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的老太婆最没素质?

如题所述

你觉得在异地工作,生活中最难打交道的是什么人?我的同事给出的答案是“上海老阿姨”。而且我的问题激起了他们的倾诉欲,当天晚饭的话题基本就是一部外地人在上海与老阿姨歧视抗争历险记。

当然,不只在上海,在北京也一样,大部分外地来北京工作人士更多地把对其有歧视态度的人群指向年龄在 55 岁左右的女性。



为什么老阿姨们会更表现出更明显的对外来者歧视倾向?

尤里·格尼茨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经济学教授,对这类问题进行过实地试验。格尼茨带领他的团队带领他的团队让各种年龄、种族以及不同穿着的人,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问路,然后测试他们的被歧视或者说受欢迎程度。

实验的结果是,这种陌生人歧视现象对于不同的人群存在很大的弹性差别。比如,对于黑人男性青年,人们普遍对这个群体表现出不欢迎。而随着黑人男青年穿着得像华尔街的银行家,人们对这个群体的态度也变得更和气。而对于其他年龄、肤色和性别群体,人们随着衣着态度的改变则没有那么大变化。“歧视弹性”可以说明,那些拒绝回答陌生人问题的人并不讨厌黑人,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安全感的考虑而拒绝和看似危险的陌生人说话(在当地黑人青年男性犯罪率偏高)。

在格尼茨测试中,感到自身防御能力弱的人会表现出更明显的对陌生人回避态度,而这种态度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不欢迎、歧视。对于一些生活状态比较更保守的女性来说,出现在她们生活范围的年轻力壮的“外乡人”可能被想象成最危险的。除非这些人穿着非常考究。

不过问题似乎还没完,如果自认为防御能力较差的老年妇女对陌生人表现出更明显的拒绝和不友好,那么为什么年纪更大的女性,比如 70 多岁的老奶奶,为什么老奶奶们没有被人们认为是最歧视外来工作者的人群。

很明显,老奶奶离开自己房间和陌生人接触的机会要远远少于老阿姨。当然表现对对方反感的清晰程度上,老阿姨也明显更胜一筹。

当然,对老阿姨的反感也有外来人口自身的原因。很多人本身就对老阿姨难对付有预期,当他们真的遇到和想象相吻合的情况时,这种想象就会被自我证实,并留下深刻印象。这个过程有点像人们对闹鬼的自我想象印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4
前些日子,上海。网友爆料了一段视频,在一地铁内,2名老人乘坐地铁出行,可是上车以后老人疑似看上了一女子的座位,要求女子立刻给她们让座,没想到女子却不愿意礼让,2名老人就站在女子面前,不停地指责女子“现在的90后怎么这样”,当然,老人的指责最终也没有坐上座位。

目击者称,当时地铁上的人员挺多的,很多乘客都是站着得,看女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太好,判断是刚下班不久,老人一上车就要让她礼让座位,女子心里有一些赌气,不愿意给老人礼让,老人就站在女子面前不停的说教,而且没有带口罩,看着老人中气十足的样子,可能没有什么礼让的必要了。

老人的不文明行为引发网友热议:

“不知道谁没素质了,以老人的样子哪里需要让座,给一首曲子的话,估摸着能在地铁上蹦跶起来了”

“支持不让座,上下班高峰期,你不在家里待着,出来凑什么热闹,年轻人上班累得要死要活,好不容易有个位置坐,还得给你老人家让位”

“素质是对人得,对于你这样的老人,年轻人没有义务给你让座,再则老人身体素质这么好,不要坐也是没有问题”

在笔者看来,老人就是“场上方世玉,车上林黛玉”,我们讲究尊老爱幼,但是老人需要有老人的样子,你指责90后没有素养,请问老人家素养又在哪里?身为老人倚老卖老,还想着年轻人给你让座,支持年轻女子不给让座。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