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的中国第一渠首-陶岔

如题所述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开闸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干渠总长1432公里,规划年调水规模为130亿立方米。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
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
陶岔渠首工程由中国水电第十一局第五分局成立的陶岔渠首项目部承包建设,工期为2010年-2013年。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现改名为丹阳村)。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这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流联系起来,形成 “三纵四横”的水利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跨湖北、河南、河北,一路奔向京津。建设项目包括水源工程、输水总干渠工程、穿黄工程、调蓄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引渠总干渠渠首位于我县九重镇丹阳村,由此明渠引水自流至北京团城湖(渠首水位高程147.2米,团城湖水位高程49.5米,落差将近100米)。届时,渠首闸将下移80米,闸顶将加高至176.6米,水位也将提升至170米。渠首段干渠设计底宽50米、水深47米,由南向北干渠逐渐变窄变浅,到北京团城湖,渠底宽仅7米、水深3.5米。渠首闸段设计流量为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420立方米/秒;穿黄段流量为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到团城湖流量为70立方米/秒。干渠全长1267公里,工程计划在2014年底实现调水,年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可以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沿线二十多座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等问题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主席。1953年,毛主席视察长江,对水利专家林一山同志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这番话,简言之就是“南水北调”。林一山认为有可能,并提出从丹江调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理想的引水线路。  1969年元月,南阳地区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清泉沟泵站五个部分。丹江水经过引渠、渠首闸、总干渠,沿着禹山边沿,一路流向邓县、新野、唐河等县市,为这些县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引渠全长4.4公里,渠深12—47米,开口宽度为150——500米,渠底宽30—35米。当库区水位为148.3米时,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渠首闸闸门总宽度为38米,为5孔涵洞式,每孔宽6米,高6.7米。底板高140米,坝顶高度162米。打开渠首闸门,丹江水就像5条巨龙,喷涌而出。整个工程气势宏大,设计精巧,令人惊叹。)(闸东边是总干渠。全长8.9公里,开口宽100—300米,渠底宽2—8米,过水能力为120立方米/秒。)整个引丹工程规模宏大,气魄宏伟,六年期间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用断钢丝绳700余吨。有人做过测算,把这些挖出的土石方堆砌成宽、高各1米的墙,可沿赤道绕地球一周。如此浩大的工程,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很特殊,再加上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其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据《工程志》记载,工程建设中,有2880多人受伤致残,140多人长眠在了渠首大堤下。渠首人民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拉开了序幕,一幕留芳千古的大剧正在上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