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神州5号的资料

杨利伟的资料也行,越快越好,小妹跪求......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绥中县人,1983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任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伴随着这一时刻的来临,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名字,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安全返回。而早在2003年9月30日,就在神舟5号首飞梯队航天员即将被完全隔离之前,《面对面》栏目的记者就已经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对杨利伟进行了独家专访,当时,杨利伟还没有被确定为神舟5号飞船的航天员。不同于一般的采访,为了保证航天员在出发之前的健康万无一失,在采访之前,节目组人员进行了仔细的身体检查和消毒防护措施。

记 者:你好,请坐,手就不握了。

杨利伟:我们非常希望跟你握握手。

记 者:等你回来以后我们就握手。

杨利伟:假如有这机会肯定是没问题。

记 者:拥抱都可以。

杨利伟:没问题。

记 者: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1965年5月生,身高1米76,体重就不说了。

杨利伟:那咱俩你比我大了一个月,身高还比我高了很多。

记 者:你身高是多少呢?

杨利伟:我1米66。

记 者:体重呢?

杨利伟:体重现在可能有63公斤左右。

记 者:你们的要求是什么?

杨利伟:我们现在要求身高一般不超过1米72,一般在一米65到一米72,体重一般在70公斤以下。

记 者:需要什么条件呢当宇航员?

杨利伟:他们来有个条件,飞行基本上要在1000小时以上,最少在800小时以上,作为咱们现在空军这种飞行的话,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在30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年龄都在,这个年龄段,你才能有这个空中经历,才会飞这么长时间。

记 者:不是你的年龄控制,而是你的飞行时间,这个就划了一道杠。

杨利伟:对,本身他招的时候,选拔的时候,也有个年龄段,从25岁到35岁这个年龄段去招我们,但是你带有飞行的东西,你正常大家去飞行的话,基本都差不多。

今年38岁的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绥中,1983年高中毕业时,他顺利通过了空军招收飞行员的体检,进入飞行学院开始学习飞行。毕业之后,杨利伟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任飞行员,曾经成功飞行过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并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我国开始在全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这让喜欢挑战的杨利伟开始面临更大的机会和挑战。

记 者:怎么选出来?

杨利伟:在最少的时候,我们选拔的时候,应该说作为我们自己还是不知道的,我记得那时候还在执行任务,就是飞行还在执行任务,然后好像是从档案里面初选,选了大概一千多名,一千五六百名这样的,就是从档案里选符合条件的。

记 者:多少人里面选一千五百个?

杨利伟:这就是在全空军的飞行员里面去选,选之后,通知我们到疗养院去做外围的体检,我们团去了六、七个,一起到青岛疗养院做初步的初检,那时候是知道是干这个来的。当时感觉有这个机会,挺激动的。

记 者:激动在我们平常可能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一个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当你听说要参加这个选拔。

杨利伟:从我个人来说,应该说我对这个职业非常地崇敬,因为从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就对这一些新奇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后就是对一些幻想的一些东西科幻的一些东西会更感兴趣,然后到后来当兵之后,通过飞行,可能对航天这个角度更感兴趣一些。我比较喜欢这些新奇的、比较有创造性的或者有挑战性的工作去做。飞行这个职业,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职业,然后你更进一步地到航天的领域,本身对你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对这个职业应该说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这个东西,感觉心里边很兴奋。

记 者:当时觉得自己有把握吗?

杨利伟: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事,但是就是随着你体检,一步一步地在往上走,一直在得到通知,感觉还是很有希望的。因为本身在部队的时候,飞了十几年,飞了1000多小时,整个十几年这个过程,从我自身感觉,连院都没有住过,好像很少出现这种问题,感觉这个身体还是挺棒的。

记者:基本的条件应该是不在话下。

杨利伟:对,因为在一开始,像咱做的这些临床的和一些从飞行员这个角度来检查,我感觉肯定是没问题。

记 者:要经过几关呢,1500人里边完了以后再选,第二关是再选多少?

杨利伟:我们进京的好像是60名。

记 者:从60到12,这个经过一个什么过程?

杨利伟:这个过程主要就是一个咱在空军总院临床的一个过程,通过临床这些检查,有没有问题,这算是一关。然后又到我们单位作为航天这些特殊的行业,它有一个特应的这些检查,这又算是一关。然后又通过到你单位去政审、调查,包括家属的体检,这又算是一关过了之后,才接到命令,到这来报到了。

记 者:过程持续多长时间?

