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观

如题所述

孔子是长期备受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味着食物原料应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烹饪应该注重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不应嫌精细。
2. “割不正不食”意味着在宰杀猪、牛、羊时,如果切肉不合礼节,就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破坏了,因此不吃。
3. “席不正不坐”意味着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放歪斜,会损害饮食的形式,就不能入席。
4.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味着在受到丰盛款待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致谢。
在孔子生活的“三礼时代”(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烹饪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一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得到了制度化。《礼记》中记载的“进食之礼”规定了座位排列、盘碗摆放等细节,还规定了吃饭时不得“反鱼肉”(不得把咀嚼过的鱼肉放回共食的器皿中),不得“扬饭”(不得用手散其热气),不得大口喝汤,不得剔牙等。
孔子虽然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他自己却崇尚俭约,反对贪食。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在用餐时也不能背离“仁德”。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即使无法实现“精食细脍”,宁可只吃蔬菜和喝水,也不能“违仁”。正是这样,孔子的饮食观体现了他对礼仪和道德的高度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