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的故事诗歌或故事。

如题所述

    家庭和睦的古代诗词:
    1、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赏析】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2、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赏
    析】嘉佑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
    不知后会何期。诗人只把这番情景娓娓道来,言语浅显寻常,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草草”一联写相聚闲聊的情景。
    3、归家    王冕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我的母亲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硬朗,今年突然写信告诉我们说眼睛昏花了,原来是怜惜想念我这个在外的游子和想见在外求学的孙子了。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也不用关门、、、
    整首诗描写的是一幅家庭幸福、和睦或者是家庭团聚的美好生活的画面。最为亲切生动,十分感人。

    4、木兰辞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节选)
    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回到家中一家人的喜悦心情。

    散文日志:

      

                                                         孩子,你醒醒

幸福的家庭大体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题记

这个学期来,由于人事的变故,我在新的环境里遇见了好几个特殊的学生,其中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格外引人注目。起初,我感到非常诧异。无论是课间还是课中,校园里时常可见一对男女的追赶,那不是在赛跑,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的母子俩的生活写真。此情此景,那肯定是这个男孩又冷不丁地从座位上跃起,母亲因为担心他的安全,不得不紧随其后,寸步不离。即便上厕所,她也要在男厕的门口守着,即便是短暂的逗留,母亲也不离左右。因此,学校集会时学生群中多了一个成人的身影,教室里多了一个"大学生".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读书早已没有本质上的意义,他要么傻傻的在座位上发呆着,要么手里摆弄着一些小物件似乎在尽情的玩耍,其实他什么都没放在心
上,就像是教室里的一个摆设,一个还会活动的木头人;他要么在没有人群的地方傻站,要么沿着墙根或走道边沿歪着脑袋快步,感觉就像是一只病蔫蔫的小公鸡,
头重脚轻。每每看到这对忽东忽西的母子俩,我内心里都有一种隐隐的感伤,甚至会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而眼前的这种境遇远比突然间失去一个亲人悲惨得多。

听略知内情的同事说,这对母子在学校已是第四个年头了,他们每天一般只上半天学,下午就在家里呆着,显然是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完全可以允许。或许,母
亲还有其它非得安排、料理的事务,亦或还要进行相关的治疗。随班就读完全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环境,可见其父母之良苦用心。这么些年来,小男孩没有和
同学说过一句话,成天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孤独,什么是忧伤,谁也无法知晓他内心的想法,也没有听过他的任何要求,他就像活在无人无声
的世界,外界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多余。想到这,我真为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家庭、父母担心。

从一开始,我就想对这个孩子了解得多一些,而最知情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然而,每每看到这种境况,便很自觉的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想我不能轻易地揭别人
的伤疤。偶尔与这位母亲碰面,她总会很不自然的招呼一声"老师",从她的眼神中多少可以看出那么无奈与愧疚,同时也能分辨出还有几分的希冀。事实上,这几
年的陪伴,孩子并未表现出排斥与惊恐,他最起码适应了别的声音和他人的存在。当初入学时,他在同学群中表现得异常的惊恐不安,且经常神经质的大呼小叫,有
时猛然起身,便跑得无踪影。正因为如此,妈妈才不得不放下家中的一切作陪读。如今,孩子已完全适应了母亲的陪护,却沉睡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

我估摸着,孩子的身体将一天天的长大,然而,只要一天不醒,这就会成为越来越沉重包袱。当父母们心中仅存的一丁点希望彻底破灭时,就会是一个家庭的毁灭和精神的崩溃,这是多么残酷啊!然而,面对这样的境况,谁又能怎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