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棺材有李广将军在此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西汉名将李广,一生驰骋疆场,骁勇善战。他跟随太守周亚夫平过吴、楚叛乱,历任边疆各郡太守,与匈奴多次交战,后随大将军卫青 出击匈奴,屡立战功。 李广猿臂善射,才气过人,却又爱兵如子,士兵大多喜欢跟随李广奋力作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威名赫赫的将军,仕途非常坎坷,其命运中浸透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李广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将领,充满了智谋和勇气,以及丰富的作战经验。有一次汉武帝派来跟随李广学习军事的一个宦官被三个凶奴人射伤,李广对他说:“这一定是匈奴中射雕的人。”随既带领一百名骑兵去追追赶这三个匈奴人。他亲自射杀两人,俘获一人,一审问,他们果然是匈奴中射雕的人。
就在此时,远处忽然弛来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发现了李广,于是跑上山去摆开阵势。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广并没有因寡不敌众而仓皇逃遁,而是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智慧和心理的较量。他让士兵不要惊慌,命令队伍进到匈奴阵前二里处,下马解下马鞍。匈奴人见状,以为是诱敌之兵,不敢进攻。李广亲率十几名骑兵纵马上去,射杀一名匈奴将领,然后回来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放开马躺下。匈奴人更加怀疑,始终不敢进攻。半夜里,匈奴人怕遭遇汉朝伏兵,既然悄悄撤走了。
第二天早晨,李广安全回营。李广能虎口脱险,全身而退,就是得益于他临危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过人的智谋。 李广还是一位治军有方的将领。他行军没有队列和阵势,喜欢靠近水草丰美的地方驻扎,晚上军中不搭更,军中幕府简化了各种文书簿册。然而表面上的松散并不影响军队防御上的严谨性,他离营很远就不止了哨兵,所以他的军营从来没有遭遇过偷袭。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因此他一生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做了四十多年,家里却没有多少财产。李广带兵,饮食都和士兵在一起。遇到缺粮断水时,如果发现水源,士兵没有一一饮遍,李广是决不会靠近水边的;士兵没有都吃上饭,李广也决不会先吃。
他待士兵宽厚和善,不苛刻,士兵因此乐额于为他效劳。 除此之外,李广还是一位天才射手。而且其性格也很有特点。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天生扇射。别人即使向他学习,也达不到他的水平。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有一只老虎,就朝它射了一箭,等走近一看,“老虎”原来是块石头,李广所射那只箭的箭头已经没进石头里去了。不过李广也射杀过真正的老虎。
射箭是李广的一技之长,也的他一生唯一的消遣。他口齿迟钝,很少说话,,和别人聚在一起,就在地上指画排兵布阵,然后来射箭,根据射中的箭密集或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饮酒。 李广的赫赫战功和“飞将军”的威名,使之成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然而他个人命运的坎坷却又决定了他的悲情结局。古往今来,多少人悲叹李广难封。李广的亲属以及他手下的军官和士兵中都有被封过侯的,可是李广一生却从未得到过封爵和封地,做官也从未超过九卿。首先,李广的难封与汉朝的分封制度有关。将领封侯是要凭斩杀敌人首级的量以及缴获战利品的多少来定的。
李广有个堂第李蔡,与李广一同侍奉文帝、景帝、武帝。李蔡的为人、名声都远在李广之下,然而仕途却比李广顺利得多。武帝时李蔡任轻车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按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数目获得军功,被封为安乐侯,后来官至丞相。 其次,李广的难封还和远古时期人们的迷信有关。有个相士说李广数奇(既命运白后好),连作为最高统治者恶毒汉武帝也深信不疑,因而从不敢委以重任。 第三,李广的难封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与他在战争中的某些不当决策有关。李广自侍骁勇善战,箭术高强,经常冒进强攻,使己方处于险境 ,伤亡较多,斩杀敌人的数目却未必赶得上其他将军。李广射箭,敌人不逼近到几十步以内,估计射不中是不会射的;只要一射,敌人立即应声而倒,可以说箭无虚发。
这样做虽然勇气可嘉,但他的军队也因此多次被围受创。李广有时在不知对方军情时就擅自出击,所以也有过掺遭败绩,被生擒活捉的经历。有一次李广从雁门出发攻打匈奴,匈奴人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活捉了李广。李广当时正有伤病,匈奴人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之间的一个网兜中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一直装死,他斜眼看见旁边有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于是便瞅准机会,突然一跃而起,夺了他的弓,把他一把推于马下,策马向男飞奔而去。李广后来遇上了自己的残部,于是带着他们逃入关塞。的在逃跑过程中还射杀了几名追兵。
