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我介绍下佛法与现代心理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因为都是关于心和真理展开的概念。。所以请大家帮忙分析下他们之间的关系。。谢了。。
本人对心理学有一点小研究,据我了解。佛教不单是一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依我看他们都是处于对现代心理物质教育的一种认可理性罢了,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佛法中谈到的心的概念,佛法好像说的是彻底斩断一切妄想疑惑达到证悟的境界,大家怎么认为的 ??

  心的现象,细分是很复杂的,不但起心动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完成的形态,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质,又各有不同。佛法对于心理现象和思维规律的说明,最为详明,远超一般心理学之上。如西方机能派心理学以研究心意为主,专研究一切意识状态对于人类的作用和影响,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识及跟他相应的心所,而且有遗漏谬误。至行为派心理学以为人类意识渺茫无据,无从研究,必须藉一般动物的全身行为加以观察、测验和比较,虽渐能窥及肉身与藏识隐秘的流行活动的情况,但终不能明确。此外虽尚有几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为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平时能见色闻声等,是前五个识的作用,这譬如门口招徕客货的人;第六意识由前五识所引起,活动的力量最强,这譬如接受客货入栈的专使;第七末那识,“末那”译为“意”,意就是思量,它坚固执住第八识为我,恒常思量,为烦恼的根本,这譬如完全凭主观来收货物的人;第八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我们有生以来,所经历的千万事情,都不能忘,学习技能工巧,而能办成,都是这藏识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种子,这譬如大栈房,一切大小、好坏、净污等物,无不藏入。这第八识原是真妄和合,为诸识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转,就是由六识的造业,而由它去受报。这八个识,也叫做八个心王。另有五十一个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叫做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五个是起心动念的必经步骤,叫做“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是连贯;这五个是各有各的境界,并不连贯,叫做“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又是一个“善心所”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妄、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个是“根本烦恼心所”,是一切烦恼的总根——贪、嗔、痴、慢、疑、恶见;有二十个是“随烦恼心所”,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忿、恨、恼、覆、诳、诌、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有四个“不安心所”,是善恶并不固定的——悔、眠、寻、伺。
  八个心王譬如军官,五十一个心所如统帅的士兵,而且军官所带的士兵各有多少,如前五识只与卅四个心所相应,六识与五十一个心所都相应,七识与十八个心所相应,八识只与五个遍行心所相应。
  以上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假使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但是由博返约,万法本属一体,而所以要这样详细分析的原故,在便于了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所以佛说法相,目的在于破相;说唯识,目的在于转识,正因为无相之相乃为实相,无心之心方是真心!
  这是摘自定真法师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阿弥陀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4
我也是心理学专业的

一言难尽 从网上摘抄了一段 删除了一些没用的 剩下的觉得比较符合你的问题 不妨看看?

近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关系颇为密切,佛教之学,对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等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思想给了不少启发,佛教对心灵认识之深刻及其治理心之技术的完善,受到西方心理学家们的由衷赞叹。佛教的思想精华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则称佛家之学为“心理主义”。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心理治疗技术,其中有些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相通,或被心理学所吸收,如双思惟法相当于心理学常用的“理情法”,观息法等属心理学的“转移法”、忏悔相当于心理学的宣泄法等。佛教修持之道治疗心理、精神疾病,锻炼心智的效果,不断被心理学用观察、试验、统计等科学方法证明。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内心比较充实祥和,对物质和名利没有过分的奢求,较少吸烟、赌博、酗酒、暴食、纵欲等不良习惯,因而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身心较为健康。缺乏信仰者则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罹患心理、精神疾病。佛教以正信正归依正见安心,当然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作用。用脑电、心电等仪器和统计方法对禅定、瑜伽、气功的研究结果表明:禅定可以使人体的呼吸、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微循环、免疫功能、体温、消化系统等生理指针发生良性变化,大脑额区阿尔法波大幅度增加,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从而发生健身、美容、提高智商情商、开发潜能等效应。大量研究证明:不酗酒、不吸烟、不偷盗、不淫乱纵欲,心情开朗,热心助人,能使心理健康,疾病较少,寿命较长,反之,贪官、盗贼、罪犯、人格卑劣者,及心情不开朗、长期紧张、焦虑、有酗酒吸烟赌博等不良习惯的人,罹患心理、生理疾病的比例高,寿命较短。礼佛、诵经、祈祷,也被证明有心理治疗之效,日本池见酉次郎的《自我分析》中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

