破坏。据专家讲,蝎子三年一代,一年只繁殖一次,6月至9月是繁殖期,这期间如果大规模的捕捉,极有可能致使当地野生蝎子灭绝。

蝎子的一般寿命大约8年左右,而繁殖产仔期约有5年左右。按生长发育阶段为分为1-7龄蝎、孕产蝎。其中1-7龄蝎的年龄不是按年度计算,而是按脱衣次数计算。在温室条件下仔蝎的4天左右可长到1~2龄;50天左右可长到2~3龄, 105天左右可长到3~4龄;160天左右可长到4~5龄;215天左右可长到5~6龄大约; 280天左右可长到6~7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
雌蝎受精后,精子可长期在雌蝎体内贮存,可连续产仔3~5年,一般经40~50天孕期产仔,1只雌蝎1次产20~40只仔蝎,最多可产70只。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7-14
(1)个体生长 蝎子的生殖方式为卵胎生(或称为假胎) ,从仔蝎自母体内产出到发育为成蝎,虽不经历变态过程,但需要经过 6 次蜕皮。在我国北方地区,野生状态下的东亚钳蝎完成这一生长发育周期,大约需要 3 年的时间。
幼蝎的个体生长发育是与蜕皮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蜕 1 次皮,幼蝎体长便迅速增加,体重和体积增大,体色也随之有所变化。野生状态下或自然条件下养殖的母蝎,一般于 7 月中旬至 8 月初繁殖产仔,幼蝎自母体内产出,即表示新一世代生活史的开始。
刚出生的幼蝎称为 1 龄蝎,以后每蜕 1 次皮即增加 1 龄,经过 6 次蜕皮后,即变成 7 龄蝎,也就是成蝎。幼蝎刚出生时身体很小,体长约1厘米左石,体重约 0 . 02 克,体柔软、略显肥胖, 呈乳白色,附肢及后腹部(尾部)折叠于身体腹面,以后很快相继展开,呈现出蝎的形状。一般气温在 25 ~ 28 ℃ 时,幼蝎从出生至第 1 次蜕皮约需 5 天;当气温达到 30 ℃ 以上时,仅需 3 天左右即从 1 龄进入 2 龄。
2 龄蝎较 1 龄蝎的体形和体色均发生明显变化。首先是体色变深,由原来的乳白色渐渐转变为淡黄至淡揭色;同时体形变得细长,体长增至1.5厘米左右,体重约达到 0 . 025 克左右。 2 龄阶段延续时间大约为 2 个月,直到 9 月下旬前后开始进行第 2 次蜕皮。整个 2 龄期间,蝎体变化不大,只是体粗和体重有所增加,体色有所加深,身体各部分的特征更明显一些。体色变为褐色后,再过 5 ~7 天,幼蝎便离开母蝎背部独立生活。这时,幼蝎的活动能力增强,尾针可以蛰刺,并能排出少量毒液,有捕食小虫的能力,可在夜间四处活动,捕获食物。
由 2 龄转变为 3 龄的时间为 9 月下旬,体长即由 1 . 5 厘米增加到 2 厘米左右,体重也增加到大约 0 . 5 克。由于 3 龄蝎变得比较活泼,捕食能力增强,取食量增加,所以体型迅速增长,体重也随之明显增加。3 龄幼蝎在 40 天左右吃肥,贮积足够的营养准备越冬。 10 月下旬进人冬眠,翌年清明前后起蛰, 5 月以后随气温升高,幼蝎进食又达到一个高峰。至翌年 6~7 月,体重达到高峰,又准备第 3 次蜕皮。经过第3次蜕皮以后,即进入4龄阶段。此时,体色转变为灰褐色,体长达2.7~3厘米,体重达0.8~1克。同年8~9月再进行第4次蜕皮,长成5龄蟹,体长增加至约3.5厘米,体重也进一步增加,然后进入冬眠。
第3年,5龄蟹于67月份蜕一次皮,便成6龄蟹,体长增至44.5厘米;9月前后蜕最后一次皮,变为7龄蟹,即长成成蟹,体长达到5厘米左右。成蟹以后不再蜕皮,因此体长也不再增加但体形可以变粗,体重也可略有增加。一般到第3年末即达到性成熟,到来年夏天开始繁殖。
与一般动物不同,蝎子在个体生长过程中体长随蜕皮呈跳跃式增加,而体重是呈渐进增长的(表2)。据此,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蟹龄。

(2)蜕皮现象 蜕皮是蝎子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生长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生长行为。个体生长结束,蜕皮也随之停止。
