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呢?

如题所述

如果按照显性权势来说,李世民当时已经是妥妥的大唐第三号人物。要是再算上隐性权势的话,李世民估计可以算是并列二号人物。

首先看显性权势方面

一是在军队方面:武德四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为大唐统一全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表其功,李渊破天荒的创设了一个新的武职——天策上将军封给李世民,这个职位仅次于百官之首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位在亲王及三公之上。因为当时三师空缺,所以李世民就是当时大唐的百官之首。同时李世民还兼任三公中管理军队的太尉之职,所以李世民是无可争议的最高武职,再通俗一点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二是在政府方面:李世民在三师空缺的情况下,不仅担任三公之上的天策上将军,同时三公中的前两位太尉、司徒均由李世民兼任。同时在隋唐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政府体系中,李世民先是兼任尚书省的尚书令,武德八年,又兼任中书省中书令。在唐朝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府体系中,李世民担任两个最高政府系统职务。

三是在爵位方面:这点显而易见,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即使李世民没有任何战功,仅凭血统他也毫无争议是亲王爵位,再加之他本身排行第二,仅次于太子李建成,又立下大功,毫无疑问位列亲王之首。

再看隐性权势方面

相对于上文提到的李世民的各种官职和勋爵,在隐形权势方面,李世民同样权势惊人。

一是在朝野内外的声望:李世民不是靠自己的血统才担任了那么多那么高的职务,他的职务显见是靠他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这一点连太子李建成都要逊色一些,毕竟李建成自从成为太子之后,就鲜少有机会离开长安去建功立业的舞台施展才华(有限的几次都是在北方防御突厥,但是都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影响力较小)。李建成在京师朝堂的辅政之功,只能是在文官系统有所影响,但是毕竟不如李世民领兵在外,为大唐扫灭群雄来的光芒耀眼。

二是自置官属带来的隐形权势: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是皇帝李渊亲自下诏同意自置官属的机构,也正因此李世民利用天策上将府和文学馆的名义,收揽四方人才入馆备询顾问,名正言顺的拥有一套自己的幕僚班底。加之李世民本身兼任三省中负责执行政令的尚书省及负责拟定诏令的中书省,李世民的自置官属之外完全可以安插大量自己的亲信在政府系统担任各种职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班底,使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俨然成为政府之外的一个小政府。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是百官之首,文职、武职都是最高,又是亲王之首,在政府行政机构也兼任最具实权的尚书令和中书令。加上和太子李建成一样可以自置官属,又因为无人可比的战功带来巨大的声望,使得李世民稳居臣子之首。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太子是储君,对李世民来说也是君主),但若综合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权势来看,李建成仅仅依靠储君的名分尚不足以压制李世民的权势,所以甚至可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并列第二号人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大唐,称得上是我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最为繁华的一个王朝。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外交方面,唐朝都是众多王朝中的一个典范,甚至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所崇拜。唐朝之所以国力繁盛,也得益于有一代代贤明的君主。而提起当朝的君王,相信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李世民很有才华,精通政治跟军事攻略。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和军事家。李世民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无疑是光辉而伟大的。但就是这样一位百姓们认为的开明仁厚的君主,有着可怕的权势跟地位,更是曾经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场变动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还强迫父亲退位做太上皇,可以说是“弑兄逼父”。

不久后,他的父亲李渊退位,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来看,似乎李世民发动这场变动也是不得已的,他当时的权势太大,几乎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手中握着。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他的父亲和兄弟们也不会放过他。

当初在洛阳之战后,李世民获得了大胜,于是便被封为了天策上将。可以说那时候他便已经主管天下的军事作战了。他的地位是高于朝廷中所有的亲王的,并且他手握兵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力。而且按照当时的朝廷里制度,除了皇帝,只有太子的地位才可以高过其他的亲王。而李世民能够获得这样高的待遇,可以说他是等同于太子的地位的。而且李世民他作为天策上将,不仅他的地位非常的高,而且他还可以自行的去招募官员,任命官员。

要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权力,意味着李世民当时便已经有了和皇帝平行的权力体系,而且在天策府之中,他们那些官员的品级是要高于其他王府的官署的。可以说这一点也只有太子的东宫才能够这样。而且李世民当时不仅他被封为了天策上将,主管天下的兵马以外,他还担任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那便是尚书令。

