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如题所述

文武两者并非不可兼得,其实在历史上,辛弃疾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了。在历朝历代的朝堂之上,文臣和武将似乎一直都是两个阵营,而且这两个阵营的分割也非常的明显,文臣一般都是舞文弄墨的居多,而且他们并不会去战场厮杀,大部分都是留在后方指挥,而武将则有所不同,他们基本上都是武艺高强的将军,为人豪爽,负责在战场上厮杀维护领土的完整。虽然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历史上却也并不缺乏文武双全的人。

一、词人辛弃疾

一提起辛弃疾,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标签就是“词人”。辛弃疾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作为词人的辛弃疾,成就也是不低的,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那就是豪放,不拘一格,他的作品让人读来有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辛弃疾和苏轼两个人共同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两者的豪放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辛弃疾词中的豪放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的战场和征战的历程,而苏轼的豪放则是来自内部的自我感悟。

二、武将辛弃疾

辛弃疾之所以被认为是文物全能的人才,是因为他还曾经马革裹尸,征战沙场。南宋在历史上是遭受外来侵略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在南宋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抗金名将,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岳飞,还有一个就是辛弃疾。辛弃疾也曾经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并且也因为自己的英勇一战成名,可惜的是,辛弃疾的一腔爱国之情并没能得到完全的发泄,他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无法再上战场,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是非常遗憾的,也是非常惋惜的,后来他便弃武从文。

三、作品风格

辛弃疾在告别了沙场之后,选择拿起了笔,用文学和诗词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对于故土的热爱之情。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大部分描写的都是一些战场上的情景,这也算是辛弃疾对战场另一种形式的怀念,辛弃疾的作品风格比较明显,即便是文字,却也表现出了一种气势恢宏的气魄,仿若战场上的情景都历历在目一般,辛弃疾的这种风格也受到了很多后人的喜欢,引起了很多人的拜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姜维,字伯约,人称幼麟,三国时期人,原来天水守将,后来归降诸葛亮,诸葛亮很器重他,将毕生所学q全都教给了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九出祁山,前前后后共进行了11此北伐。

诸葛逝世之后,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在汉中,姜维提议连结羌胡组织西北一带的防御,后来雍州,凉州一带的羌胡背叛魏国,来投靠蜀国,姜维与雍凉一带的羌胡南北夹击雍州驻军,与夏侯霸站于廊西一带,大败魏军,带领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所率领的部队迁徙至蜀中。

组织北伐,在费祎遇刺身亡之后,姜维和夏侯霸等人率领数万精兵出自石营,斩敌将徐质,大败魏军,后来北伐之中,遇到一生的劲敌邓艾,摆下了诸葛丞相所教的八卦阵,攻破了河间、河关等地。在此之后,姜维奉行诸葛亮的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的策略,积极的组织北伐,是战场一直发生在雍州凉州等魏国地界,在姜维组织北伐的这几年中,虽然不得成功,但也是使魏兵一兵一卒不能进入蜀地。但是这么多年的征战,从客观上来讲,穷兵黩武,耗费了蜀国的兵力、财力,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由于宦官弄权,姜维被排挤出成都,不敢回城,姜维听说钟会在练兵,就上书派张翼和廖化驻守阳平关和阴平桥,宦官不许,后来钟会和邓艾分兵伐蜀。邓艾奇袭成都,刘禅开城投降,姜维很气愤,想起来一个计策,假装投降,然后策反钟会等将领,一方面诬陷邓艾,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蜀将都被杀害。姜维一生奉诸葛为师,为蜀汉尽心尽力,以攻为守,巩固了十几年的蜀汉边关。

第2个回答  2020-09-17

想必大家都知道岳飞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初期唯一的一个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对抗金国进攻的勇猛将领。岳飞年轻时的岳母刺字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正因为怀着一颗爱过的心,他带领自己的“岳家军”多次击败金国部队立得战功。然而各位都了解他的战功显赫,殊不知岳飞在文学方面也十分有造诣。

在古代,虽然不缺一些文武双全的儒将全才,但是如果在领兵打仗的将领中挑选能文能武之人,想必岳飞必定名列前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所写的《满江红》中的一句有名诗篇。其中不仅展现了岳飞淡薄名利的特点,同时也展露出岳飞深厚的文化功底。