杨利伟:大概一年时间吧。

经过一年多的选拔,1998年元月,包括杨利伟在内,12名经过层层选拔的飞行员集结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加上两名教官,14人正式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3月初,他们开始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航天员训练。

记 者:你们怎么训练的呢?

杨利伟:我们来训练之后通过了几个阶段,初期做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就是有关航天的、医学的,包括一些知识的科目,像计算机、外语,这些相关的,包括一些大学的课程,也重新去学了一遍,主要是为了后期的专业技术打基础,大概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然后就搞的是专业技术训练,主要是进行从火箭飞船七大系统,比较系统学习它,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比较新的了。

记 者:原来没有接触过。

杨利伟:它完全不同于航空这一套东西,因为它从原理上,一个是你在空气,大气里面,一个是在高真空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就是任务训练这个阶段,针对咱们的任务,可能这里面就搀杂了好多的模拟器,跟飞船直接有关系的训练,然后包括一些心理上的,还有一些关于"沙漠"生存,失重下的飘浮、工作,包括一些吃饭、喝水这些东西,去做一些训练。

为了让航天员适应太空特殊的环境,提高对各种负荷的耐受性,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最大程度地模拟了太空舱内的各种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艰苦的训练。

记 者:遨游太空可能在常人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事,但是我做这个题目以后我也了解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一个环境。

杨利伟:对,它是这样的,一个高真空的一个失重环境,他就在震动、在噪音下去从事这个工作,肯定这个环境应该说是比较严酷的,应该是这么说。但是从你训练角度来说,尽可能地能模拟到的,你去模拟到,能训练到的去训练到,这样的话就提高你这种适应能力。

记 者:最严酷的环境是个什么环境?

杨利伟: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在轨道运行这一个阶段,可能对于你考验的,可能就是一个失重,失重的话你可能整个身体的一个血液、一个体液这个重新分配问题。那么我们针对这个也做了好多训练,做一些血液重新分布的训练,做一些下体负压的训练都是针对这个去做。另外就是可能会有一些空间运动病发生,那么也针对这个去做一些秋千、转椅,去刺激你这些前庭功能,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来提高你这种应对能力,是这样的。然后你作为起飞和返回着陆,可能对我们考验的主要就是一个载荷问题,高G值的载荷。像起飞,按正常的话,最大的载荷达到5个G(5倍于自身重力)的载荷,返回的时候,一般按正常的,也在4个G左右这样的,如果应急的话,要达到8.5个G,甚至9个G,然后还有好多大G的冲击,这样可能对你的身体上要求就会更高。针对这个,我们也做了一些包括像离心机这样的训练,我们现在训练离心机,正常训练达到8个G值,当时你做这个东西的感受,那就是压得非常厉害,我们去看看自己一些训练录像,可能是当时把脸都已经拉变形了,有时候可能眼泪也出来了,训练,针对这种特殊环境做的一些训练。

记 者:在什么地方训练?

杨利伟:基础的一些训练,就是在航天城都具备这个能力,但你说在野外生存训练,不可能在咱们这里边去搞,它也就属于没有实际环境,像这样的可能会走出去,去做这个训练。

记 者:其余的在什么地方训练?

杨利伟:在北京周围也做了,在官厅水库这些地方也都做了好多,水上出舱,在沙漠上做的一些野外生存训练,在沙漠上去做。然后去跳伞,在咱们孝感去跳伞,去体验一个是心理训练,另外就是一些高空的一些感受,做这些训练。

记 者:为什么要训练野外生存呢?

杨利伟:它就是说,你返回来之后,现在就是说你按照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问题不是很大的,但是从训练这个角度,他可能是从难从严这方面来考虑的话,从最危险的角度,假如说你不落在着落舱,那么你存在一个你自己去生存的问题,然后你利用当时的一些条件,怎么样去生存下去。所以他有必要去做这个方面的准备。

记 者:有多少人一起参加训练?

杨利伟:整个过程我们14个人都得参加这些训练,作为最初期来说也是这种分组形式的,互相之间有个协作去训练,基本都是两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做这种训练。因为作为最初的模式是按照两个人一组去飞行的。

记 者:现在又有了变化。你们怎么应对这种变化呢?对你们心理有影响吗?

杨利伟:应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本身我们都是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出身,那时候的工作就是一个人,他不像飞大飞机的,有一个机组去做这个工作,你平时执行任务养成的这种独立地完成任务这个能力,应该说通过这么多年,做的应该是培养出这种心理素质了。

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航天员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关键,所以,心理素质训练也是航天员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担任飞行员的时候,杨利伟就曾经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化解过一个又一个难题。

记 者:在你当飞行员的过程当中,你遇见的最危险的境况是什么样的情况?