与其他节肢动物(如昆虫等)一样,尽管蝎子的蜕皮是必然的但也必须具备适宜的先决条件,才能发生正常蜕皮现象。首先,要有充分的营养,这是保证蟹体正常生长发育、储存能量、积累养分和体积增大的关键。若营养不当,幼蟹的生长发育就会变得迟缓,蜕皮的时间也相应推后。其次,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当日平均气温再25 ~35℃ 、土壤湿10 %~15%时,对蝎子的蜕皮最为有利,高温高湿不利于蜕皮,甚至造成死亡。三是密度要适中,蝎口密度过大时,往往会造成蜕皮时间不集中,且密度越大,蜕皮时间差异亦越大,甚至发生群体内互相残食的现象。所以,在人工养殖时,尤其要注意密度管理。
蝎子在蜕皮前,一般均有明显的征兆。多数情况下,大约在蜕皮前一周即停止取食,活动明显减弱,皮肤粗糙,体节明显,腹部肥大,并进入一种半休眠状态.。但是,l 龄蝎由于尚未离开母体,其蜕皮活动比较特殊, l 龄蝎蜕皮时,用尾刺钩住母体的体节间隙,头部朝下倒悬,随着体躯的不断扭动,迫使头胸部的旧表皮首先破裂,然后借体躯继续扭动及重力作用,逐渐蜕出整个蝎体,并自母体掉落在地面上,顷刻又爬上母背。以后的各次蜕皮则主要借助外物进行。蜕皮时,蝎常用步足抓住石块、砖瓦、泥土等作为固着点,并借肌肉的收缩产生躯体扭动,使旧表皮自头胸部背面首先开裂,将头胸部先蜕出,然后依次蜕出前胸部和后腹部。刚蜕皮后的新一龄蝎体明显增大,身体柔软并有光泽,肌肉细嫩,抗逆力差,极易遭受天敌或其他蝎子的侵袭和残食。
蝎子蜕皮的时间较长,一般需 3 小时以上。幼蝎的第 1 次蜕皮时间较整齐;以后几次蜕皮,常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个体间生长发育极不一致,而造成蜕皮时间参差不齐,多的甚至相差 3 个月以上。
而恒温养蝎、常温养蝎与野生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基本上改变了蝎子的生长时间和繁殖周期。在恒温饲养中,蝎子的寿命一般为 3 ~ 4 年,受精卵在卵巢中发育成熟大约需 70 天,成熟的卵再经过 40 天左右的胚胎发育期,继而以仔蝎形态分娩。分娩时间一般为 50 ~ 120 分钟不等,仔蝎在 45 小时至 80 小时基本上完成第一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时间显得特别整齐,后隔 36 天开始出现第二次蜕皮,进人 3 龄蝎,但此次蜕变可明显地分辨出其仔蝎发育的快慢,有的竟相差 10 余天。其后每隔 2 个月左右幼蝎蜕变一次。从初生幼蝎到成蝎一般生长期在 8 ~ 10 个月左右。由于每只蝎子的生理状况不一,另外再加上管理环节上的原因,生长期最多可相差 2 ~ 3 个月,这也是筛选品种优劣的先决条件。一只成熟的雌蝎,一年最多可产 3 次仔,两年时间可产 5 次,但一般产仔 4 ~5 次后,则出现老化现象。
( 3 )行为发育 蝎子的行为发育是与个体生长同步进行的,因此它也是个体发育的组成部分。 1 龄蝎自母体产出后,并不在地面上生活,更不具捕食的能力,而是趴在母蝎背部,靠继续消耗自身胚胎发育残存的卵黄营养为生。幼蝎在母体背部常头端向外,整齐地排列于两侧。 1 龄蝎身体弱小,活动微弱,有时只轻轻蠕动,而无明显的爬行动作。此时若掉离母体,常很快死亡。
蜕皮后的 2 龄蝎,由于在蜕皮过程中纷纷自母背落卜,因此蜕皮后又迅速爬回到母背上,体色变为褐色后再经 1 周左右,离开母体行独立生活。此时的 2 龄蝎活动能力已大为增强,既能在夜间外出,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独立安家落户,又可借助尾刺,鳌刺猎物或进行自卫。 2 龄蝎食欲旺盛,可全天进食,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常发生互相残杀的现象。
3 龄蝎进人取食的高峰期。在野生状态下,到了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3 龄蝎食欲极强,食量增加,为准备越冬积累营养。
由此可见,从刚出生的 1 龄蝎和蜕皮后的 2 龄蝎,从趴背到下地活动,从不能取食到能主动捕食,蝎子即完成了其基本行为的发育。除此之外,蝎子的生殖行为要待 7 龄(成蝎)后才发育完全。