在心理学界吸收改造佛教之学以发展自身的同时,佛教界适应时势人心,从心理学、心理治疗的角度向世人介绍佛法,将佛法心理学化、现代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澎湃的潮流。东杜仁波切的《西藏医心术》一书,将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观无我、念咒、观想光明、观呼吸、禅定等传统修持方法,作为心理自我治疗之道,用具有诗意的现代语言介绍给西方人,获得广泛欢迎与佳评,美国治疗医学研究所所长Dean Qrnish, M.Dtic 题词:“阅读这本绝妙好书,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过程。”土丹却准法师的《开阔心,清净心》从心理卫生角度讲解佛法,亦颇为吸引人。台湾郑石岩教授的《清心与自在》《精神体操》《过好每一天》等三十多种心理学著作,结合佛法、心理学,以大量心理谘商、治疗案例为依托,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开出了种种心理自疗的处方,其内容包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很大。法国一行禅师的《活得安祥》等系列著作,畅销欧美,主要从心理调摄的角度极其艺术地解说禅宗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泼应用,教人愉快地活在当下,培养爱心;他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静修,参加者颇众,“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新世纪的新人中,自不乏亟求了生死、见性证果或往生净土的传统型正信佛弟子,但更多的社会人士希望的,大概是从佛法中得到医治现前心理、精神疾病,达到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希望佛教法师们充当高级心理医师,指导人进行心灵锻炼,解除心理、精神疾病的痛苦。适应人们的这种需要,从心理学、心理卫生的角度讲解、实践佛法,无疑是弘扬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心理学而言,佛法是一座蕴藏丰富、开采价值极大的矿山。佛法对烦恼根源和深层心识的详尽解析,尤其是大乘如来藏学关于心性的指示,对心理学可能有永恒的启迪意义。佛法以无常无我等正见修观以消融或转化烦恼的方法,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法,大概会有点铁成金之效。心理学向纵深发展,很可能与佛法同趋一轨。弗洛姆说:“如果把弗洛伊德变无意识为意识的原则推到最后,我们就接近于开悟的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超自我实现,也应以成佛为极限。佛法从超越生死的需求着眼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其作用和角色,大概也不是以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和心理卫生为本的心理学所能完全替代。心理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并不理想,即与其理论的粗浅、漏洞,及重治疗而轻锻炼、而且治疗不能及于病根相关,有待于从佛法等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不断发展。
第2个回答  2011-04-04
心理学和佛法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代心理学只是通过人的语言和行为来判断人的心理状况.至于真理说白了就是精辟的道理!而佛法却是对人甚至宇宙的精深探知.更加注重精神提升从而改变人的价值观等等.至于内在联系说白了就是心理学只是通过行为解释心理状态.佛法通过精神提升完整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总之佛法很深奥.佛法不会刻意认为有心或有真理的存在.
第3个回答  2011-04-04
我个人认为,佛法包含现代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只不过是无边佛法里的,弱小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现代心理,取决于他对佛法的认识成度。也就是说他对佛法理解的越深,思想心理就越纯净。反之,一个人心理老想着,美女,名车,钞票,权利,等。他肯定,对佛法理解不深。
第4个回答  2011-04-16
佛教是有依据的,是谓修养身心“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以,佛法不是彻底斩断一切妄想疑惑达到证悟的境界。

我们来这世界是要受苦的,怎样才能不执着呢? 那就要明白佛陀的四法印 :

诸行无常、
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烦恼的来源,它的确障碍了我们的智慧,唯有看破就会懂得放下,懂得放下就自在,就会于人事物不执著,执持佛号老老实实的念到底,一心求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修成佛道后再回来帮助更多的众生离苦的得乐。

佛陀还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叫我们把自己的容器弄净。 有人是漏的,有人是反转盖著的,有人是有毒在里面的,有人是装得满满的, 这些人都不能够再把什麼放进去, 唯有使自己的容器乾净而空,才可以永远盛得满满。 所以,若我们能够保持的自己的思维,如一个空杯子,放下主观意识,这才谓懂得舍下,也能包容别人的想法。 这亦说明了「舍得,舍得,不舍怎麽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