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的海兰珠应该如何评价?

如题所述

清太宗皇太极好权如命,他不贪钱,不抢功,所行所为都是为了攫取最高的权力。但是人就有人性上的弱点,皇太极虽然有很强的自制力,但他不是机器,不是泥像,他也有自己的心头宝。这个宝,就是海兰珠。

图为海兰珠画像。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其名意为“舍不得的女孩”,她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皇太极对她一往情深,矢志不渝,在她死后更是思念如狂,不久便随她而去,结束了金戈铁马的一生。

海兰珠有个小名,叫玉儿。有一个关于多尔衮、孝庄有私情的谣言,说孝庄的小名是大玉儿,明显是李代桃僵的胡说八道,在这里顺带着戳一下。

海兰珠生于1609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庄皇后)。从姐妹俩后来的行为来看,两人应该受过很深的汉文化熏陶。妹妹布木布泰学会了冰冷狠辣的帝王心术,姐姐海兰珠则学到了贤淑恬静的仕女之风。

海兰珠出身蒙古,因此又不像传统汉家女子那样规矩古板。在她淡若兰麝的气质下,有着一颗顽皮好奇的少女心。这样一个女子对那些自命君子、渴望红袖添香的男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皇太极就是这群男人里的一个。皇太极喜好读书,行事颇有书生儒气,又有着满人天生的尚武好动,和海兰珠真是天生一对。他在见到海兰珠后,被海兰珠高贵却不清冷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可谓一生的时光都未如此惊艳过。

1634年,26岁的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和妹妹一样成为了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很喜欢她,将她封为宸妃,列众妃之首,并将她居住的宫殿改名为“关雎宫”,以此表达自己对她“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爱恋。

图为关雎宫。

1637年,海兰珠生下一个儿子。皇太极兴奋的大赦天下,并邀请各部落、各国使者参加孩子的满月礼。由于女真孩子不满周岁不起名的传统,皇太极平时只亲切的管这个孩子叫“皇嗣”,立储之心一目了然。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很快就夭折了,皇太极和海兰珠为此十分难过。

失去孩子的海兰珠哀伤成疾,虽经皇太极百般抚慰,亦不能稍减痛楚,病情日益沉重。


关雎宫内景。

1641年,清、明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双方三十万大军在松山——锦州一带激战不休。当时的明军是崇祯能筹集出来的最后的精锐,领兵的是大将洪承畴和祖大寿。皇太极带多尔衮、阿巴泰等所有精锐迎战。

在此非常时刻,盛京突然来使报称“宸妃病重”,皇太极立即下令诸部固守,自己即刻北返沈阳看望海兰珠。次日深夜,走到半路的皇太极再次接到使者急报“宸妃病笃”,皇太极干脆舍下排场,率领轻骑飞马狂奔,未至城门,得报“宸妃已故”,皇太极痛哭入城,在海兰珠尸首旁哭晕过去,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几乎天天因为悲伤而晕厥,心情难过的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旧疾(流鼻血),引起了大臣和宗室的担忧,前线士兵也军心浮动。

几天后,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太极强行镇定下来,向众人认错说“太祖崩时,未尝如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随后强打精神继续操劳国事。

但是他骗不了自己,他因为思念海兰珠,为她举办日祭、月祭、大祭、冬至祭、周年祭,每篇祭文都亲自写。甚至为海兰珠停办新年典礼。群臣为了开解皇上,便想着组织狩猎让皇太极开朗起来。谁知皇太极每次出猎都会到海兰珠的坟前痛哭一场。后来洪承畴投降,清朝举国欢庆,特意设了一个受降典礼。皇太极因为典礼氛围喜庆,竟不肯出席。

不思量。自难忘。皇太极一生都在权力的游戏里倾轧,海兰珠或许是他唯一能放松心神的寄托。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海兰珠和权力,是皇太极一生的珍爱。海兰珠死后,繁忙的国事无法让皇太极忘记她,帝国的军功无法让皇太极忘记她,无论皇太极离宸妃的墓多远,都无法忘记她。

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