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增加“县办大学”吗?

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建议,今后10年每年投入2万亿,建设2000所县办大学,即每所大学每年投入10亿元,来实现县域经济从工业化到知识化的转型,该政策可增加1%GDP增长率。鞠建东认为,在知识化时代县域经济最大的短板弱项是缺少大学,“县里办大学”浪潮必然到来。

第1个回答  2022-05-10
很支持,我认为其真正影响到的是教育的理念,学习的获得感,工作的成就感!现在的孩子们和几十年前的孩子们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人越来越自我、精致、功利、多情!远没有满足温饱时期那样的单纯!所以条件好了,选择多了,也就纠结了!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从核心技术看,顶级985高校和211的一流学科高校基本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问题了!也就是说无论搞不搞新高考,本质上高考前2%的学生,能够读985牛校的学生,只要这些学生的能够培养好,国家的核心技术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而更多的让高等教育的高职专科层次教育、城市学院层次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甚至以工代学,边工作边学习,开放式的大学都是很好的!让孩子们不要花了12年辛苦后,跑到大学再学4年网课,啃3-4年书本,对于很多只能读个专科或者本科的学生,真的没有必要!

以前某某介绍自己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村里孩子基本上都是大学生,读不了本科也要读个专科!普通大学文凭的效力是在逐步下降的!因此对于县城办大学,其实也是进一步淡化大学的标签,以后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大学了!高质量的大学,好好做做研究生教育;层次低点的就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多一些敞开式的大学,把专科层次的大学的门槛再进一步放低,学费补偿方式更多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够体验到好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虽然这个提法,目前看还是“空中楼阁”,但不妨碍多一些探索!
第2个回答  2022-05-10
我不支持县办大学,在知识化时代县域经济最大的短板弱项就是缺少大学。但是学生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仍是中小学时期,若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薄弱,先不谈能否考入985 211名校,能否上大学都会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的社会已经内卷成象了,有些人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有的人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只会让穷的更穷,富得更富,那些占据资源的一部分人他们周围围绕着最好的资源,上大学已经算是降低压力了,而那些平民他们的孩子也渴望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基础教育设施的不完备不完善会让千千万万的学生在与同龄人竞争的同时被绊脚石所绊住,以此拉开了差距。我认为应该大力投资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上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是靠中小学的知识积累而上升的一个新台阶。增加“县办大学”的出发点虽是好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入学通道,但与其这样不如重视中小学教育领域,把更多的资源与平台增加到县城的中小学师生身上,让其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不忘记刻苦学习!
第3个回答  2022-05-10
不支持,不支持,不支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县办大学没有好的教师资源,更没有办大学所需要的庞大资金,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办一所像样的大学,需要很多优秀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县根本支撑不了那种开支,强行开县八大学,最后只能骆驼不像骆驼,野牛不像野牛,弄成一个四不像。不信你就试试看!!
第4个回答  2022-05-10
第一,每年投放4万亿货币,10年就是40万亿,持续振兴经济。

第二,通过货币产业政策推动“反国际技术遏制”。

第三,县里办大学。

如此,每年可以增加2%的经济增长率,将使我国今后10年经济增长率稳定在5%以上,实现可持续的高速、高质量增长。

咱们且不说前两个建议,单说县里办大学这个办法可行吗?

鞠建东教授说,国内的县域平均人口50万,按照国际经验,50万人的城市至少可以办一所大学。

另外县级也需要一个大学来提供基本、稳定的人才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大健康、金融服务、新闻传播、文化艺术、环境保护、政府管理,当然更加包括企业发展、工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产业升级等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也需要强有力的科研、教育中心为县域特色产业提供可持续化发展的智力支持。

这是人口对大学的需求。

还有,反国际技术垄断的政策能够为中国技术、产业升级创造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同样依赖人力资本供给,须增加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从而提高知识创新供给。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力资本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力资本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2020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3.4年,中国只有9.91年。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我国是30.56%,美国是88.4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我国是15.47%,美国是61.60%。

还有,中国高校密度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且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几乎全部集中在大城市。

