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半截蜡烛》的背景资料?

如题所述

《半截蜡烛》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的故事。主人公伯诺德夫人是一个地下情报员,她负责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藏好情报,她想了各种方法,最终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节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里。可是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的到来,使这半截蜡烛的处境极为危险。在这危急时刻,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一双儿女机智勇敢与德国军官周旋,终于保住情报,化险为夷。故事虽小,却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耐人寻味。

全家人的生命
半截蜡烛 → 绝密情报 → 情报站被破坏
危及国家利益

学生提出预习时想问的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都在围绕半截蜡烛动脑筋,为什么德国军官都没有发觉?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立刻将它纳入本课的训练主线,因为它们的归宿是一样的。请同学们拿出笔,分别划出描写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词句,思考:为什么德国军官没有察觉他们一家人在动蜡烛的脑筋?
伯诺德夫人 油灯换蜡烛
杰 克 端烛台搬柴
杰奎琳 拿烛台上楼
伯诺德夫人:
心理: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
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急忙”说明她机智,反应迅速,立即就有了主意。)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给吹熄蜡烛找一个自然而然、合乎情理的理由。)
动作:轻轻把蜡烛吹熄(说明她尽管内心紧张,动作上却自然从容,丝毫不露慌乱痕迹。)
——可见,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沉着。
——所以,德国军官没有发觉。
再看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起来(说明他勇敢、沉着)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为端走烛台寻找合理借口)
动作: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此动作承接前面的话,显得自然)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局势而并不慌张,十分冷静。)
动作: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虽然没有如愿拿走烛台,仍不忘从容搬柴、生火,使前面的借口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
——可见,杰克和他妈妈一样机智、勇敢、沉着。妈妈给予孩子无声的影响。
——所以,德国军官没有发觉。
最后看杰奎琳语言:娇声说:“司令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走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面对危险和强敌,年幼的她依然可以“娇声”、礼貌地说,可见她的沉着和机智。也许正是
这娇声和礼貌打动了德国军官。)
动作: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好不容易可以移走蜡烛,可她并没有显露出丝毫的喜悦和激动,仍是“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还不忘向几位军官道晚安,可见她是多么沉着、勇敢、机智。)
——可见,杰奎琳也和她的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沉着。
——所以,德国军官没有发觉。
愚蠢的侵略者做梦也不会想到,柔弱的妇女、天真烂漫似乎不谙世事的孩子,在不动声色中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战斗啊!
最后,指导朗读课文,读出字里行间表现的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沉着和勇敢,读出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深深的爱。
行课至此,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完了,而本节课所承载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也实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喜欢如此简约而有效的课堂。
半截蜡烛里藏着绝密情报。、这个情报非常重要,一旦暴露,会导致全家三人的生命结束、情报站遭到破坏,甚至危及国家利益。因此,半截蜡烛是整个故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东西,以“半截蜡烛”为题,突出了重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9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1
是在二战期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