岳飞一生多在边疆打仗,自己通过训练军队,从而训练出了一支可以与金朝铁骑抗衡的“岳家军”,他的“岳家军”令金国军队闻风丧胆,无疑岳飞是当时南宋的优秀将领。可以说南宋之所以能在南方安定,多半依赖岳飞的奋勇杀敌,然而好景不长,朝堂之上却小人频出,导致岳飞在前线无法稳定杀敌。所以他也创作了一些悲愤慷慨的诗来抒发内心情怀。

同时在朝廷的召回的情况下,他写下《五岳祠盟记》,表达了他想上战场为国效力的迫切心情;同时朝廷让他占压农民起义军,他写下《题骤马岗》表达了他不愿屠戮农民起义军而想挥师北上的急切心情。所以以此来看,称的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非岳飞莫属!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历史上能文或能武的人灿若星河,但两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人,我认为有三个半。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历史总会在某个时间点上,培育出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功。

1、知行合一王阳明

日本明治时期的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说要“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究竟有什么人格魅力,能让世人仰视?

王阳明有一颗圣人的心,如同一面镜子,能把对方的虚实照得清清楚楚,他一生立言、立德、立功,立的是“致良知”之言,是“良知”之德,是救护江西百姓之功。

阳明心学就像一盏明灯,为世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王阳明用一颗真诚的心与严谨的态度,对待圣贤说的金科玉律,著名的“知行合一”就是如此提出来的。

王阳明的军事造诣也不落下风。他熟读《孙子兵法》,年轻时就给皇帝上过军事方面的奏折,陈述的是明朝北方的军事应该如何部署。那篇奏折里面的思想,基本就是《孙子兵法》的延伸。

等到宁王作乱时,王阳明正好可以将军事理论用于战场实践。当时的宁王朱宸濠,声势浩大,进攻安庆,安庆就快守不住了。安庆一旦失守,陪都南京就门户大开。王阳明又是怎样建功呢?

他集结一支以地方人员为主的本土部队,但他没有立刻去救安庆,而是直接奔向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接到战报,老巢被人家端了,于是,赶紧回去救援。等到宁王回师时,王阳明早已在鄱阳湖设下埋伏,一战活捉宁王。

2、最接近圣人的人——曾国藩

曾国藩谥号“文正”,经纬天地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清白守洁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大虑克就曰正……

整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称得上“文正”的人都没几个,凭这两个字,曾国藩足矣文能提笔安天下。李鸿章对其评价: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从一个儒生,经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点点地蜕变,逐渐成了内圣外王的典范,完美地诠释了传统士大夫的最高理想。

军事上,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让清政府对他赏无可赏,最后被封了一个一等肃毅侯,更难得的是,他还能全身而退。

曾国藩留下的著作,以及关于他的书,已经汗牛充栋,从这也能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力。

三、乱世枭雄,治世能臣的曹操

曹操天生就是不平凡的人,有才识、有见识、有胆识,活着就是为了改变历史。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大小战役无数,平黄巾、铲除北方诸侯、降服匈奴和乌桓,统一长江以北地区,立下的军功比同时代的刘备多出一个孙权。魏国能成为三国最强者,基础都是曹操奠定的。

治国理政上,曹操也是一把能手,在北方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稳定秩序。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打破了门阀垄断的用人权,给了普通人一条上升渠道。

曹操是一位诗人,可以说是建安文坛的“领头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四、出师未捷的诸葛亮只能算半个

诸葛亮是一位有情怀、有理想的人,从小就自比管仲乐毅,后来果然出将入相。他是优秀的战略规划师,也是一流的治国理政人才。

用当时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称得上高屋建瓴,帮屡败屡战的刘备站稳脚跟,还三分天下有其一。

后来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将蜀国治理得井然有序。手握朝纲而不窃位,恪尽职守,忠心事主,这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精神品格,也是罗贯中选中他的原因。

《出师表》能体现诸葛亮的忠心,也能看出他北伐中原的决心,然而不能掩盖他二流军事才能的短板;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艰苦,不能抹去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上表现出的谨小慎微;

数次出祁山的大动作,不能掩盖诸葛亮穷兵黩武、出师未捷的现实。

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只能证明诸葛亮很负责,但也阻碍了蜀国的人才培养,导致蜀国后期人才青黄不接,廖化作先锋的窘境。

所以,若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诸葛亮只能算半个。

第4个回答  2020-09-10
王守仁,文有陆王心学开后世之道理,武有平定山匪,活捉宁王的辉煌战绩,如此成果自然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