但随着经济发展,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了,县域经济对于大学以上人力资本有巨大需求,但人才几乎全由县域以外的大城市培养。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过程中以及已然到来的知识化时代,过去40年席卷全国县域经济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大潮会逐渐稳定,而“县里办大学”的浪潮必然到来。

鞠建东不愧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的一揽子振兴经济的规划,看起来很美,也颇能鼓舞人心。
第5个回答  2022-05-10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建议:今后10年每年投入2万亿,每所大学每年10亿,建设2000所县办大学,实现县域经济从工业化到知识化转型,该政策可增加一倍1%GDP增长率。‘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各种奇葩建议层出不穷的现象越来越多,但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教授竟然能提出如此奇葩的建议,真不多见。

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学教授也向网红方向发展的节奏。前有北大中文系张颐武教授短文遭痛批,张教授不以为耻,闭门思过,却与网友怒怼起来。

这里又有清华大学教授提出建2000所县办大学,不知道为什么高校都内卷成这个样子了。

我们先来看看鞠建东教授提的建议的可行性方面。

首先了解一下咱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县,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817个县以及县级市,这样算来纯正的县及县级市无法满足需要,那就要其他县级单位,比如各大城市的县级区,如果按这种方式计算的话,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单位2844个,这样算来还真能凑够这2000个县办大学的数量。

很好,我们鞠建东教授建议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满足了。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个条件,高中毕业生有多少,先来了解一下当下我国每年高中毕业生人数,以及大学录取人数,如下图,2020年高考人数1071万,录取率90.35%,那还有剩余高中毕业生人数为103.5万人,如果建设2000所县级大学,那么每个县级大学每年招生500余人,这样的大学连一个小学人数都不赶不上。这样的话,再分配到各个专业,那估计人少得可怜。

那为了这些县级大学招生人数,就要进行下一步,加大高中招生数量,当今中考录取率大概是60%左右,为增加高中人数,就要增加高中数量,原来每个县一到两个高中,如今可能需要再增加一所高中,来接受剩余初中毕业人数。这样的话所有初中生全部入高中,也相当于高中普及教育,也是近几年不少家长呼声不断的要求12年普及教育制度。

如此看来,鞠建东教授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促进高中普及教育。用心可谓良苦,不愧是清华大学教授,想得很长远。

普及高中倒是不错地选择,但这2000所大学真得那么合适吗?

未必,实际上鞠建东教授是迎合了当下的一些民众期望,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普及高中,以及普及大学教育,看似是很好的建议,实则是鸡汤,有些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和理解基础学科的教学,如果这些基础知识都无法学会,无法理解,怎么去学习专业知识。这需要一定的基本智力要求,没有这些,大学就如同海市蜃楼,远远望去甚是好看,但只是能远观,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永远无法触及。这样的大学教学结果那可以说形同虚设,只是徒有大学这样一个名称而已。

这或许对于一些家长而言打击比较大,但我们应该承认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不是说我们国家,美国如此,整个西方国家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

对于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切实际的对于孩子过高的期望,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少家庭悲剧发生。

实际上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客观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方向,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过多,会造成大学生泛滥,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同样是大学生在相同的工作过程中,存在差异,就会出现各自定位不清,相互攀比,人人都浮躁,没有真正能够在一线认真工作人员。

所以清华大学鞠建东教授将这一想法作为噱头可以,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更加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

其实鞠建东教授的建议另有目的,那就是通过建设2000所县级大学,每年2万亿的市场,能够把中国GDP提高1%,大家看到没有,这一提法的核心是经济,通过建立县级大学促经济发展,这种通过扩建大学来促进经济发展。这本身就是荒唐的,建大学本身不产生太多实际价值,相反要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样的方式无疑就是杀鸡取卵,最后一地鸡毛。

如果一个大学教授总是以GDP为目标,以经济角度建设大学,这就偏离的正道,也偏离的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所应该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如果以你这样的建议,我想不用你去考虑,那些普普通通的家长就能想到了。

所以一个大学教授一定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角度考量,提出更具有意义的建议,这才是最高学府教授应该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