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什么东西?

如题所述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3
就是明朝的一些皇帝的坟墓,具体的说是迁都北京以后的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文)的坟墓在南京,从明成祖开始一直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其中代宗不算,因为神宗复辟后费了他的年号,封其为王,虽然明共有16个皇帝,所以在北京的就只有13个,都埋葬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十三陵,现在好像是只开放了几个陵,其中有些可能还有珍贵文物的陵不对外开放,怕被损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3
明十三陵,是指位于北京郊区的、明代的13座皇帝的陵墓。
第3个回答  2019-01-14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始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13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明朝共有16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南京钟山,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终,景泰帝朱祁钰葬在京西金山,其余13个皇帝都安葬在这里。
各陵既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有一个总的陵区入口和一条神道。整个陵区约有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正门大红门开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处建关城和水门。大红门前有一座五开间的高大石牌坊,东西通宽33.6米,高10.5米,为中国最大石坊,也是整个陵区的标志。经碑亭向北即进入长约1060米的神道,两侧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18对,相向而置,其中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共12对,文臣武将等3种立像共6对。神道尽头为石柱组成的牌楼式棂星门。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长陵是十三陵的主陵,在其左侧建有景陵、永陵、德陵,右侧有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13座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8公里。
十三陵中已对游人开放的是长陵、定陵、昭陵,近年来又重修了永陵。其中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的徐皇后(明大将徐达之女)先葬于此。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在北征回师途中死后,便同葬该陵。长陵距今已有590多年的历史,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位于天寿山南麓,坐北朝南,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孝陵。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最前面是陵门与凌恩门组成的第一进院落;第二进院落中坐落着长陵的主要祭祀大殿凌恩殿;第三进院落里有明楼和宝城,在宝城下面才是明成祖的地下墓室。凌恩殿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该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几乎建于同一时期,比太和殿稍小一些,面阔9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大殿柱、梁、檩、椽和檐头等全由名贵的楠木制成,而且殿内的32根巨柱用的都是整根金丝楠木,直径最大者达1.7米。据说,当时光是从产地将这些巨大的楠木运到陵园,就用了五六年时间。宝城为一砖砌圆形城墙,直径约340米,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明楼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一座碑牌,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因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内葬16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
长陵的墓室至今没有发掘,但从定陵我们可以见到明陵地宫的基本风貌。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神宗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陵园规制仿照长陵。万历十一年(1583)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6年才建成,规模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筑几乎破坏无存,只剩下后面的明楼与宝城两部分。定陵地宫位于宝城下面27米深处,全部用石料建造。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由前、中、后殿及左右两间配殿组成,5个墓室之间有通道和石门相连。前殿相当于宫前广场,没有任何摆设;中殿相当于正殿,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开;后殿称为“玄堂”,相当于寝殿,放置着明神宗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有皇冠、金壶、金爵、凤冠等。其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皇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冠顶为二龙戏珠;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
昭陵位于定陵西侧的大峪山麓,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鲦和他的三位皇后的合葬墓。昭陵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现存有完整的潴恩门、潴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明楼、宝城等。在潴恩门前的碑亭内有一座无字碑,由一石龟负着,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民谚道: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因此,游人到这里都喜欢摸一摸石龟。
永陵位于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朱厚聪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规模虽比不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永陵有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其主要建筑明楼为十三陵建筑之冠。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玖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明楼的墙垛、斗棋、飞椽、檐椽、额枋、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均用石料,至今保存较完整。享殿惟一残留的一块陛石,上雕龙凤,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除了明帝王的陵墓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还筑有10个关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1785—1787),清廷曾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茸。民国建元后,1935年北平市政府又修茸了长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开发了定陵地下宫殿。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