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手抄报内容

如:小幽默、新年祝词、新年颂歌等等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20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的历史春节的历史春节的历史春节的历史 春节春节春节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多年前多年前多年前,,,,民间艺人民间艺人民间艺人民间艺人“百本张百本张百本张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样写道样写道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正月里家家贺新年正月里家家贺新年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元宵佳节把灯观元宵佳节把灯观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月正圆月正圆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花盒子处处瞅花盒子处处瞅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炮竹阵阵喧炮竹阵阵喧炮竹阵阵喧,,,,惹惹惹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相传尧舜时期相传尧舜时期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但当时的历法但当时的历法但当时的历法,,,,是靠是靠是靠是靠“观象授时观象授时观象授时观象授时”,是否准确是否准确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尚难确定尚难确定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到了公元到了公元到了公元前前前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我国人民创造了我国人民创造了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太初历太初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从这时从这时从这时起起起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多年多年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直到新中国成立直到新中国成立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改用公元以后改用公元以后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这个节日就改这个节日就改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为春节为春节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腊月和新春腊月和新春腊月和新春腊月和新春,,,,正是正是正是正是“秋收冬藏秋收冬藏秋收冬藏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以后的农闲季节以后的农闲季节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汉郑玄也说过汉郑玄也说过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岁未年初岁未年初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劳农以休息之劳农以休息之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就是劳就是劳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逸结合的意思逸结合的意思逸结合的意思。。。。 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传说 古时候古时候古时候古时候,,,,有一种叫做有一种叫做有一种叫做有一种叫做“年年年年”的凶猛怪兽的凶猛怪兽的凶猛怪兽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每到腊月三十每到腊月三十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便窜村挨户便窜村挨户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觅食人肉觅食人肉觅食人肉,,,,残害残害残害残害生灵生灵生灵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年年年”到了一个村庄到了一个村庄到了一个村庄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年年年”忽闻忽闻忽闻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吓得望风而逃吓得望风而逃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又迎头望到又迎头望到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了一家门口晒了一家门口晒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着件大红衣裳着件大红衣裳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它不知其为何物它不知其为何物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朝一户朝一户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人家门里一瞧人家门里一瞧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刺得它头昏眼花刺得它头昏眼花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人们由此摸人们由此摸人们由此摸准了准了准了准了“年年年年”有怕响有怕响有怕响有怕响,,,,怕红怕红怕红怕红,,,,怕光的弱点怕光的弱点怕光的弱点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年的风俗年的风俗年的风俗。。。。
第2个回答  2019-01-01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第3个回答  2013-02-19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
第4个回答  2012-12-30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守岁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守岁又称“熬年”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
  中国人的传统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饭局,但天字一号重要的当属大年三十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年夜饭代表着至高无上,古时的贤明圣祖 .
  按照北京的风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别人家里久留的,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 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