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与法律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频繁跳槽 急!!!

分 道德 法律 两方面
答得好加高分!
最好是论文形式!

  据7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时下,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仍有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总是留不住人,青年员工频繁跳槽。不久前,麦可思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2006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211”院校为1.7个,非“211”本科院校为1.9个,平均每人换过将近两次工作。其中,俗称“跳槽”的主动离职竟占到了88%。而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高达70%。
  对于大学毕业生如此频繁的跳槽,多数用人单位难免要抱怨几句。为此,有的企业招聘时刻意回避应届生,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患上了“名校恐惧症”。也有部分企业为防止员工跳槽,竟扣押他们的毕业证、户口迁移证等证件。但是,这些都挡不住他们的跳槽之路。
  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是个好现象。
  首先,这是大学毕业生为了前途而非“钱途”的理性选择。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的确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学生争抢掏粪工、环卫工、保安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甚者还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多数毕业生只能“委曲求全”——先找份工作干着,等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找到好的单位再跳槽。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跳槽,有的是因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有的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当前有些用人单位“论资排辈”、“不唯才是用”、“重关系轻实力”、“任人唯亲关系重于一切”,这些都让很多青年员工难以专注于工作,甚至产生“不靠资历”、“不靠关系”难以升迁、发展的观念。这样的用人环境怎能留得住真正有能力、上进的人?如果他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他们一生的“前途”也就毁了,没有了发展前途,他们必然要选择跳槽。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重视长远发展,而非眼前利益。他们跳槽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正常选择,显然无可厚非。
  其次,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也给企业用人单位敲响了警钟。任何一个企业、单位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公平的用人机制、稳定的员工队伍。年轻人热衷跳槽必然会使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为此,企业单位必须要转变观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与人力资源政策,为大学毕业生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用人环境,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并让他们看到,勤奋努力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优秀人才留下。
  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虽然暂时给一些企业单位带来了麻烦,但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还是有利的。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企业用人单位应该反思其背后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的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
  “诚信”可谓是时下十分流行的词儿。但老拿大学生跳槽和诚信说事儿,笔者总感觉有失偏颇。
  客观地讲,大学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频繁毁约跳槽现象的确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但造成这一现实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生本身来讲,由于大学生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像过于单纯等原因,第一次择业准确性很小。其次,尽管高校都有就业指导服务,但校方对学生接触社会的引导不够,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再次,从用人单位方面看,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国”字号企业要人少,而民营、私企往往在待遇、规范度、稳定性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提供给毕业生的“好”机会越来越少。
  笔者认为,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实质上是人们社会观念的一种进步。人们以往对跳槽通常抱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择业失败也会暂时委屈自己。而现在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回归,把跳槽看做一个逐渐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意识很强,主动将自己置于流动的市场化的竞争状态。尽管已经初次就业,但如果有了薪水更高、待遇更好的职位,为什么不可以从头再来?何必要给跳槽大学生扣上“不讲诚信”之类的“道德帽子”呢?双向选才能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不可否认,当今大学生在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但这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吗?从建设诚信政府、打造诚信商家到为个人建立诚信档案,这股“诚信热”的洪流中从根本上说明了社会存在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固然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义务,而这更多地有赖于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和推进。

  最后来谈谈企业。自己的意中人一眨眼就“嫁”到别人篱下,用人单位的管理者万万不可怨天尤人,而应该扪心自问,他是否该进行用人观念和机制方面的自我改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给他们一个“敬业爱岗”的理由,这是管理者们应该努力思考的。

  古有“良禽择木而栖”,今有双项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跳槽,何错之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4
跳槽,这在职场上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只要别家单位开出的工资待遇更有竞争力,身在职场的你我都有可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况且,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部招聘本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因为种种原因,没人能预料到他所招来的人会待多长时间。但是,此种情况发生在刚刚毕业还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职校生身上就未免遭到非议——“职校生频繁跳槽折射职业道德缺失”。

  究竟是职校生的职业道德缺失,还是企业对毕业生缺乏容忍和耐心?笔者以为,我们没有必要对职校生太过苛责、用道德的大棒对其痛喝,不妨深究频繁跳槽背后的原因。

  首先,学校对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不足。2006年,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振笋曾就全国100多所职业院校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90%以上的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部门,但80%以上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就业讲座上。几年过去了,笔者不敢说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有所改进。就以笔者之前所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接受任何就业指导,今年4月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各个系部都安排了动员大会。会上,老师们以热情洋溢的言辞激励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天降大任于斯人”,大家要学会吃苦、学会忍耐。殊不知,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待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远非“能不能吃苦”、“心情浮躁”简单概括得了。

  其次,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是什么。学生的自我认知,确定职业方向,这些本应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却带到了毕业离校后,学生只好在社会上不断摸索、不断跳槽。很多毕业生找工作时的想法是:“先找个地方‘落脚’,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后再选择跳槽。”这种想法应该存在于不少毕业生中,也暗合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应“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说法把“就业”和“择业”孤立开来了,其实,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择业”,“就业”的同时已经在“择业”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频繁跳槽。

  第三,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接受的实习、实践机会不多,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完全不实用,校园与社会严重脱节。据报道,逾四成高职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笔者也曾参加过企业的面试,有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专业不对口已成为显性,学校教育也将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19-12-06
大学生可能太急躁了,亲爱的
第3个回答  2011-06-19
兄弟,作业要自己做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