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如题所述

清朝的制台、抚台等称呼,是一种对相应官职人员的尊称。“台”字,本身就有敬辞的作用,向对方表示尊敬,比如称呼对方“兄台”,询问对方的“台甫”等等。


在清朝,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都是地方上的实权要员,地位都不低。


制台,是总督的尊称,正二品,加衔为从一品。


清朝的总督,是名副其实的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的实权人物,绝对的封疆大吏。其尊称除了“制台”之外,还有“督宪”、“制军”等。


总督官居正二品,并可以兼任兵部尚书,即总督领兵部尚书衔,成为清朝廷的从一品大员。

清朝共有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等九大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另外,还有河道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北河总督三位)、漕运总督(也可以提督军务,兼兵部尚书)等专职总督,相对前九大总督,权力要小了很多。



抚台,是巡抚的尊称,从二品,加衔为正二品。


清朝的巡抚,正式官衔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地等处事”。都察院主要负责监察、弹劾和建议。很明显,巡抚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兼管地方的行政与司法,甚至可以兼管军事,即加授“提督军务”职能。而副都御使俗称御史中丞,所以,巡抚又可以被称为中丞。如果是巡抚军队,也可被称为抚军。


巡抚在清朝为从二品常设官,如果加兵部右侍郎衔,则官居正二品。

清朝在全国共设置了16个巡抚,期间略有调整,很明显管辖区域比总督要小。比如陕甘总督统辖地域就可能会有陕西、延绥、甘肃、宁夏等巡抚巡视。因为督抚管辖权有重叠,所以,经常会有督抚之争发生。


藩台,是布政使的尊称,从二品。


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每省一人,主要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诸如钱粮等事。明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因此,布政使又被称为藩台。


布政使官居从二品,虽然和未加衔的巡抚同级,但是受该省的巡抚管制,位居巡抚之下。



臬台,是按察使的尊称,正三品。


按察使最初主管监察,跟御史、巡抚的职能类似。明朝时,将“民政”、“刑名”和“军事”分给三司管辖,其中布政使主管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民政”;都指挥使掌管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而按察使就成了提刑按察使司的最高长官,主抓“刑名”,掌管司法。


臬在古代借指司法,所以,提刑按察使司又称“臬司”,按察使就被称为了“臬台”。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都指挥使,保留了布政使和按察使,不过民政的地位要高于刑名,所以,按察使官阶低于布政使,虽然也是每省一人,但官居正三品。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归总督和巡抚管辖。

学台,是学政的尊称,正三品。


清朝学政全称“提督学政”,又被称为“学使”,尊称为“学台”。学政也是每省一人,主管一省的学校、文风、考试,以及督查省内学官等等。


学政和按察使同级,都是正三品,低从二品的布政使一级。不过三人因为分管一省的政、法、学,所以,多数情况下,视三人的地位相同,都在总督和巡抚之下。只是,因为分管不同,实际的权力却大不相同。


道台,是道员的尊称,正四品。


道员一般是各省布政使或者按察使的副官,或者负责一省某项事务的专职官员,比如负责盐运的盐道;负责粮食征集和储备的粮道;管理河务的河道;以及屯田道、茶马道等等。


道员有的只管一府,有的辖数府,还有统辖全省的,所以,级别要比藩臬学等省官低,但是,却比府县官员的级别要高,为正四品。



府台,是知府的尊称,从四品。


知府,大家都熟知了,是一府的最高长官。一府之内的政务,赋税、民生、军事、刑法、教化等等基本上都归其管辖,可以说是“称霸一府”了。


只不过,按照级别,府要比省低,而道员虽然是专职,但是管辖范围可能比府大,所以,知府只能是屈居从四品了。


总结下来,制台即总督,是封疆大吏,官职最大,抚台即巡抚,可以与之一争。而藩臬学的地位相当,藩台权势稍高。道台介于省府之间,应该是属于省级的地方官员。而知府虽然官职最低,却是“独霸一府”,负责一方全权事务的小霸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