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原王朝从唐开始就在走下坡路?

如题所述

唐朝早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在征兵制和募兵制两种办法中,府兵制属于征兵制。这个制度是以大唐实行的均田制为基础的。唐初均田制下,每丁可领田80亩,这算很多了。因此各家都很富庶。此时六户中等以上人家供养一个正兵、一个府兵,能力是绰绰有余的。士气昂扬、盔明甲亮、战斗力强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但凡事就怕时移世易。当均田制被土地兼并等原因破坏以后,府兵制也就不行了,唐朝改行募兵制。

不是说募兵制不好,而是在古代的情况下,士兵容易对招募他并给他发兵饷的将官形成个人效忠。果不其然,安史之乱后,那些藩镇将领就在效忠的士兵们拥戴或者迫使之下,开始割据。

这种将官专兵的局面,一直贯穿了整个晚唐和五代,直到后周时期才初步终结。但还是被赵匡胤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夺位成功。

宋朝对兵制进行了彻底改革,但是目的不是提升战斗力,而是为了巩固皇权

宋朝建立之后,将官专兵的制度被改了。

宋朝采取强干弱枝的做法,大大加强中央禁军,弱化地方驻军。

首先,禁军不再由专门的固定将领掌握,而是由"三衙"分掌。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掌管,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分统禁兵,互不统属。"三衙"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免,都只对皇帝负责。

其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虽然分别统率着禁军,但无调兵权和发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只有发兵、调兵权,并不直接掌握军队。枢密院要发一兵一卒都要通过皇帝下旨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部门、将帅都无法调动军队。

第三,使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保持均衡,称之为"内外相维"。

宋朝都城开封是无险可守之地。宋朝为了实现其"强干弱枝"、"由中制外"的政策,就把重兵屯聚在京畿。宋初有禁军二十二三万,宋太祖把十万余部署在京城,十万余分散到各路驻扎,使京城驻军有足够的兵力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能使外地驻军联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的内变。这样叫做"内外相维",相互牵制,确保大宋朝廷平安无事。而驻军的大多数就在京城附近,就便于皇帝对军队直接控制。

第四,兵将分离。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京城的禁军轮番派到各地戍守,或移屯就粮,定期更换。名义上是为了使士兵们"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大约就是宋朝的上山下乡;实际上是借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消除对皇权的威胁。

宋朝在招募士兵时,通常要给士兵脸上刺字。这让当兵的人没有社会地位,处处被人歧视。士兵被歧视,武将也好不到哪里去。武将遇到同级的文官自动低半级,要给文官行礼。

在直接打压武人的同时,宋朝还大兴科举制度,大肆鼓励人们做文官。逢年过节的赏赐,朝廷给文官的赏赐也比给武官的多。

整个宋朝,人们的勇武之气被严重扼杀,社会以从军为耻,官僚集团也歧视武将。

这样,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到社会地位,武人、士兵等等均是低下的。

小结一下,宋朝对兵制的改革,其目的不是为了加强战斗力,而是为了确保皇权安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宋朝喜欢花钱买平安了:只要皇权在,其他都无所谓,不在乎;反正钱由众多百姓出,赵宋皇权存在就行。军人的社会地位低下,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二、明朝的兵制又有所不同,明朝实行卫所与军户结合制度

卫所制可以说是明代兵制的特色之处。

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从征,即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二是归附,即归降的被征讨之兵;三是谪发,即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的。这些军丁一旦成为军人后,便不可随便改变身份,世代为军,称做军户。当兵成了军户的专职,兵士死后其家人后代则要有顶替,如若逃脱缺额,官府则要百般勾取。

军人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他们轮番战守或耕种。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寓兵于农,类似于魏晋时期的世兵制。但它的直接来源是元朝的军户制。

军户所种之田,称为军屯,军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军饷。朱元璋曾经吹嘘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原因就在这。

卫所分布于各地,所辖之地凡与府州县相同,这又与宋朝的屯驻军有类似之处。卫所军除了担任地方戍守外,还有轮番到京师操练的任务,称为班军番上。番上的班军,在京师编入三大营。所谓三大营,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称为京营。三大营是作战时的编制,后因战事少,设武臣一人总理营政,称总督京营戎政,开设戎政府。

但还是那句话,时间的推移就改变了一切。

卫所京营制度到永乐末年已出现衰败迹象,军屯破坏,军士流失,京营也失掉战斗力。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带50万京军亲征,在土木堡大败于也先之两万骑兵,迫使京营制度做出改变。

于谦主持军务,从三大营中抽取胜兵组成团营加以训练,以使兵将相习,训练有素。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曾增至12团营。但自此之后,京营士兵常常被权贵抽调营建工役,操练几乎废而不行,到正德时(1506-1521年),京营数量不足应用,而被占役如故。京营兵士被用做工役的情况日益严重。

说几个数字:永乐年间,京营劲旅不少于七八十万,到武宗死时,京营原额当38万,存者不及14万,堪用者仅2万余而已。世宗时,京营定额10.7万余人而仅存一半,后补充至14万,但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带兵南侵,兵部尚书驱军出城抵抗,军士都“流涕不敢前”,诸将也“相顾变色”,只能坐视蒙古骑兵饱掠而去。

当时入伍之兵,都是老弱疲惫、市井游贩(有募兵)之徒,衣甲器械都是临时取给,各级将领又多世胄纨袴,平时占役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

小结一下,明初的常胜之师,是跟随朱元璋起家的士兵;朱棣的幽燕之兵,也是常练常战,因而能保持战斗力。但卫所军屯制的代价是士兵的身份世袭,脱离军人身份几乎成为不可能。随着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军屯区的土地被侵夺,军人被权贵拉去做杂活,几乎成为奴隶,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卫所士兵逃亡严重,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因为后面的朝廷吸取了唐朝的教训,都重文轻武。
第2个回答  2021-01-16
因为当时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发生,周围的少数民族便逐渐强大起来,导致中原的王朝实力被削弱,开始走下坡路。
第3个回答  2021-01-16
是封建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因为统治者从对外扩张转变为稳固统治的必然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