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动笔不读书

如题所述

原句为“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不动笔墨,就会影响记忆效果,使读书效率降低。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进一步启示我们:读书要勤于动笔墨。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读书动笔,既能够帮助你记忆,又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分析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对读书动笔墨的点滴思考:
读书是一个过程,只有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才真正的构成了阅读的方式。“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读书动笔,读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书就会变成营养,被吸收,被运用。
古人就曾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并不是凭空瞎说。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要把读和写自觉地结合起来。动笔,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搞摘录、写批注。主要包括:评文字、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评写作方法等。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指导学生学习批注,运用批注,掌握阅读技能。具体包括圈点法,即采用圈、点,线,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线等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旁注法,即在书的空白处,针对所读内容,对作者的观点、遣词造句等作简要评价,或写出自己对作品内容进行质疑,引发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写笔记。做笔记,常用的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把原文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要点,然后把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另一种是写心得:就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是啊,如果我们读书的过程中能坚持把自己瞬间的灵感、偶得的感言、真实的收获等随笔而录,积少成多,就会集腋成裘。请记住徐特立老先生说的这句话吧:不动笔墨不读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是在读书的时候要做读书标记、记号和批注,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在书中划出要点、写上想法或感悟。基本上有三个步骤:

首先是确定读书目标。在读书前,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目标是什么,比如解答某个疑惑、找到某种方法等。带着目标读书,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要在哪里画线和做记号。

其次是确定属于自己的一套记号。也就是给不同颜色的笔、标签、符号,确定一个固定的意义。比如用绿色表示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重要内容、用红色表示新知识新观点、用蓝色表示好词好句等,人名用圆圈、地名用方框等。对于自己产生的想法和感悟,可以写在书页是的相应位置,也可以写在便签上(不同颜色的便签也要有固定的意义),然后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形成习惯后,我们在看书、做笔记、查找信息的时候就能快速且清晰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其三是做索引。就是在书的扉页或空白处把你做的各种记号写下来,然后在对应的记号后写下对应重要知识的页码。有了索引,以后一旦需要用到书里的相关内容,我们就能快速的找到它。

在读书的过程中,做记号做批注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关键是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带着问题和目标去读书。读书之后没太多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读书时很盲目,脑子里没有带什么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读书得用心,用心得“注意”,读书时围绕着一个问题、目标,与此有关系的就注意,你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会自然地跳跃出来,映入你的眼帘,钻进你的脑子里。如果书籍较好,准备反复阅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阅读都要单独寻找一个目标。这样你看到的内容才会不一样。

其次要懂得快速阅读。对于大部分书籍,重要的内容只占全书的两成左右,所以要改变逐字逐句、一板一眼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要学会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我在学习了“精英特速读”之后,通常是以一分钟两千字左右的速度进行阅读,读的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对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后再放慢一点速度来阅读,对于阅读中发现的精华内容,再进行一遍精读。

读完之后要做一点笔记。较为基本的一点是: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主动地去引导自己回忆和思考,比如问问自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堂课主要讲了几个重要知识点?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书中有哪些知识是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是什么?这个理论或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具体要怎么做等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可以学着结合书籍目录,根据自己实际理解情况对内容进行拆分、重组、整合、延伸,做做读书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