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校服的设计比民国时期好还是差,为什么?

为什么现在不用了民国时期的校服?现在的简直丢国际脸啊

民国校服既清新又好看,既能满足人视觉上的审美又没有一点暴露,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学校沿用这种风格的校服呢?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国家解放后,讲究新时代、新面貌,在哪个时候这种带有战争时代印记的校服就逐渐被淘汰了,在70、80年代的一些资料和校园老照片里更是看不到这种校服。简言之就是:民国校服不符合新时代的主流发展

2.华而不实,价格和性能不成正比 民国时期能上学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人,因此这种校服从面料材质到做工都是比较讲究的。对于现在以及解放后的学生来说,用这种高造价的校服明显没有必要。一来增加了额外的费用,二来冬不能御寒夏也不够透气,运动起来也不方便,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这种校服显得有些华而不实

3.相关部门的态度 中国的教育部门希望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专注学习,对于小学及初高中的学生来说,相关的单位认为他们应该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学习上面。而运动服能在一定程度消除学生之间先天性的差异,如体态、身高等,这样的话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大家一起丑了,就不用担心早恋、攀比这些事情发生了),而大学生注重个性,自然不会统一穿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1
现在的校服设计和民国时期的校服比较,现代意识更强一些,但作为学生身份的独特标志感不强,文化上也无特色。民国时期的校服,男生站领三袋黑制服和女生的右衽短褂和裙子,都既有民族传统又有开放意识,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学生标志,无论是当时和现在,人们一看就能认出来。是现代

没有好的设计师,设计不出好看又实用的校服吗?

不是,现在的设计师再差,一两套校服还是难不倒的。问题不在设计。

是现在的审美不如民国了?

也不是,其实就是一个原因:成本!

民国时可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上学的。

现在的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但不能给家长太多的经济压力。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不同,总得有个折中考虑。

服装厂要盈利,而且要最大化。所以在用料、版型、裁剪上,能省钱的省钱,能省工序的省工序。

学生们在长身体,所以会选择偏大尺寸,使着装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学校,为使校服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采用运动装。

所有原因都是出于成本考虑。
第2个回答  2020-08-01
中国近代运动式校服,被外界评论不好看其实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腾讯网曾围绕“您喜欢运动式校服吗?“展开在线调查,其中73.26%的网友表示不喜欢,而不喜欢的理由有不美观、不合身、不分性别、不分季节、质量问题等等。

从1993年国家教委下达了统一城市中小学校服开始,我们的中式校服就一去不复返了。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来讲,中国运动式校服版式肥大,颜色毫无搭配感,款式更是老旧,可以说是毫无美感可言。尤其是当我们从动漫、电视剧中接触到了日本和韩国的校服以后,对于我们自己的校服就更加嫌弃了。
其实不从美观性考虑,运动式校服确实有很多优点值得推广,比如它造价便宜、合适运动、耐脏、禁穿,以及中小学正是学生长个子的时候,一件宽大的运动式校服可以穿好几年。
第3个回答  2020-08-01
作者:yangiri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国的时候,平民阶层出身的孩子,能上得了学么?

这估计是最著名的民国校服照了,也许题主比较的就是这个校服的设计。这个校服是著名私立教会学校培华女中的校服,如果对比,显然不是现在的常见公立校和它来对比,而是现在的北京上海的私立名校。北京上海的私立名校的校服,和这个比,显然不逊色。

上海某私立学校校服
林徽因与三个表姐妹,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孟瑜、王次亮、曾语儿、林徽因。这年的林徽因12岁,王孟瑜17岁,王次亮15岁,曾语儿14岁。林徽因,出身福州林家,她父亲林长民,伯父(其实是叔父
@彳亍不歌
指正)林觉民(辛亥烈士,与妻书上过教材),要不各位查查百度,看看林长民在民初什么地位,看看自己同学父亲有没有地位和林长民差不多的?她丈夫梁思成,公公梁启超,要不也比较下,看看各位的岳父母或者公婆阶层有能和梁启超相提并论的?
林徽因的这几个表姐妹,也不一般。其中曾语儿的丈夫叫温源宁。好奇的朋友可以查查简历。他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是钱钟书的老师。。。。
第4个回答  2020-08-01
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之校服自庠起就有,全国学生统一着装。叫做青衫。以学生同样穿青衫的是小斯。简单的说唐伯虎考取功名前和9527的衣服是同一款式。古时校服是越丑越牛逼,丑道极致便是霸气。斩楼兰 ,擒颉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楚尾与吴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从诗词歌赋中看,穿得越差越霸气。胸中众横捭阖天下,身上一定要简普,穿的越差越是室外高人。中国校服的历史延格是审丑。更新这里统一回答女装问题。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译文:有才能而不作为算是不义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只懂得小节啊;所谓大义,可不能够丢弃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忘记了大义。君子应该以成为国之栋梁为目标而造福一方。不要提什么裙子、丝袜、性别压抑。那只是小节,中国对莘莘学子的期望是行大道的国之栋梁。体现在衣服也是一样的。穿的不好并不是读书人的罪过,不能定国安邦才是读书人的罪过。再丑丑得过范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对读书人的期望。是胸中有百万雄兵,腹中有千计良策的国之柱石。搔首弄姿,卖弄风情你是来选妃还是来治国?所以男女校服都一样。拿审美说事,我倒想问一句何为美?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