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则得咎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动不动就 遭到责怪或受到处分。

出处:《进学解》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

原文: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这里是指唐朝时期,韩愈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一事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扩展资料

《进学解》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国子先生解析进学正义,向诸生陈明形势,正面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的结论。

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

第三段写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辄得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学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3
你好,根据你所写的成语大致音,我猜测您想问的成语是:动辄则咎,该成语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解释为辄:就;咎:怪罪,处分。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指做事往往获罪。(引自百度百科,侵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29
动辄得咎
拼 音:dòng zhé dé jiù
基本解释:
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结 构】偏正式
【近义词】跋前踬后
【反义词】八面圆通
【同韵词】千岩竞秀、遮前掩后、行如禽兽、管弦繁奏、恨五骂六、乖僻邪谬、后进之秀、扶老挈幼、铺锦列绣、零敲碎受
【典 故】
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一事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成语示例
◎ 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 而凶悍阿婆,奸刁的小姑,处处都有啼笑皆非,动辄得咎的痛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