杨利伟:我遇到过空中发动机停车,算比较大的一项特殊情况。

记 者:当时什么情况?

杨利伟:当时是在新疆,在马兰去执行任务,飞强击机,做超低空飞行的时候,发动机涡轮叶片折断了,然后出现发动机停车。

记 者:你怎么安全回来的?

杨利伟:当时飞机属于双发,然后你利用单发,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之后,利用单发然后去上升高度,然后再做一些应急的放起落架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去着陆。处理得非常成功。

记 者:应该说你们每天都好像跟危险打交道?

杨利伟: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你飞行这个东西,本身它就是个机械的一个东西,你可能随时都在面临着危险,应该是这样的。

记 者:但是这一次跟普通的飞行是不一样的,你要去的,是你从没有去过的一个高度,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境况。

杨利伟:对。危险这个问题,应该说想得不是很多,像我飞了1300多小时,大大小小地遇到过很多的危险,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磨练了你这种心理素质,飞行本身它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那么作为载人航天来说这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但是作为我们来说,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包括我们到这儿来五年多的训练,应该说培养了这种心理素质,包括教练员可能会更多地去组织一些这些训练,来培养你应对的能力,从你个人来说,你可能去更多地去预想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你怎样去应对它,这样的话可能就从你这个知识储备上,从你对飞船的了解上,你会去想,假如出现这个情况,我去怎么应对。

记 者:刚才政委说了一句话,说你别看当航天员很光荣,但是他们是真苦。你觉得苦吗?

杨利伟:怎么说呢?你要是单单从训练和各种要求来说,确实它是很艰苦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个应该说很苦的一个工作。但是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是不感觉那种苦。因为你追求的就是一个目标,大家来了,也就是为了这件事,来在很自觉地在努力在工作这个事情,都很积极上进在热切地期待着最后的圆咱中华几千年的飞天梦,所以我感觉你从事这项工作并没有什么苦不苦的感觉,确实没感觉它苦。

记 者:除了工作以外,你个人有什么业余的爱好?

杨利伟:应该说作为我自己比较喜欢运动,比较喜欢听一些音乐,另外比较喜欢玩电脑的一些东西。

记 者:喜欢什么运动?

杨利伟:一般的像咱们打的各种球类,乒乓球、篮球,另外我以前搞短跑的,目前这个自我感觉短跑速度还比较快。

记 者:最快的时候一般你能跑多少?

杨利伟:我现在还保持在(百米)11秒多的水平,还是比较快的,我们单位这个记录我已经保持5年了。

记 者:那是挺快的,音乐呢,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呢?

杨利伟:我比较喜欢抒情一点的,因为从我自身感觉,可能你高兴的时候,或者是你有压力的时候,更喜欢这些音乐,一些抒情的,或者一些激烈的这些音乐,非常喜欢这个东西。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正常训练,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所以,航天员们只在周六和周日可以回家,从周一到周五,他们的吃住均在公寓进行。

记 者:吃呢,吃什么,训练的时候?

杨利伟:跟正常的差不是很多,但是我们有个营养医生在专门搞配餐,一个是从花样上,另外从能量和你的营养需要上,经常做一些调整。

记 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吗?比如说我喜欢吃中式的,他喜欢吃西式的?

杨利伟:这个选择不会让你做很多的去选择,因为你要是个人爱好太多了,可能会出现偏食,所以营养医生给你配餐,配餐之后基本上去吃,感觉还是不错的。

记 者:标准呢?有变化吗?

杨利伟:标准有变化,比空军那时候高。

记 者:你怎么能感觉到高?

杨利伟:一个是伙食质量上,另外从整个管理上,都体现这个东西。

记 者:我听说江主席和朱总理,到这儿参观,都自觉不进你们的食堂?说卫生控制非常严格?

杨利伟:对,是,我们一般灶上没有外面人去,公寓也都不进的一般。

记 者:外人都不能进。那你们能跟外面联系吗?

杨利伟:可以,按照平时这种工作,因为你还是要正常地一种生活,大家都是普通人,这种联系还是有,但相对来说,要少一些。

记 者:有没有限制?

杨利伟:肯定是有限制的,比如说你不能在外面就餐,这是一条纪律,肯定是有限制的,然后你肯定是在外面不就餐的。

记 者:任何地方都不行?

杨利伟:应该是这样的。

记 者:您怎么看自己的位置?在整个飞船的工程里面?

