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中的一作何解释

这几一一样么 不一样的话分别代表什么

一、出处
这段话出于《老子》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二、含义解释
【原文】
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

【注释】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老子将"道"看成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老子认为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3)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首领的意思,王弼本作"贞",贞通正,河上公、景龙等多种古本作"正"。这句的意思是侯王得到"一"因而做了天下的首领。一说"天下正"为天下安定的意思,今不从。
【译文】
古来凡是得到道这个“一”的一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做了天下的首领。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5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 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译文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引语]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第2个回答  2011-02-15
这话虽是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理论,但万法相通。末学认为,这几个“一”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指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论是哪一家哪一派的人,只要他能够以清净平等的心与宇宙同一,得到了无分别智慧,那就是得到了“一”,因为“一”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都是从“道”而生的(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之宇宙生成论),所以,得一者即得大智慧,故无往而不利。
第3个回答  2011-02-16
古文第三十九章:一人得道,十方得利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解读:
‘昔之得一者’这里的这个一,于后面的一连的五个一,各有所指。第一个一,是指的得这大道之法。其后的五个一,俱被这第一个一所摄;即‘一中有诸一,诸一中无一’。

释意:
往昔之修道者若一人得这大道之法:
天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所以天可以清澈;
地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地可以安宁(不会震动)
神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即会现灵;(天人感应)
五谷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即长势良好,收获丰富;
王侯也可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可以令天下安正。
推而言之
如果天空不再清澈,大气层恐怕将会爆裂;
如果地不能安宁,恐怕将会暴发火山及地震;
如果神无灵性的接济,恐怕将会停歇;
如果五谷长势不良,恐怕将会绝产;

(五谷绝产,至令一切狷飞蠕动,飞禽走兽都无法正常生存下去,此处对应第六章,谷神不死。)
如果万物不能良好的生存,恐怕将会物种大灭绝;
如果侯王不能安正天下,恐怕天下将发生大暴动;
所以贵必定于贱相对应,
高以下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以贱为安世之本,重平安盛事之道。难道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赞誉无须赞誉;

(君王无须赞誉本已是众生之尊,也是人中之极,所以自称为孤,寡,因无能与之匹敌者)
所以君王不应追求晶莹似玉,应该坚如璎珞朴石。
第4个回答  2011-02-15
一,是指“道”的本质,“道”的实相。是先天混元,万物和谐统一、阴阳平衡的状态。此章的“一”都是一个意思,都是类比方式说明最初的“先天之道”其实就是最完美的“大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尽量去达到这一理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