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克"、"制"和"度"在文言文中有哪些不同含义?

如题所述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克”字有多种含义:


1. 在这段故事中,指的是战胜,即郑伯在鄢地击败了段。(郑伯克段于鄢 ( 战胜 ))


2. 在形容人的行为时,又表示能够,如克勤克俭,意为非常勤劳节俭。(克勤克俭 (能够))



“制”一词在文中也有多种用法:


1. 在请求设立地名时,指代特定地点,如为之请制。(为之请制 ( 地名 ))


2. 今京不制,指的是现在的京城不符合制度,这里的是制度的意思。(今京不制 ( 制度 ))


3. 先王制定的制度规定,大都市的规模通常不超过国家三分之一。(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制度))


4. 岳阳楼重修后,规模有所增加,在此处指规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度”字在文中的不同用法:


1. 京邑不符合规定,意味着不合乎法度,作动词意为合乎法度。(今京不度,非制也 (名词作动词 合乎法度))


2. 计算尺寸长短,即为测量。(度,然后知长短 (计算 量))


3. 项王估计自己难以逃脱,在此处为推测。(项王自度不得脱 (推测,估计))


4. 享乐要有节制,则指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限度))



其他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


1. 姜氏被惊吓,为使动用法。(惊姜氏 (使动用法 使······惊吓))


2. 京邑不合制度,作动词。(今京不度,非制也 (名词作动词 合乎法度))


3. 隧道相见,为名词作动词。(隧而相见(名词作动词 挖地道))



文中还有多种判断句式:


1. 岩邑的特性。(制,岩邑也)


2. 城市规模过大成为隐患。(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 称呼郑伯的用意在于批评教育的缺失。(称郑伯,讥失教也)


4. 隐晦表达段出奔的事实。(不言出奔,难之也)


5. 颍考叔的孝行被赞赏。(颍考叔,纯孝也)


6. 京城规模问题。(今京不度,非制也)


以及省略句式和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的例子:


1. 姜氏的欲望没有尽头。(姜氏何厌之有?)


2. 询问具体含义。(敢问何谓也?)


3. 担忧的问题。(君何患焉?)


4. 可能的解释。(其是之谓乎)


5. 婚姻关系。(郑武公娶于申)


6. 姜氏被安置。(遂置姜氏于城颍)


7. 对公的贡献。(有献于公)


8. 郑伯与段的冲突地点。(郑伯克段于鄢)


9. 亟切的请求。(亟请于武公)


扩展资料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