尚书令可以说是在三省宰相中权力是最高的,并且在他的下面统率着六部。而这六部,可以说是国家的行政中心,而他作为尚书令,无疑是权力中心的核心人物。而且在唐太宗登基了以后,他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权力,曾经还将这个尚书令的职位空置过。可见这个职位的权力有多大,还有便是在之前他因为战争的需要,还担任过山东道大行台的尚书令。山东道可以说是一片非常大的地方,在如今的河北,京津,河南,山东和一些江南地区,都在这个管辖之内。可以说他做了这个官职,就将大唐的半壁江山掌握了自己的手中,其权利可见有多大。

还有便是在当时唐高宗李渊便决定改革钱币,当时他便废除了五铢钱,而发行了开元通宝。而因为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唐高宗还给他三个铸钱炉,可以说那时的李世民已经有了在全国发行货币的权力。拥有了以上种种的权力,李世民可以说已经有了极高的自治权,更何况他曾经在唐朝的建立之中,南征北战,获得过许多的功勋。

他在地方的军队中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还有便是他周围有非常多厉害的人物,比如说像秦叔宝,尉迟敬德这样的人。这些人无疑都是人中龙凤,他们又怎么想要去居于人下呢?慢慢的,他们这些人便生出了野心,想要去夺取皇帝的位置。而且拥有如此强实力的李世民,夺取皇位,也的确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综合来说,李世民不仅拥有与太子相近的地位与权力体系,还在地方和军队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这样的情况,李世民又怎能不对皇位产生野心?哪怕李世民自己没有野心,他的父兄又怎么可能放过他呢?

第2个回答  2020-11-29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帝都长安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场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且顺势派尉迟恭入宫“护驾”唐高祖李渊,逼迫李渊承认这个既成事实,并且立李世民为太子,三个月以后禅位于李世民,史称玄武门之变。

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虽说史书上有夸大之言,将唐朝开国及其统一天下的功劳几乎都归于李世民身上,将李渊这个开国皇帝记载成为一个平庸之主。但就事论事来说,李世民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唐朝开国第一功臣,他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的确拉拢到不少人才为自己所用,由此形成自己的政治小团体。

而李世民的功劳之大,像在武德四年他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尽收山东地区,因为当时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并且兼尚书令,所以实在是封无可封,因此李渊唐高祖特地为其设置了“天策上将”一职。史书记载是:“冬十月,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很多人可能认为天策上将只是一个高荣誉的虚职,但其实天策上将是一个实权职位。李世民成为天策上将以后,可以开府置天策府,以此笼络人才进入天策府,也就是所谓的“许自置官属”。光凭这点,李世民的天策府其实就和太子李建成的东宫类似,可以正大光明的拉拢人才进入自己的天策府。

当时功臣中明确站在李世民这边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李孟尝、高士廉、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段志玄等等。

李世民的外援还有洛阳的张亮和幽州的王君廓等等。

正因为李世民权势滔天,威胁到了李渊的皇权统治。所以在武德时期的夺嫡之战中,看似是太子李建成还有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的斗争,实则是李渊在背后支持太子李建成,通过太子来与李世民这个最大的开国功臣斗法。

李渊这般打压李世民,有两个很明显的举动。一是不顾李世民的保全,杀掉了刘文静,至于根本原因就在于刘文静是李世民的支持者。二是武德后期的大战役开始刻意的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担任。

结果是李渊打压太狠了,太子和齐王公开拉拢收买李世民派系之人,诸如拉拢尉迟敬德,不成功便将其下诏狱,还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秦王府等等。

到了武德九年,齐王李元吉借着率师拒突厥的机会,还借机“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是想趁机彻底将李世民架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孤注一掷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的权势可谓滔天,明面上地位仅次于李渊这个皇帝和太子李建成这个储君。具体实力而言是相当恐怖,使李渊都忌惮三分,所以通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最后由此引发了玄武门之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07

在李世民4岁的时候,其父李渊请来了一位相士。这位算命先生看到李渊之后立马说道:“您是贵人,并且您家中还有贵人。”等这位相士见到年幼的李世民后,他狂赞:“龙凤之姿,天人之表,此子长到二十岁时既可济世安民!”从那以后,李渊便给自己的二儿子改名为李世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四方割据。时任山西晋阳留守的李渊在次子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起兵反隋。从此,李世民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又如龙归大海,击水三千。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在李世民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造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至于饱受史学家诟病的玄武门政变,我认为和李渊的犹疑不决和左右摇摆有着巨大的关系,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啊!