杨利伟:应该说和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一样,都在做着同一件事,也为了一个目标去在努力。当然到最后,你体现你载人上去之后,可能对你个人整个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这样的话,从你自身来说,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些,要做这种充分的,包括心理上的,技术上的,和身体上的一个储备,一个准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可能会对自己约束得更严格一些。作为我自己来说,没有耽误过一堂课,5年多,给你举点例子,我小孩到这里上幼儿园,上了三年幼儿园,一次没接送过,然后他们班主任老师只知道姓什么,回来孩子说,然后没见过,都是一个单位的。

记 者:你跟你爱人,有这方面的交流吗?

杨利伟:有,应该是有,因为我爱人也在我们单位工作,这样的话,接触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分工不一样就是了,她对我的工作,应该是非常支持的,因为她也很了解这个事情。

经过5年多的学习和训练,杨利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58个专业所有学习训练任务,顺利通过了航天专业技术综合考核,今年9月份,杨利伟被确定为3名首飞梯队航天员之一,接受飞向太空前的强化训练。

记 者:现在应该是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杨利伟:对,应该这么说。

记 者:现在是三个人,最后你们只有一个人上?

杨利伟:对。

记 者: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

杨利伟:作为我们来说,可能从心理上说,应该说我们都抱着一个很热切的期盼,应该这么说。作为自己现阶段的准备,可能从技术上,主要还是从技术上程序上去做最后的准备。这样的话,可能对以后组织去决定谁去执行任务,因为这对于这个工程来说,大家都是希望能够圆满完成,所以说更多的个人这些东西,我们没去考虑这个东西。

记 者:首发应该是最重要的?

杨利伟:应该是这么说的。

记 者:如果你选上了?你觉得能做好吗?

杨利伟:没问题,因为首先应该说,通过我们5年多的学习,包括对各个大系统的了解,特别是最近一年以来,到火箭,到飞船,到一院和五院都去听专家讲课,实际去参观去了解这个东西,包括我们这次到基地做人船 的合练,模拟真实发射这一套工作,对咱们整个这套系统应该说是非常放心的。

记 者:如果你不能当首发呢?

杨利伟:这个也没什么问题,同样还得执行任务,我们在下面一样,应该说做他这个精神上的和技术上的一个后盾。特别作为我们三个人,无论是谁上去了,另外两个人肯定在发射大厅,在做这种支持准备。

记 者:但是如果说一旦上天的话,那就是万众瞩目,无上荣光。

杨利伟: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往大里说应该说是我们14个航天员的一个集体的光荣,或者说是集体的一种智慧。

记 者:最后什么时候才能确认自己是第一个上去的?

杨利伟:火箭点火了,可能你就确定了。

记 者:为什么是火箭点火呢?我们想要可能应该更早一点的吧。

杨利伟:这个属于组织考虑的事情,不是我们自己考虑的事情。

记 者:你有没有设想过未来这种太空的生活?

杨利伟:作为国内来说,没有人上去过,可能好多经验要通过第一次来去感受它。我想在正常的这些工作做过之余,可能会更多地去感受和通过你自己的感受,通过你自己的观察,来积累这些东西,会记录这些东西。然后下来之后,为后续任务提供一个依据。

记 者:会感觉到孤独吗?

杨利伟:不会孤独。因为一个是通过这么长的训练,已经培养了你这种素质,另外我们执行任务,应该是一个集体性的任务,我们下面好多战友,不论你谁在上面,我们好多战友都在底下在支持着你,从技术和心理上。我们的战友肯定有是互相之间在为你鼓劲,为你加油,这个是没问题的,而且我们的空地之间,还有这种联系,还有好多的无线电通话,地面的工作人员,包括我们的首长,领导,都会跟你通话。

记 者:想好说什么了吗?

杨利伟: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准备,但是对好多程序上的一些事情,可能会规定你一些东西。然后你可能会根据当时的你的心情和你的感受,可能会说一些东西,可能会有一些感受去说。但现在,你好比说你想去说什么,可能我现在没有这种准备,没有这种现场的感受,可能你还去发挥不出这些东西来。

