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增加“县办大学”吗?

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建议,今后10年每年投入2万亿,建设2000所县办大学,即每所大学每年投入10亿元,来实现县域经济从工业化到知识化的转型,该政策可增加1%GDP增长率。鞠建东认为,在知识化时代县域经济最大的短板弱项是缺少大学,“县里办大学”浪潮必然到来。

第1个回答  2022-05-10
支持大学不应集中大城市中心,应布置在城郊城乡结合部,疏散大城市人口拥挤集中的弊端!”

从逻辑、从事实等方面作点比较或是分析。

第一,金融学家谈教育能否谈到点子上?有道是,隔行如隔山。金融学家谈大学建设,似乎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范围和认知能力。须知,高教与金融是两个行业,而且相距甚远,其间恐怕不只隔着一座山,应该是隔着一群山。金融学家跑到高教行业“指点江山”,难免说些外行话,高校不是砸钱就能建起来的。

第二,是否又搬出了教育产业化的老套路?把教育当成投资工具,当成拉动经济增长应急措施,多年前早就出现过,叫作教育产业化。在这种思路影响下,公办高校也办起了“公民不分”的独立学院。结果已经看到了,从2008年就开始规范,直到2020年还是进展甚微,不得不最后通牒,现在还有半数以上仍然处于转设之中。如果再走教育产业化的路子,是否存在旧伤未愈、再添新伤的问题。

第三,这多的高校需要多少学生去填充?20年前,突然冒出来的300多所独立学院,已经使大学文凭注入了太多的水分,现在不是大学文凭水分的问题,只是这么多的高校从哪里找学生去填充。如果找不到学生,岂不白白浪费20万投资?就按专家所说的每县50万人口计算,假设平均寿命75岁,那就是每年6666人,如果100%上大学,自然可以填满一所大学,可是现有的2756所高校又到哪里找学生去?根据2021年度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这里更不用说如何就业了,难道人人都是大学生?

第四。高校数量是否与未来人口数量匹配?据统计,2010年全国新生人口1588万,到了2020年则是1003万,十年下降了三分之一。根据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虽然肯定有一部分新生儿尚未在当年年底之前进行户籍登记,但1月份登记的户籍中也包括上年尚未登记的,两者大体抵消了。从这个情况判断,未来10年新生人口极有可能还会下降,即使每年维持千万新生人口的水平,那么又需要多少高校呢?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第2个回答  2022-05-10
我支持县域大学,如果在一个县城能够开一个学校,而且都是大学生,那么能够考上高中,在进入县域大学为这个本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多么美好而且简单的办法,现在各地的大学生都是去往很远的地方,而不是在本县内,本市内,所以这样的人才都流失了,本来是跟父母在一起的,

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大学。北方的上南方上,南方的上,北方上这样的形式不容乐观,因为今后养儿防老,养老的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多,那么,如果能够在县域大学里上学,照顾父亲,母亲照顾老人,这也是一个非常非常便利的条件趋势,能够发展本市县的经济能够得到县域大学学子们涌跃参加及支持,

能够在各项技术以及领域里拓展出路,拓展学生的学习技巧,就像北方的城市县里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然后就申请什么样的大学来教这一批上了高中而考不上重点大学的那些学子们,他们在本县也是活跃分子,而且是青年人,是一批能有发展,有前途的,有希望的一代人,所以将来的趋势如果向这方面发展下去,那么我们国家的经济也提高了1%,这只是专家的预测,也许会更高,所以赞成县域大学能够在今后的各县能够陆续的成立。

县城大学根据地方特色来成立。然后根据技术,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领域来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使本县的经济突飞猛进,还能够解决大城市大学生待业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想法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第3个回答  2022-05-10
从个人感情层面来说我肯定是支持的,因为自己就是从小县城走出去的孩子。但是考虑到实际,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现实,主要可实施性太小。

这两天看新闻经常会刷到关于提议在县域建大学的报道。“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建议,今后10年每年投入2万亿,建设2000所县办大学,即每所大学每年投入10亿元,来实现县域经济从工业化到知识化的转型,该政策可增加1%GDP增长率。”

这名专家称“在知识化时代县域经济最大的短板弱项是缺少大学,“县里办大学”浪潮必然到来。”

乍一听还是较为让我们兴奋的,因为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国家GDP的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还能够让小县城的孩子不用再为了读书“背井离乡”。但是仔细想想,我觉得吧,真的不怎么现实。

首先就是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有很多的高校了,许多地级市的大学现在都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而且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部分城市高校已经开始降低门槛去招生。城市的大学生存尚且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县城的大学注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大概率只会更差。

其次就是县城大学里的毕业生就业也将会成为一个难题。一些高科技或者创新型的产业企业并不会在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县城落户。同时每年的毕业季,也很少会有好的企业愿意去一个县城招聘员工。这样的话,县城大学生的就业就会成为一个大的难题。而我们大部分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找一个好点的工作,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

还有就是大学老师的招聘也会成为问题。我们知道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的。基本要求的是高学历,个人能力也不能差。同向的,既然招聘要求严格,那么就意味着待遇肯定不错,不然谁还会去应聘(但是县城可能并不能提高较好的待遇)。如果一个学校招聘不到优秀的教师和管理层,那么它又凭借什么去发展呢?最终肯定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许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可能并不利于实施。我始终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县城的经济发展目前是有限的,一个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各个县城而忽视自身的发展,毕竟这不科学。

我是一个小县城里走出去的孩子,我很热爱我的家乡,也渴望家乡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如果真的硬要在家那边的县城里建一个大学,我认为很不科学。因为家乡县城所属的城市自身也只是一个四线,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学,哪里还有资源和能力去帮助下属县城。

要是真的能有这笔钱,我倒是建议把它用于家乡的民生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只有把家乡的经济发展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家乡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更加美好的明天。县城的经济好了,说不定就会有大学自动落户,而不是试图去利用大学建设来发展一个县城的经济。
第4个回答  2022-05-10
鞠建东教授说,国内的县域平均人口50万,按照国际经验,50万人的城市至少可以办一所大学。

另外县级也需要一个大学来提供基本、稳定的人才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大健康、金融服务、新闻传播、文化艺术、环境保护、政府管理,当然更加包括企业发展、工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产业升级等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也需要强有力的科研、教育中心为县域特色产业提供可持续化发展的智力支持。

这是人口对大学的需求。

还有,反国际技术垄断的政策能够为中国技术、产业升级创造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同样依赖人力资本供给,须增加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从而提高知识创新供给。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力资本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力资本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2020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3.4年,中国只有9.91年。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我国是30.56%,美国是88.40%。
第5个回答  2022-05-10
不支持。
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