一,历史的偶然性。

李世民自小就跟随父亲李渊四处征伐,见惯了血雨腥风,练就了一身虎胆,且犹擅骑射。公元617年,李世民纵观当时的局势,极力鼓动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发兵攻取长安,灭大隋。后,李世民又率兵攻破洛阳。次年,李渊称帝,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二李世民做了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从李世民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隋末的天下大乱才成就了李世民,乱世就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李世民很好地把握好了这一点,所以,他取得了赫赫武功。

二,历史的必然性。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刚刚建立,各地的军阀林立,所以,李世民担负起了统一天下的大任。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之功。具体来说,六次战役中的四次大战役都是李世民一手谋划并取得了胜利。

1平定陇西之战。通过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大破薛举,解除了大唐帝国来自西面的威胁。

2收复兵,汾之地。此战巩固了大唐帝国的北方,一举消灭了刘金刚,刘武周集团。

3虎牢关之战,此战让李世民走向了军事斗争生涯的巅峰!这一仗击败了割据中原的两大军事集团: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巩固了华北地区。


4重创窦建德余部。

李世民自虎牢关之战大胜而归之后,李渊对自己的二儿子是封无所封!所以,他发明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职位:天策将军。其位置在王公之上,并允许李世民在天策府自置官吏,天策府俨然成了另外一个小朝廷。然而,此时此刻的李世民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太子哥哥李建成的排挤和打压,更为甚者,李建成的太子帮也在谋划着怎样除掉李世民。

所以说,李世民此时此刻如坐针毡,如临深渊。还好李世民经过多年的经营拥有了一定的军政小圈子,有一帮愿意为他舍命的兄弟。这个时候,历史的必然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沙场上的嗜血统帅果断地发出了雷霆一击。在其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才彻底控制了整个局势。

第4个回答  2022-09-16
在李世民4岁的时候,其父李渊请来了一位相士。这位算命先生看到李渊之后立马说道:“您是贵人,并且您家中还有贵人。”等这位相士见到年幼的李世民后,他狂赞:“龙凤之姿,天人之表,此子长到二十岁时既可济世安民!”从那以后,李渊便给自己的二儿子改名为李世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四方割据。时任山西晋阳留守的李渊在次子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起兵反隋。从此,李世民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又如龙归大海,击水三千。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在李世民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造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至于饱受史学家诟病的玄武门政变,我认为和李渊的犹疑不决和左右摇摆有着巨大的关系,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啊!


一,历史的偶然性。
李世民自小就跟随父亲李渊四处征伐,见惯了血雨腥风,练就了一身虎胆,且犹擅骑射。公元617年,李世民纵观当时的局势,极力鼓动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发兵攻取长安,灭大隋。后,李世民又率兵攻破洛阳。次年,李渊称帝,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二李世民做了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从李世民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隋末的天下大乱才成就了李世民,乱世就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李世民很好地把握好了这一点,所以,他取得了赫赫武功。


二,历史的必然性。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刚刚建立,各地的军阀林立,所以,李世民担负起了统一天下的大任。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之功。具体来说,六次战役中的四次大战役都是李世民一手谋划并取得了胜利。
1平定陇西之战。通过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大破薛举,解除了大唐帝国来自西面的威胁。
2收复兵,汾之地。此战巩固了大唐帝国的北方,一举消灭了刘金刚,刘武周集团。
3虎牢关之战,此战让李世民走向了军事斗争生涯的巅峰!这一仗击败了割据中原的两大军事集团: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巩固了华北地区。


4重创窦建德余部。
李世民自虎牢关之战大胜而归之后,李渊对自己的二儿子是封无所封!所以,他发明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职位:天策将军。其位置在王公之上,并允许李世民在天策府自置官吏,天策府俨然成了另外一个小朝廷。然而,此时此刻的李世民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太子哥哥李建成的排挤和打压,更为甚者,李建成的太子帮也在谋划着怎样除掉李世民。
所以说,李世民此时此刻如坐针毡,如临深渊。还好李世民经过多年的经营拥有了一定的军政小圈子,有一帮愿意为他舍命的兄弟。这个时候,历史的必然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沙场上的嗜血统帅果断地发出了雷霆一击。在其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才彻底控制了整个局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