( 4 )产仔过程 即将临产的孕蝎,通常在产前 3 ~ 5 天内不进食,不爱活动,可以透过饱满的前腹部,看到发育成熟的卵胎。产前孕蝎表现出十分不安的样子,通常在石块或瓦片下,洞穴内较潮湿的地方产仔。临产时,孕蝎第三、四步足伸直,第一、二对步足向内合抱,头胸部和前腹部向前倾斜,近于地面,栉板下垂,生殖厣打开,仔蝎依次产于两步足之合抱内,一般不接触地面。大约每 4~5 只幼蝎为一批,并有规则地排成一扇形。当孕蝎受到外界干扰时,则所产的小蝎有时排列并不一定规则。小蝎刚产出时,其附肢和尾部折叠于腹面,形成一个椭圆形,如一粒大米,外包白色勃液状的膜,当小蝎体表的液体干后,便可伸展活动,沿着母蝎的触肢和头胸部爬到母蝎的背上,头部朝外,有些母蝎也常把爬不上来的弱蝎和卵块吃掉。此时母蝎已完全恢复了常态,后腹部向上弯曲,时刻保护着背上的幼蝎(图 8 )。
在环境适宜时,健壮的母蝎每产仔 4~5 只后,大约间隔30 分钟左右再产第二批、第三批……每产一仔约需 1 ~ 5 分钟时间,如果温度在 37 ℃ 以上,一胎产完只需 20 ~ 30 分钟。一般一胎可产 15 ~ 35 只,平均 25 只左右,个别高产者可达 40 ~ 60 只。如果有几只同时产仔而受到干扰影响时,则有的母蝎会将背上的小揭抛弃。而这些抛弃的小蝎往往会集中到 1 只母蝎背上,有时在 1 只母蝎背上可多达 70 ~ 80 只小蝎。有时孕蝎在产完小蝎后,还会产下几粒高粱米大小的黄褐色颗粒,这是死胎。造成死胎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是由于环境长期干操和母蝎衰老所致,在自然条件下,野生蝎子也会产生这种现象;有时所产下的小蝎长时间不见活动,这也是死仔蝎,可能大多是母蝎在临产前受到机械损伤或其他物理和化学等有害物伤害所致。
母蝎在负仔期间,不吃不动,专心致志地监护着它的幼仔,以免受到意外伤害。若在它的栖息场所遇到或见到其他动物入侵,它们会马上作出反应,保护自己的幼仔。如果有小蝎从母蝎背上离去,母蝎会用强大的触肢轻轻地钳住小蝎,诱导它重新返回到母蝎背上。遇到天敌或气候恶劣时,母蝎会背负着小蝎迁移、躲藏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若遇到彼其严重的情况,如遇其他昆虫等外敌时,母蝎便会极力挣脱,将背上的小蝎甩掉,待平静后,小蝎又会重新返回到母蝎背上,个别无力返回母蝎背上的小蝎,有时会被母蝎吃掉,可见蝎子这种独特的护仔习性是长期适应自然界的结果。如果繁殖前食物长期缺乏,或繁殖期间土壤过于干燥,均会引起母蝎吃掉仔蝎。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均应注意。
( 5 )母仔分离 初产仔蝎( 1 龄蝎)爬到母蝎背上后,密集地围在母蝎背上,不食不动,靠从母体中带出的卵黄维持生活、发育生长。 5 天后脱去第一层表皮,成 2 龄蝎。此时仔蝎的体长增至 1 . 5 厘米以上, 7 ~ 10 天左右,先后脱离母体而独立生活。仔蝎离开母休下地后,就进人独立生活阶段。这时仔蝎与母蝎必须分开饲养。如不分养,会出现下列情况:一是刚离母背的仔蝎,体小嫩弱,活动能力差,徜不与母蝎分开饲养,易被老蝎踩死;二是母蝎负仔期间,没有摄食,体内营养消耗较多,一般都处于饥俄状态,若不把仔蝎分开饲养,往往会被母蝎残食;三是仔蝎与母蝎捕食的饵料要求不同,不分开饲养,难以管理。因此,在仔蝎离开母背后,必须及时分开饲养。
下面介绍几种母、仔分离的方法:
① 挑拣分离法。幼蝎脱离母蝎背后,夜晚将外出活动的雌蝎用筷子或夹子拣出,剩下的幼蝎仍留在原蝎池中饲养。这种分离方法适用于土坯产房、水泥板产房和木板巢格产房。
② 玻璃板分离法。分离时,先用镊子把雌蝎取出放入另池饲养,再把幼蝎连同产房中的饲养土一起轻轻倒在饲养盆中的玻璃板(下垫玻璃瓶)上,幼蝎会慢慢向玻璃板边缘爬去,掉人盆中,然后,把玻璃板上的土倒掉。该法适用于广口玻璃瓶产房。
③ 自动分离滑梯分离法。“自动分离滑梯”的修建方法:在蝎池内修一临时小池,其底面高于原池 10 厘米,四周边缘与原池地面成 60角斜坡,坡上铺玻璃板(蝎子只能滑下而不能爬上)。小池四壁由四块玻璃板粘成,四壁与池底留高 0 . 3 厘米的缝隙(只能容小蝎通过)。分离时,将产房中的母、仔蝎子一起倒人小池中,小蝎便会通过缝隙随坡滑人大池,而成蝎及培养土则留于小池中。该法适用于广口玻璃瓶产房。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