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磨豆腐的习俗吗?

如题所述

春节磨豆腐习俗由来的传统说法“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北方习俗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就要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吃豆腐渣的习俗。而且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也就是奔小康。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为白色,豆腐也为白色,极其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以备过年时享用。

腊月二十五这天的民谚有两句:一句是“二十五、糊窗户”,一句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五、磨豆腐”的习俗,和玉帝巡视组下界查访有关。各家各户选择在今天磨豆腐、吃豆腐渣,是想籍此向巡视组表明自己的美德。民间认为,玉帝会给予具有美德的人额外的福报;通过做豆腐,把自家的美德展示给了玉帝巡视组,就有机会获得玉帝额外恩赐。

磨豆腐的方法:

1、浸泡:将黄豆在水中浸泡三到四个小时,让坚硬的黄豆泡软泡发。

2、磨浆:将泡好的黄豆和水均匀放入磨浆机(以前古老的方法是放入石磨)中,磨出细腻的黄豆浆,并将其倒入桶中。

3、煮沸:将磨好的黄豆浆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煮沸,并盛到桶内。

4、调和石灰水:适量的石膏倒入面盆中,并用少量的水调开。

5、点浆:将调好的石灰水均匀的倒入煮沸的石灰浆中,倒的时候尽量偏慢,边倒边观察石灰浆的状态,待石灰沉淀渐渐析出,进一步减慢倒入石灰水的速率。直至豆腐花渐渐形成并稳定时,停止点浆。

6、加压成形:用几块板面呈方格状的槽形木板,垫上一大块白布,用舀子将已经凝结的豆腐花倒入木板槽中,并用先前垫的大白布包好,在大白布的上方放上厚实的木板,木板上方再放上重物,挤出水分,慢慢使豆腐成形。大约90分钟之后,除去重物和木板,并将其反转过来,拿掉大白布,白嫩的豆腐就制成了。

7、成形:大约90分钟之后,除去重物和木板,并将其反转过来,拿掉大白布,白嫩的豆腐就制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9
俗话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小年过后,送走了灶君,房子也打扫干净,就要准备过年吃的东西,准备做豆腐了。

在农村,豆腐是一道主菜,好吃又实惠,还营养丰富,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准备上一些,然后泡在盐水里冻起来。

当然,除了好吃之外,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因为“腐”与“福”发音相似,所以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将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幸福和福气。

在以前,我们中国人碾磨粮食,都是靠碾子或者石磨。要做豆腐,就要把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但那个碾子或者磨子,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都是一家有,百家用。平常用的人不多,但过年大家都要用了,那就得排队了,所以大人一般都会派个小孩来排队,先占个号,等轮到自己,大人再过来碾粮食,小孩子就可以玩去了。

不过这事也只是听父母说起,自己还真没有赶上。我小的时候,我家就是做豆腐的,但那时候已经都用电磨机了,不用碾子和磨了,我们房后就扔着一个石碾子,早就淘汰了。

那时候我家做豆腐,我经常帮着压豆腐渣,或者帮着烧火煮豆浆。

做豆腐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做豆腐用的水,不能用井水,只能用村里露天水坑里的水。大冬天的,都是大姐去挑水,我当时小,只能挑半桶水。“一瓶不满,半瓶子咣当”这个成语,从那时就体会很深刻了。

每天晚上父亲就要提前泡好豆子,到第二天早上就开始磨豆浆。然后把豆腐渣通过特制的箩筐压出来,箩筐底下是个筛子,豆腐渣留在箩筐里,豆浆流到箩筐下面的大盆里,过滤好的豆浆再加上水,倒进锅里,烧开,再把锅里的豆浆舀到一个大瓮里。

接着就是做豆腐过程中最具技术含量的活了——卤水点豆腐。往这个烧开的豆浆里点上那么一点卤水,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就会凝结成块,豆腐脑那个样子。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卤水量的多少,放得多了,豆腐就老了,发硬,放得少了,就太嫩,太软,但适合做豆腐脑。但是要做豆腐,就是不软不硬最好,所以必须先练一段日子,才能把火候掌握好。

点好豆腐以后,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压豆腐。把好的豆腐脑倒进一个装有纱布的豆腐床子上,用纱布包好,然后上面放上木板,木板上面再放上石头或者砖头,压上一晚上,第二天就成型了。

当时我只记得,做一个豆腐,需要10斤黄豆,别人提供黄豆,我们只收加工费,一个豆腐收8元加工费,一天能做十几个吧。不过也就过年这几天忙一些,平常一天就做一两个,然后父亲骑着自行车转村去卖。

往事不堪回首,一提到这些,就想起已经去世的父亲,
第2个回答  2022-12-29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苏北人我老公这边就很喜欢过年时磨豆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