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古代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

如题所述

中国古时只有贵族有姓
平民是没有姓的. 不过你说的例子
全部都有姓: 夫差父亲阖闾
姓姬名光. 叫友的不是勾践儿子
是夫差儿子
姓姬名友. 勾践儿子名鹿郢
姓姒还是姓骆未有定论. 晋文公姓姬
名重耳. 秦始皇父亲姓嬴名异人
他自己正是姓嬴名政. 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例如《学奕》篇中的「奕秋」,就是名叫「秋」的棋手;「优孟」,就是名叫「孟」的徘优(艺人);「庖丁」就是叫「丁」的厨师。以上这些人都没姓,都是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具有的专长来呼唤的。还有「公输盘(班)」,公输是字,班为名,因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他鲁班。意思是鲁国名叫「班」 的木匠,并没有姓。 现在姓氏不分了,成了一个概念。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意思,在读先秦古书时,我们必须分辨清楚。 现在先说「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我们看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 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为「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邨、郁、邗、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郯(tan)、江、黄、葛、麋、秦等氏;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纪、州、向、齐等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到了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所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变得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朝,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为人称呼了。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如《尧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百官族姓),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汉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参考: tl5000/bb/content/20051104/200511041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