李广的惊险逃亡虽然为他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的美名,但毕竟是损兵折将,被获遭擒,按汉律当斩,只是的出钱赎罪才得以活命,被削织为民。 李广性格上的弱点,也是造成他坎坷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广是一个看重名誉,自尊心极强,宁折不弯的人。当然,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崇尚节操,都抱有“士可杀不可辱”的信念,但如果把自己的名誉和尊严看得过重,那就会缺乏容人之量,用偏激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就是在李广被革职后的一个晚上,他带领一名随从到田间与人饮酒。回来时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李广,不让他通过。随从在一旁解释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于是让李广留宿在霸陵亭下。不久,汉武帝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请求皇帝派霸陵尉和他一起去赴任,一到军中就把他杀了。霸陵尉固然是个势力小人,但也罪不致死,李广利用职权徇私报复。即使在当时,也属过分之举。 李广的悲剧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他的死一方面原于汉武帝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与他偏激的性格不无关系。元寿四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的所在,于是自己亲率精兵追击单于,而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且水草稀少,无法驻扎军队,所以李广请求卫青调他做前锋,先与单于决一死战。然而卫青私下里曾接受过汉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太大,命运不好,不能让他和单于对决,因此调开了李广,让中将军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作战。李广再次向大将军请求不要调开他,遭到拒绝,便未向大将军辞行,心怀恼怒地前往军部,和赵食其从东路出征了。
军队没有向导,不时 地迷路,落在了卫青大军的后面。卫青击败单于后向南横渡沙漠,正好遇上李广和赵食起。李广谒见卫青后回到了军中。卫青可能考虑李广年长且自尊心极强,因而未用简单的方式来处理此事。他是派了长吏拿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询问李广、赵食其迷路的情况,以便上报皇帝。然而李广并不领情,他没有回答长吏的问题。于是卫青只好又派长吏迅速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效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亲自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的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生平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了一条迂回绕远的路。我迷了路,难道这不是天意吗?”说完竟拔刀自刎了。
将士们都痛哭失声;老百姓听说了,认识不认识李广的,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李广死得有尊严,也丝得悲壮。他的死令人震撼,更让人惋惜,“难封”是困扰李广以生的心结。封侯拜相是多少封建士大夫人生的追求,李广也不能免俗,他也想象别人一样,用自己的战功来换取封爵和封地。然而他的愿望一生也未能实现,皆因一个相士说他“数奇”(命运不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击匈奴有功,授中郎。汉景帝时,授陇西都尉,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历任七郡太守,镇守北疆。汉武帝即位,授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带兵攻击匈奴。由于众寡悬殊,负伤被俘,辗转返回长安,出任右北平郡守。英勇善战,使得匈奴畏服,称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担任前军将军,参加漠北之战。途中迷失道路,贻误军机,自杀于家中。太史公司马迁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
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2]
本名
李广
所处时代
西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去世时间
公元前119年
主要成就
多次抗击匈奴,保卫国家
人物关系
李蔡
弟弟
李陵
孙子
精品荐读
一代名将李广的千古哀荣:他的后裔建立了最强帝国
作者:写乎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却命运多舛,累及子孙
作者:眠眠冰室
快速
导航
轶事典故史籍记载性格特征历史评价后世地位墓址家族成员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平叛守边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李广曾经数次随从皇帝狩猎,格杀猛兽,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帝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