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里区分大乘、小乘的标准是什么?请给出经论的依据。

比如常常听到说,大乘能证人空和法空,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这个的根据是什么?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您的问题因该是佛教里区分大小乘,而不是汉传佛教区分大小乘。小乘主要讲的是解脱道,大乘讲的是菩提道,在修行的初期我们应该尽量不要去分别大小,佛所说法,法法究竟。如果按照次第来修的话应该是先小后大(个人认为这样比较稳妥),因为如果没有小乘的解脱道,很难发起大乘的菩提心。当然也可以直接进入大乘发菩提心,这是比较难的,呵呵!先了解一下小乘的见,再修大乘最为稳妥。
所谓自立利他,自立指的就是小乘的修法,自己解脱,然后再来利他,利他就是大乘的菩提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1
大乘修菩萨行,利乐有情。小乘求先自度,证到涅盘空性。因为心量不广,故落偏真涅盘。这个是就是人空。就是无我执,但是还是有法执,法执在此看,就是分别心。无我执,跟自己没有因缘的众生他不会度,好像跟他无关一样,无法生起度生的心念,因为种种心念被灭空了。若发回小向大心,那么就能有大愿从而有大行,菩萨六度万行之始于利生之志愿。小乘回小向大就是大乘,能证法空乃至成佛。
第3个回答  2011-03-23
佛也是阿罗汉,这怎么说?所谓大乘偏离佛陀的原始教导,说自己是大乘不过是为了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罢了。

佛陀对他的弟子们也清楚地说明了佛陀与阿罗汉之间的区别:
啊!众弟子,如来是阿罗汉时,已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他宣布得未曾有之道,他知道,他解道,他悟道。现在,他的众弟子是赶路人,步其足迹走。众弟子,此即是区别,是明确区别如来之特色。如来为阿罗汉,是无上正等正觉,区别于由智慧得解脱之弟子。

梵文的阿罗汉是“圆满者”、“有德者”,是专门用于佛陀和弟子们圆满证得果位的称呼之一,正如书上所说的,首先是佛陀用这个名字自称,那是佛陀从伽耶到波罗奈为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说法的旅途中,在离开伽耶不远的路上,遇见了苦行者优波迦(Upa-ka)。优波迦被佛陀的安祥外表所感动,就问他:“谁是你的导师?你欢喜谁的教导?”佛陀用偈文回答说:
“我实世上阿罗汉,无上导师我自己。”他向五位苦行者说法时,第二次用这个名字称呼自己。他说:“我是阿罗汉,是如来,是圆满觉者。”
这个名字,只用于完全断除诸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佛陀是世界上第一位阿罗汉,就像他对优波迦所表示的那样。

正法元年 佛陀住世说法(BC528,世尊35岁)
正法500年(B.C29——公元前) 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公元前2年 汉哀帝时,大月氏王的使节伊存,口授浮屠经给予博士弟子景卢。
正法消失后92年(公元64年)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遣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求取经典。大乘信仰正式经由皇家信仰传入中国。
而玄奘取经是唐朝的事情,已经是公元六七百年,就是A.C——After Christ (公元后)正法消失七百多年了。

正法273年 阿育王勒令全国归顺佛法,外道出家人士大量转入僧团,正法律开始被外道思想严重混淆,引起了僧团内部长期的争议,甚至无法和合布萨诵戒,仿冒的像法也开始广泛地渗入僧团中。一般大乘所谓经典始于此,尔后更由历代祖师大德的宣扬而欣欣向荣,持续迄今。大乘经典非原始佛教,不可信。

正法律并不主张盲信。历来的坏法分子有时凭空捏造,有时只撷取部分的正法(如阿含经),再经过走样的演化、包装,加上个人魅力、神通、特异功能、虚假的证道、似是而非的辩证,俨然成为佛陀再世,或超越佛陀,或佛陀的代言人。对像法或末法的警觉,应促使正信佛教徒反省与奋起。寻道者(seeker)若心智未开(未证果或未具足正见),或不小心,就会为「非法」所困,甚至断送慧命。
第4个回答  2011-03-22
仁者可自己查阅。网上大藏。主要是作意差别,所缘差别,所行差别,现观差别,果德差别。
参阅无着菩萨——摄大乘论。广论大乘殊胜,境行果,现观差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广论菩萨所行和声闻道差别。需有大乘相应作意(菩提心),方为大乘。
中边分别论:云何大乘中佛说最极大果报。声闻乘等法不如是说。
经:增一阿含: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
其他大乘经:
小品般若经:阿难!汝若因小乘法,为小乘人说,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以是法,证阿罗汉。汝为弟子,功德盖少不足言;若以六波罗蜜,为菩萨说,汝为弟子,功德具足,我则喜悦。
胜天王般若经:大乘人示无上道,不说声闻、辟支佛路;为小乘人示声闻道,不说大乘;辟支佛根示缘觉路,不说萨婆若道;
如大般若经;“修小乘者示声闻道,学中乘者示独觉道,行大乘者示无上道,如是听法为无上智,终不为得下劣之乘。”
诸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被功德铠,乘于大乘。”云何大乘?齐何当言发趣大乘?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如是大乘为何所住?谁复乘是大乘而出?”善现便白佛言:“云何大乘善男子等,由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广说乃至一切相智,退堕声闻或独觉地,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大宝积经:云何大乘上根解脱。
法华经: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华严经:住恶慧者令学般若;乐小乘者令住大乘,勤修一切善巧方便;
大涅盘经:是诸大众复有二种。一者求小乘。二者求大乘。
维摩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舍一切众生;是名背于小乘;是名向于大乘
其他还有。不做广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