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过年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是韶关人。其实广东说粤语的人过春节的习俗都差不多,一下说说一般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前 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年初一:贺新岁 农历的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杀鸡。以前大家起床还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由于城市管理规定,焚香放炮仗这一环节如今在广州已经取消。

  正月初一这天历来是拜年的高峰,人们互相拜访,名为“贺新岁”。拜年时,长辈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广东的压岁钱叫做“利事”(也叫利市、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晚辈。在初一这天一般吃斋,祈求来年更顺利,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俗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所以忌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引来“扫帚星”。另外,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一大早,家中妇女就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接下来是“开年饭”,这也是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顿。农历正月初二又有“姑爷节”的俗称,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回娘家时,一般带水果、年糕、冬菇等年货。而开年饭也非常讲究,鸡、生菜、蚝肉、鲤鱼、鲮鱼等是必备菜肴,寄寓了“生财好市”、大吉大利之意。

  年初二,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在韶关没听说过。

  年初三:赤口日 在初三这个穷鬼日,家家户户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扫穷鬼”,把初一起囤积下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和穷根。

  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争执,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会比较在意,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而如果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但是,“赤狗日”的观念在现代人眼中也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还是照常出门游玩。

  年初四: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接神仪式一般在下午四时到晚上进行,准备供品有三牲、水果、茶、糖果等。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旧年发达的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年初五、初六:尽情玩 经过了年初一到初四的种种传统仪式,到初五初六“任务”已经完成,

  年初七:庆人日 正月初七为“人日”,广东人俗称“众人生日”。一般在这天早饭时,要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庆贺“人的生日”。人们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据说在民国以前,这一天年轻人结伴游花地,选最美的姑娘——“人日皇后”,由她主持这一天的活动。

  年初八:不回家 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初七出门探亲等人,初八不能回家,要留在亲戚家。

  年初九:九皇诞 要拿出鸡鸭鱼肉祭拜玉皇大帝。

  年初十:打春去 初十一:打石仗 在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对打,哪个村子赢了就代表新年会更好。

  初十一,家长要把这些对打的孩子赶回家。

  初十二:点新灯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农村在祠堂也要点灯。

  十三十四:尽情玩。

  正月十五:看花灯 广东人在这一天里要看花灯。此外,郊区农村里,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广东春节禁忌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说了那么多,其实严格按传统做的人其实很少吧。向我们家到一本过了初六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1
正月初一,各家开门前要先放一串爆竹,之后才可“开门”,一“开门”便算是春节了。春节作为每年的第一天,“开门”自然不能随便开,须预先请占占卜先生选个良时,时辰早为“子时”,迟不过“辰时”。“开门”之前不允开门,“开门”之后,即使是深夜也不准闭门。后者大约是取“迎财神”、“迎春”、“接新岁”之意。“开门”有开大门、小门的区别,大门是出户外的门;小门是屋内各房间的门。一般先开大门后开小门。有人开大门时燃放串炮、大炮;开小门时燃放满地红祁电光炮。“开门”后,人们依次拜见尊长,多叩头或作揖,叫做“拜年”。拜年的语言一般为,对长辈:“恭贺过了新年健康”、“增福增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尊长问话为:“发财”、“添丁”、“万事如意”等,同辈之间亦可说此话。对小孩则说:“快高长大”、“立志读书”等勉励之言。妇女在“开门”后便忙着到附近坦水回来煮饭。饭熟后光盛五碗,并拿着筷、香、烛、纸、茶、酒、爆竹等去拜家庙及拜灶,意为请神先吃。拜祖称为“上饭”,拜灶称为“谢灶”。有人在天亮前年全家长幼带上香、纸、爆竹等物品,穿着整齐,排行列队,打昔锣鼓到附近的社坛庙宇拜神。往来途中遇人便拱手道贺。这种拜神的活动叫做“拜社年”。

正月初二,大家坐着聊天,不做事情,不许说不吉利的话,连孩子也以此相成。有人也聚众赌博,即使很正派的人有时也破例。孩子们穿上新衣裤、新鞋帽,口袋里有了许多压岁钱,可以买些瓜果、糖块及鞭炮等,开心得四处奔跑玩耍。初一晚要向家庙和仕君烧香磕头,一直到初五为止。每间屋门口应插一根香叫做“烧门头香”。初二,大家到宗庙去,备些洒菜,猜拳谈天,十分畅快。“团年”大多在这里举行,因此,人们穿戴整齐,八音锣鼓也大敲一番。所谓“团年”即大家在这一天团聚起来庆祝新年。初三是“送穷”的日子、即使是至亲也不相往来。“送穷”的习俗—般是:预先将屋内的污秽清炯后集中倒在田里用火焚烧,并须伴以香烛、鞭炮等,然后叩几个头,作几个揖,意思是将从前的秽气、穷气用香烛送定。迎接财神、福星的来临。
第2个回答  2011-02-12
lkaklklk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