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如题所述

要想作到知行合一,关键在于信与诚。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认知、真知,不信就不是认知,不诚就不是真知。也就是说只有把知识、学问这些外在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真正的思想时,就自然做到了知行合一。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孔老夫子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他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意是,“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要“广泛的学习,深入地追问,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笃定地履行、坚定地践行。”由此可见孔子在知行上认为获得知有三,天生而知(圣人),通过学习而知,再就是在困惑中思辨而知,并主张学、思、辨、行,学是知的方法之一,通过思、辩而认知,由而指导行为。

但是自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文化,时间久了,就出现了知行脱节,“假道学”、“伪君子”屡见不鲜的 社会 现象,因此程朱理学应运而生,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之说,即知先行后,知轻行重。

明朝王阳明创建心学,正式提出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可以说如果真正做到了“认知”而致良知,就实现了知行一体,知行合一。
一,简单理解“知行合一”。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美女,就会多看几眼,这就是“知”,在心里生出喜欢的念头就是“行”。美好的事物我们都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喜欢,而一念起的时候就是“行”。 二,做到“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要找到自己的良知。所以知行是合一的,他的前提是,个人的良知必须光明,必须要发挥良知的作用。每个人都有本心的良知,人性本善,只要我们心里没有被私欲遮蔽,知行就是合一的。用我们的良知来知,用知指导行,良知这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前提。 三,“知行合一”的关键是要在事上练。行就是专一,认真的去做,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专心致志,保持恒心。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一诚天下无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知行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结束,知是开始,行是结果,是知的完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知”要靠“行”来检验,“行”要靠知来指导,不盲从,不妄动,即可谓“知行合一”。

摒除物欲,为善去恶,回归自己的内心,从心性中去发现自身本具的智慧。我们要有正知正见,因为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或者可以说“知行合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错,区别只在于认可与不认可;或者换个说法儿可能更合适——“取行合一”,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情况,那么他最终所做的选择,与他的行为都是合一的。所以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首先要保证我们所行的“知”,是“真知”而不是“假知”,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要想有“真知”就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意。

“知”为思想,“行”为行动,知行合一可以理解就是怎么想就怎么做,做人做事不能言行不一,口蜜腹剑!以诚相待,坦荡做人,才能让别人尊重,也可以理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把掌握的知识用实际行动去创造价值,也就是常说的理论指导实际。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那就要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亲自动手到实践当中!

我理解是应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去做。是自己大脑有意识的支配。

知至切实笃行处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有一个更经典的论断,就是:“真知即是行”,而不是过去所提的“真知即能行”。

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过程。

但是要强调一点,所谓真知,不是现在闭源化了的“知识”的概念,我们理解的知识的概念是不足以解释王阳明的真知的。那么王阳明的真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提出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的真知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性”,之所以有的人能够如实显露本性,有的人昏昧无知,就是因为他的某一“真知”尚未被自己界定,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的,这是你作为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

他还提到良知的一个特点:“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其实这就是“真知即是行”。他举例说人在成为父母之前,没有人教你如何做一个父母,但是你一旦有了子女,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父母应有的慈爱之情。很少有父母他的子女一生下来他就在心理和 情感 上抛弃子女,即使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行为上抛弃子女的父母在心理上也会倍受煎熬。在这里为人父母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便是行,你内心本来就有的为人父母的良知就是知。

真正理解了王阳明所举的这个例子,你就应该明白他所说的知行合一了。如果你还没有理解,那正应了王阳明的观点——你还没有真正做到“真知”。

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总是要求我们记住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真知。比如说上述内容,你记住了那些概念和知识,但你并未做到“切实笃行”的理解程度,因此你也不能做到自然而然地施行。真正的理解是做到“致良知”,就是不断的磨心性,让自己的内心真正感受到良知,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自觉施行。

所以学习国学和古代哲学就是要剥开现代的语句概念给我们的“误解”,理解真理背后真正的“真知”。所以说题主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其实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只有经过″格物”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道的,和行动的,是不一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