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讲故事能力

如题所述

讲故事和复述故事是一个急不来的技能,它需要一定的基础,就好比如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怎么就能让TA学习跑步呢!

语言的发展,说白了就是词汇量的积累,当孩子积累的词汇量越来越多时,就能从短句开始变成一个个长句了。

2

教孩子讲故事,也不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选择的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的方法得当,孩子就能学会的。

生活中,我是这样培养小松口语表达的完整性、连贯性的。

首先,从最简单的问句开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从原本说的短句变成一个长句。

小松3岁的时候,对挖机情有独钟,去哪都会带上一个挖机玩具。一年下来,家里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挖机已经有一大箱了。

于是,我就从挖机的主题进行介入,一天,在他玩挖机的时候,拍了好几张照片。

我:你来看看这个照片中的人是谁?
小松:我啊。
我:你在做什么?
小松:我在玩挖机。
我:你为什么喜欢玩挖机呢?
小松:因为它们都是我的朋友。

接着,我就把小松的答案串联起来变成一个短句,复述给他听:“小松在玩挖机,挖机都是小松的好朋友。”

建议:

最开始用问句引导的时候,一次不超过三个问句,而且要讲究一个技巧,设计的答句是从短到长。

然后,家长先将这三个问句的答案完整串联起来,复述给孩子听,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原来这些问题是可以用一句话连起来的。

然后,让孩子把一句简单的话,说得更准确、更生动。学会用多句话来表达一个更复杂的意思,能够讲述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等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较好的时候,可以有意的引导孩子将一句简单的话,加上一些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把这句话描述得更加生动些。就好比小学生练习写作文一样的道理。

小松:去打球
我:你可以给我一个去打球的理由吗?
小松:因为今天是周末,所以爸爸有空陪我,我最喜欢和爸爸一起打球了。
建议:

生活中,与孩子对话或讲述一件事情时,家长可以多用一些关联词、因果关系、承上启下的词,让一段话形成一个整体,建立一种逻辑关系。给到孩子一个示范的作用。

最后,让孩子连贯地表述一个话题或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

等孩子能够流畅、完整、生动的表达一件事情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讲身边发生的故事了,可以先从家中其他人的生活事件或是幼儿园生活发生的事情开始进行练习。

例如,

我:你能和爸爸分享一下,你今天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吗?

我在问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就是有意地让他把“如何有趣”讲得生动一点。

小松:在幼儿园的时候,李老师带我们玩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老师是保护我们的鸡妈妈,老鹰抓不到我们。下次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

建议 :

可以自创绘本或自创顺序图卡,使用一些实际的照片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产生更强大的动机。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对家人产生关注。

因为讲的多,就会越讲越好,表达能力才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孩子在完整地讲述故事之前要建立的基础。

3

让孩子学会完整地讲述绘本故事,就回到了本篇文章的正题上来了,那么到底给如何培养呢?

(1)让孩子多听、反复地听

孩子愿意去听去看,他才能好好地说。我们可以先建立固定的绘本时间,选择绘孩子感兴趣的绘本。

建议 :

学龄前的孩子,让他完整讲述故事的一个关键,就是让孩子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连续几天听一个故事或一次连续听两遍以上,而且一定是要听故事的原文。

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加上自己的一些解释性的语言去破坏整个故事的完整性,或者直接让孩子听音频。他听了很多遍之后,就能完整地记住这个故事,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说出来了。

孩子听父母讲的时候会明显表现的更为专注,更为认真,也更为活跃。而且在父母讲故事的同时孩子可以无拘无束的展开联想,随时提出问题,父母解读的过程更是孩子加强认知的过程。

(2)结合插画,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故事

儿童故事里面都配有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插画,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观察图片,讲述画面内容。

一开始只要孩子能够清楚的讲述故事中的人物、环境、主要情节,然后再让孩子完整地讲述出来,最后还可以引导孩子展开自己的想象,创编后续。

建议:

有些孩子想象力比较丰富,思维很开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看着绘本上的插画,善于自己创编一个新的故事,孩子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家长只需认真做好一个听众即可。如果孩子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表达流畅,那是非常棒的,应该及时肯定和鼓励。

千万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纠正孩子,在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做适当的提醒。

(3)表演故事

让孩子记忆故事的情景,不用死记硬背,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读完故事后,给孩子留足消化的空间,最后来个小剧场演绎起来,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各类人物,由孩子安排情节,把故事演“好”允许孩子的创造性发挥,即便你觉得天马行空或不可理喻也没有关系。

教孩子讲故事(重述故事)是有一个过程的。由记住故事的名字、故事中的角色、主要情节到部分对话、叙述,直到会独立完整地讲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一点一点地帮助和引导。

既不要教孩子机械地背,也不要满足于孩子只讲出个大概,因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和智力水平。

孩子讲故事与原故事有出入时,不必担忧不必烦恼,故事本来就是人编的,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鼓励孩子创造性的发挥,把自己融入甚至加入故事中去,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1.一般教2岁孩子讲故事,总是边让孩子看画,边给他讲,而且还要用手指着画面上的人和物。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一本书可以讲多次,孩子一般不会表示“我听(看)过了,不听了。”家长可以重复地讲。还有一个特点,是两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语。家长给他讲时,他会模仿着说些简单的字或一些词。家长根据这些特点,在多次地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地教会孩子讲。
2.教3—4岁的孩子讲故事,可以看着画书讲,也可以不用画书。即使是家长口述,他也十分感兴趣。此外,家长第二次讲同一故事时,他会说:“我听过了。”甚至表示不愿意听,或要求讲新的;所以给3~4岁孩子讲故事,要有意识地选择哪些是要求重述的,哪些是不要求重述的。要求孩子重述的故事,文学性要强,要能做到使孩子百听不厌。家长在给孩子讲这一类故事时,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中重复的句子。如故事《萝卜回来了》中的:“天这么冷,雪这么大,小熊一定找不到吃的东西。”又如《三只羊》中的:“你是谁?”“我是小(中、大)羊。”……以后再讲时,逐步地让孩子讲到这一步;再以后,让孩子讲出情节。就这样,经过家长与孩子几次共同讲,逐步过渡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
3.给孩子选择让他们重述故事,除要注意文学性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简练,以及部分的重复。这样的故事,能引起孩子学习讲述的兴趣,也容易掌握。
4.教孩子讲故事(重述故事)是有一个过程的。由记住故事的名字、故事中的角色、主要情节到部分对话、叙述,直到会独立完整地讲出来,这个过程,需 要家长一点一点地帮助和引导。既不要教孩子机械地背,也不要满足于孩子只讲出个大概,因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和智力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