记 者:好,谢谢,祝你一路平安,如愿以偿。

杨利伟:谢谢,非常感谢你的祝福,我也努力去做这种准备,最后去接受组织挑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9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2~4号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km、远地点350km、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编辑本段神舟六号 神六发射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发射火箭: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搭载物品: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应用: 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公里。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目前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我国的是2.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据悉近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非常复杂;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航天服是一个系统,更是高科技的结晶;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飞船是涉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有系统均需要有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载人航天与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差异,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大为不同,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中国的相关生物医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编辑本段神舟七号 “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成功升空 神七发射“神五”、“神六”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九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黄春平表示,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发射场的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还透露,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神七”着陆后搜救 “神七”返回舱内蒙古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队长、解放军第306医院的邹德威院长表示,“神七”与“神六”“神五”不同,主着陆场的搜救及医疗保障将依靠直升机,而不再采用地面搜救。 “神五”、“神六”时期,解放军306医院一直担任着中国载人航天主着陆场的航天员医疗救护任务。8月29日,306医院执行“神七”任务的专家医疗队奔赴内蒙古四子王旗。目前,这支由16位顶尖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护队,正在主着陆场附近进行医疗救护演练。 另外,“神七”主着陆场的医疗救护与“神五”、“神六”最大的不同,就是将采取以直升机群组成的空中搜救平台为主,而不再使用地面平台。 据邹院长介绍,这次“神七”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的主着陆场,是一个以理论着陆点为中心,长100多公里,宽80多公里的经纬度坐标范围。如果采用地面车辆搜救,速度会比较慢,所以此次“神七”的搜救任务,将主要由直升机来完成。今年执行搜救、医疗任务的直升机有10多架,除了指挥机外,还有6架担任搜救任务,1架担任医监医保任务,而医疗救护队将使用3架直升机。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 编辑本段神舟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 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发射时间: 神州七号飞船将在2008年9月25日发射飞行。 编辑本段舱段介绍 轨道舱 尺寸:长2.8米,直径2.2米。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 返回舱 尺寸: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放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好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共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推进舱 尺寸: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 神舟号的推进舱又称设备舱,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
第2个回答  2007-03-16
这是国家机密,你是美国特工吗?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神舟”号飞船发射试验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多个地面测控站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运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

2002年3月2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三号飞船。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跳、血压、耗氧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上安装了逃逸系统,若火箭发射和升空阶段出现意外故障,可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了180多天,环绕地球飞行2821圈,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在低轨飞行器的轨道衰变规律、陨落分析、燃料最优分配、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将来把我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已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

向公众展出的“神六”返回舱与电视和照片中出现的形象不同,其表面并不是光滑的金属结构,而是像蜂窝一样,由数万个正六边形组合而成的“烧蚀层”。据返回舱的制造方北京卫星制造厂技术人员介绍,返回舱表面的“烧蚀层”设计是出于耐高温和防震考虑。在烧蚀层的每一个“蜂窝”里都有5厘米到6厘米厚的棉状填充物,这些填充物均用特殊材料制成,可以经受4000℃的高温。

返回时碰地面致表面裂缝

展出的返回舱一面大部分都是焦黑色,并有多处裂缝。

据介绍,这个焦面是返回舱下降时对着地球的面,在“神六”正常落地后,由于受风力影响,主降落伞曾拉动返回舱改变原有姿态,并与地面发生一定碰撞,这使返回舱表面出现了一些裂缝。

北京卫星制造厂技术人员介绍说,相比前几次发射,“神六”落地是最完美的一次,表面出现裂缝在正常范围内,而且由于内部座椅的防震设计,飞行员着陆后安然无恙。

6个小火箭控制返回姿态

北京卫星制造厂技术人员还介绍说,除了公众熟知的返回舱底部有4个着陆小火箭外,返回舱表面上还分布着对称的6个小火箭,这些火箭都由地面系统控制,其中侧面的两对负责保持返回舱姿态,顶部的一对则负责控制返回舱回落角度。

太空进餐不能自选食品

在本次展览上,公众还可以看到我国首个太空食品包。太空食物并非直接装在这个黄色的太空食品包里,在大包里还有十多个长方形的小包。每个小包上都写有食用说明:“第一天早餐”、“第一天中餐”、“第二天晚餐”等。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食物并不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的,必须严格按照说明进餐。

费聂出舱后感到肚子饿

在“神六”飞行的5天里,大家多次看到费俊龙、聂海胜食用多种太空食品,而实际上,由于受搭载重量限制,他们的食物有着严格的控制。航天员在太空的食物只是满足他们的正常生理需求。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杨利伟在“神五”落地出舱时着急上厕所,而费俊龙、聂海胜出舱后最强烈的感受则是感到肚子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3-18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1996年,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998年1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第4个回答  2007-03-17
杨利伟小档案(来源:解放军报)

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贯:辽宁省绥中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身高:168厘米

体重:65公斤

家庭成员: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

简历: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1996年,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998年1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