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中谁是浪子

谁最潇洒,还有他了个人事迹

  三国时代,似乎还真没有织田信长、前田庆次一类的人物。

  《水浒》里有个“浪子燕青”,三国里未见相似人物,三国志10里面,前田利益(前田庆次)的相性相符人物的是吕布,有人说“大家都是倾奇者”,不敢苟同。

  与织田信长相似的人,那就是尽人皆知的魏武帝曹操了。以曹操早年斗鸡走狗、肆意妄为,还真有点“浪子”的意思。但是后来,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手握大权,也使得他不得不与其他人产生隔阂。

  曹操,他是注定不会被人理解的。这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作派与传统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且是强化他一人的集权。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时,就与其他人产生距离和隔膜,就完全不能避免。他的权力越是集中,他与别人就越是疏远。或者说,他越是成功,就越是孤独。最后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曹操一死,曹丕就同士族地主阶级妥协了。他苦心经营一辈子的曹魏政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法家寒族之政权演变为儒家士族之政权,曹操的一切心血都付诸东流了。从这个角度讲,曹操也是一位悲剧人物。

  处在乱世,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世界里,能得到基本的生存已是很不易了,试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不要说是追求个性,即便你能安然的活下去已是幸事了。哪里还能追求个性?

  要知道,我们这个以 “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喜欢个性的。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允许极少数人保持自己的个性,比如开国领袖、末世的忠臣、江湖上的好汉和山林中的隐士等等。即便对这些人,我们的文化也宁愿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只有在他们失败后才表示同情(如项羽、海瑞)。如果成功,则难免留下骂名(如曹操、武则天)。不挨骂的成功者只有一种,即朝代历时较长的开国君王(如历时较短,也要挨骂,如秦始皇)。人们热情赞美他们的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又希望后代不要有那么鲜明的个性。

  三国时代有没有非常有个性的?有。但是似乎谈不上潇洒,而且自取灭亡。

  那就是祢衡。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南)人,《后汉书》将其专列入《文苑》传,并说他“少有才辩”,看来是个文人,也是个才子。文人兼才子多半有个通病,就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祢衡便正是这样。所以,尽管他满腹经纶,却没人用他,只有孔融深爱祢衡之才,上表朝廷,极力推荐,把祢衡说得简直天下第一,后来,又多次向曹操举荐。曹操自己也是爱才的人,便也想见一见这位名士。可是祢衡却看不起曹操,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背地里又大放厥词,讥讽曹操。曹操哪里受得了这个?但考虑到祢衡才气大名气大,也并不想杀他,只想杀杀他的威风。听说祢衡善击鼓,便召祢衡为鼓吏,并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这回祢衡倒是来了,而且鼓击得十分精彩漂亮,据说是“荣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祢衡又走到曹操面前,却被负责礼仪的吏员呵住,说鼓吏应该换上专门的服装,你怎么就这样走进来了?祢衡说:喏。于是当着曹操的面,不慌不忙地一件一件脱下自己的衣服,脱得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然后又慢慢吞吞换上制服,再奏鼓曲而去,脸上没有半点羞愧的意思。这一来,曹操反倒弄得下不了台。不过曹操到底是曹操,便呵呵一笑对宾客说:我本来是想羞辱一下祢衡的,没想到反而被他羞辱了。

  这事连孔融也觉得太不像话,下来就责备了祢衡一番,并再三申说曹操的慕材之意。祢衡便答应见曹操。孔融十分高兴,立即跑去对曹操说了。曹操听了也很高兴,吩咐门人,祢衡来了立即通报。谁知一直等到下午,祢衡才来,而且也不是来道歉,而是来骂人的。只见他身穿一件单布衣,头戴一顶粗布巾,手上一根木棒棒,往大营门口一坐,开口就骂。一边骂,还一边用木棒击地,骂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曹操勃然大怒,回头对孔融说:祢衡小子,算什么东西!孤要杀他,不过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

  祢衡这事做得确实不地道。至少是,他不该把孔融也卖了,弄得孔融里外不是人,也让曹操看不起。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极度的蔑视,加上不愿意背“不能容之”的恶名,曹操没有处死他,而是把他打发到刘表那里去。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祢衡去了以后,如能改弦更张,和睦相处,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可惜祢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最终于刘表闹翻,又被刘表打发到黄祖那儿去。黄祖是个大老粗,哪里吃祢衡这一套?一次宴会上,祢衡又出言不逊。黄祖再也忍无可忍,便下令杀人。正好黄祖的主簿平时就痛恨祢衡,就忙不迭地把他杀了,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

  综上所述,三国时代的“浪子”,也就是曹操和祢衡吧。曹操少年时是不折不扣的浪子;祢衡极端的恃才傲物,也是三国一大奇观。

  此外还有一个人,就是刘巴,这个人也很特殊,限于篇幅,不复赘述。网络上有一篇《超可爱的刘巴》,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PS:1楼开玩笑吧?贾诩是陈平一流的人物,跟“浪子”相差太远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2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郭嘉(蒋恺饰)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①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②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①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①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①谥曰贞侯。子奕嗣。②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①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②奕为太子文学,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猎嗣。③ 十胜十败与隆中对
第2个回答  2011-02-18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隐士司马徽(13张)住城东南20余里洞林寺侧(今曹徐村),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生平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当时,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最后,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徽确有知人之明。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徽对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卧龙乃诸葛孔明,凤雏乃庞士元”刘备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与司马徽首荐诸葛亮是密切相关的。
好好先生
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第3个回答  2011-02-27
确实是贾诩,原因如下。一:三国谋士中活得最久的,在曹操手下活到80多岁,无疾而终,像荀攸这些,地位是高了,但死的也很悲惨。二:家人的情况最好,像诸葛亮的儿子战死绵竹,贾诩的家人待遇是很好的。三:爱惹事(也算潇洒吧),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准备走人的,贾诩鼓动他们反打回洛阳去。
第4个回答  2011-02-22
浪子 和潇洒不能混为一谈
潇洒 周瑜 很潇洒

浪子
首先应该是文艺青年
建安7子都差不多是
郭嘉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年纪轻轻就死在女色之上
曹植也是个有文艺青年,终日酒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