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邀请哪些国家参与国际合作?

如题所述

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实体等。

新华社维也纳6月12日电(记者赵菲菲 王子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12日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这些项目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实体等。

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扩展资料:

天宫号空间站基本构型

天宫号空间站的基本构型由一段核心舱和两段实验舱组成“T”字体。两段实验舱分别长期停靠在核心舱的左右两端,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分别对接于核心舱前后两端。计划于2021年左右发射核心舱,至2023年前实验舱II对接后完成组建。

每组航天员驻扎最长达6月后与下一组航天员进行轮替,达成长久不断续的空间常驻任务。长期乘航天员人数2至3人。设计寿命在10年。规模达到80吨。

1、 核心舱:天和号核心舱,由长征五号乙从文昌发射。取名自热门候选名称天枢与太和,寓意天地人和。舱外设置一架大型机械臂,前端包括一段六接口的节点舱,同时充当空间站的主要气闸舱。

2、 实验舱I:问天号实验舱,由长征五号乙从文昌发射。控制与实验应用舱,舱外设置一架小型机械臂。

3、 实验舱II:梦天号实验舱,由长征五号乙从文昌发射。专用应用舱。

4、 空间天文台:巡天号空间天文台。

5、 1艘货运飞船:天舟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从文昌发射。无人货运飞船,用于补给空间站以及废物排除等任务。

6、 1艘载人飞船,神舟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从酒泉发射。载人飞船,用于航天员的运输和应急返回等任务。

参考资料:新华网-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0

走出神秘——中国积极谋求在太空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2018-10-23 16:56 新华社

我要反馈

    东方头条发百万红包,下载客户端领现金

    能不能发家致富,就看这次抽奖了!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喻菲)当德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微重力实验时,卫星工程师唐伯昶既忙着解决中德相互间的技术问题,又小心翼翼地保守着中方机密。

    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那一年,唐伯昶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与返回式卫星的研制。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随后的改革开放让依靠自力更生加入太空俱乐部的中国打开了航天对外合作的大门。

    “当时世界上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国际空间站还未建。80年代法国、德国都提出利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搭载科学实验。”卫星专家唐伯昶说,“他们很想了解中国的航天技术,但向我们严格保密他们的技术。”

    中国与西方在微妙的情形下开启了太空合作,尽管各自都担心泄露了自己的秘密,但合作让各方获得了更多太空探索的机会。

    2018年2月2日,中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跨时空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研发传输式遥感卫星,这样就能获得实时卫星图像。

    彼时,相对落后的中国希望与国外共同研制这种卫星,然而早已掌握该技术的美欧根本不愿与中国合作。

    终于,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1988年,两国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

    据介绍,中巴资源卫星的经费由双方共同承担,卫星各系统由两国分别研制,双方各有特点,有很强互补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曾任中巴资源卫星总指挥的马世俊回忆道,合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研制人员经常拿着字典,比比划划。此外,两国相距遥远,一个在地球这头,一个在地球那头,通信、交通的不便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但两国技术人员相处很融洽,各取所长。我们学习到了卫星研制的国际规范,开拓了技术人员的视野。”马世俊说,“许多文件双方都要审阅,这就像考试多检查了一遍,减少了犯错的几率。”

    1999年,第一颗中巴资源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两国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是中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卫星,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合作创立了良好模式,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跨越地球两端的合作持续了30年,共将4颗承载两国友谊和智慧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分辨率不断提高。卫星数据免费提供给第三世界国家,还多次执行全球减灾监测,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海啸等提供了大量遥感数据。

    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四号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启动仪式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第2个回答  2020-01-15
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
第3个回答  2018-06-03
看新闻,是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第4个回答  2018-05-29

5月2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28日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在致辞中阐明中国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欢迎各方参与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携手翱翔太空,谋求共同利益。

史忠俊说,1967年外空条约庄严宣告,外空探索和利用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并应为全人类谋福利。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希望各国通过在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增进互信,打造真诚合作、互利互惠的典范,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赞扬中国航天发展的巨大成就,认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世界上最系统、技术最先进的航天项目之一,将为全人类带来广泛利益。

迪皮波表示,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项目激动人心,将使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惠及其他国家,提升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促进人类对空间科技应用的认知,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太空,服务于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她呼吁联合国会员国积极参与合作并从中受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专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等相关国际组织代表,法国、印度、南非、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美国等60多个国家常驻维也纳外交使节约120人出席仪式。不少国家代表详细了解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的细节,表达了参与合作的浓厚兴趣。

仪式上播放了主题短片,全面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空间站任务进展。现场还安排了中国航天图片展,多角度展现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和国际合作情况。

同日,联合国外空司正式照会各国,邀请各国于今年8月31日前提出合作项目申请。下一步,中国和联合国将对收到的合作申请进行联合审核评估,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后由相关各方组织实施。

中国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联合国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来自新华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