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方法总结

如题所述

一、看关键词
(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要加冒号和前后双引号。如上文:滕文公问曰:“……”孟子对曰:“……”。

(2)也,乎,矣,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达某种语气,他可以提示句子结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为也”“事齐乎”。又如“夫”“盖”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顺承关系。而“岂”常位于句首表反问语气。

(3)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上文中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语,位于句首。

(4)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

二、利用修辞断句
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比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三、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四、借助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一、 根据词性、语序断句
1、 发语词领句断句。
常用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等。
2、 时间词语领句断句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是时、昔者、日者、既一、既而、向者、俄而(俄顷)、方今、有顷(顷之、顷间)、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
3、 复音虚词领句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复音虚词:岂唯(岂独、岂特)、然则、故夫、大抵、得无(得毋)、何为(何谓、胡为、曷为、奚为)、何以、何其、何必、何不(胡不)、何乃、未必、无乃.
4、 谦辞领句断句
常见的谦辞: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子等。
5、“故”、“然”、“然而”领句断句
6、方位词领句断句
以上情况,要在这些词语之前断开。
7、语气词句尾断句
常见语气词:与(欤)、邪(耶)、乎、哉、也、矣、焉、耳等。
8、叹词断句
常见叹词有:嗟夫、呜呼、呜呼哀哉、嘻等,叹词要独自断开。
9、呼语断句
白居易《与元九书》:“微之(元稹,字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元稹是呼语,在其前后断开。
10、序数词断句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
二、 根据修辞断句
1、比喻断句 2、对比断句 3、顶针断句 4、重复断句
5、排比断句 6、对偶断句
三、 根据固定句式断句
“……者,……也”、“无乃……乎”“如……何”等
四、 根据对话用语词语断句
如“语曰、曰、云、道、白、对、谓”等
断句练习:
1、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答案: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
3、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1)以求其是非之所以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随子羔原宪(2)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注:(1)稽:相同 (jī),考证 (2)子羔:春秋卫人,孔子的学生;原宪,春秋鲁人,也是孔子的学生
答案: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4、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子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答案: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子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5、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答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6、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
答案: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7、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答案: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