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题所述

2020.6.16      佳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读论语第121天)

日经第426篇(子罕第九)

经典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我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但是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跪拜。”

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死守着过去的礼节不放,而是要与时俱进,还要看礼节是否合乎道义。

这里说到布的改革,就好比我们用的纸一样,以前是用木浆,现在用秸秆。秸秆跟木浆比起来成本要低很多,但是他的质量也没有变的很差。如果说选择哪个都可以,同时又没有违反大的原则,那这就叫无伤大雅。

我们说,君子处世,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就是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想到是否符合礼,符合仁义。

如果不符合,那就要克己复礼,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在做违礼之事,自己还是要坚守正道,守死善道,绝不同流合污。

所以,这里对于礼是不可以将就随便的,孔子认为还是要坚持原则的。

我们说,要做就做一条活鱼,因为活鱼有自己的思想,会选择逆流而上,只有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孔子作为那个时代相对来说受推崇的大圣人,那他如何来引导社会呢?他就是用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不古板来引领大家。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是一味的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去合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

孔子认为跪拜问题涉及的是关乎礼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很多人会说,都已经21世纪了,学习古经典还有用吗?里面也有很多不合时宜的东西。

没有读过的人则更是带着批判主义色彩,觉得是老法的东西,不值得一看。

其实,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它就是在于流传千年自然读来有滋有味,自然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脉络,它的存在有一定的意义,是自然的规律,破不了。

我们说,学习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按部就班,不是全部拿来主义。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不论是礼节也好,经典也好,古文也好,我们都要用道义和良知作为标准来挑选适合自己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