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东的内涵

如题所述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与省人大会议小组讨论时,曾现场作三副“幸福”对联,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分别是:
(1)上联: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
下联: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2)上联: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
下联: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
(3)上联: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
下联: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对联横批均是“共建共享”汪洋书记指出:“每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尽职履责,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 汪洋书记指出,幸福像花儿一样,但却不能像筐儿一样,什么都往里装。“什么都装到幸福的筐里去解决,那是解决不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我们的工作是努力为解决这些诉求而奋斗,但不意味着在一个时点上全部解决这个诉求。”
谈及建设幸福广东,汪洋书记强调,领导要有清醒的头脑,社会要有正确的态度。他指出,建设幸福广东是涉及千百万人的事业,只有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幸福广东才能建设成功。
汪洋书记充分肯定了黄华华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三次以“不容易”来表达心情。他指出,去年的政府工作为“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句号,为“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广东GDP达4万多亿元,规模如此大的经济体能在“十一五”期间仍然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极为不易。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增长还能达到12%,“这是非常难得的,非常不容易的。”
汪洋书记还指出,在过去五年里,广东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广东作为出口外向度最高的省份,所受的冲击更为严峻。他表示,回过头来看,2008年、2009年是惊心动魄的,2008年下半年是一路下滑,一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采取各种措施后才逐步回升。汪洋书记感慨道“事非经过不知难”,政府为上述发展确实做了大量工作。
汪洋书记指出,更不容易的是,“十一五”期间,广东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质量和结构也发生可喜的变化,结构的变化使广东的经济更有竞争力。与2005年相比,2010年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2%,达到44.6%。
汪洋书记指出,结构发生变化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东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粤东西北地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占21.2%,比五年前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三是在进出口上也出现可喜的变化,进出口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10.4%。过去加工贸易较多,这五年一般贸易增加。另外很多外企开始转型,把外销变成内销,过去五年工业品内销比重提高9.4%。
汪洋书记指出,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的挑战巨大,内外需的环境都不容乐观。但也正是因为有挑战,使得“十二五”期间有更多机遇,“所有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在挑战的时候,逼得你拿应对的措施,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011年1月6日上午~8日上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在广州召开,会期两天半。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去年工作,全面部署今年工作,研究提出《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昨日上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省委书记汪洋主持会议并作主题报告。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代表省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有关问题的说明。全会对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情况进行了测评。
出席全会的有: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不是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的省有关党员领导同志,省纪委常委,各地级以上市市委书记、市长,省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东莞、中山市中心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和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等列席了全会。 汪洋2011年3月18日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后,全省上下反响十分热烈。这表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充分反映了民意,形成了社会共识,为推进全省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有些同志光谈“建设幸福广东”,忽视“加快转型升级”,对什么是“幸福广东”,如何建设“幸福广东”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特别是担心“建设幸福广东”得不到落实,幸福是“画饼充饥”。我认为,要准确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的本质和内在要求,在认识上重在全面理解,在实践上贵在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把这一美好愿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幸福生活。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割裂
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尤其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正如发展经济一样,发展经济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但现在有一些干部忘记了发展的本来目的,为了发展而发展,这样容易造成经济总量上去了,而人民群众却感到不幸福。比如前苏联就是将发展手段变成发展目的的典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要大炮不要黄油”,国防工业虽然非常发达,但是日用品匮乏,民生得不到保障,成为后来失去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目的也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战略转移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现在我们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就是要明确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自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也是十分拥护和支持的。
要正确理解“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就要准确把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我们打个比方,就是“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如果说“建设幸福广东”是“分蛋糕”的话,“加快转型升级”就是“做蛋糕”,就是奠定“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没有加快转型升级,“蛋糕”就做不大,做不好。我们过去谈经济发展,常常强调做大“蛋糕”,很少考虑做好“蛋糕”,不注意提高“蛋糕”的质量,降低做“蛋糕”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现在我们讲转型升级,就是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做高质量的“蛋糕”,只有“蛋糕”又好又大,“建设幸福广东”才有良好的物质基础。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倾向,就是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蛋糕”上,而忽视了“做好蛋糕”。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理解“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如果只强调“建设幸福广东”而不注意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幸福广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要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之中,通过转型升级为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良好基础,从而达到为人民谋幸福之目的。
二、“幸福广东”包含着物质、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不能偏颇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幸福虽然是主观感受,但并不是空中幻影,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物质依托的。首先,应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国家物质条件极端匮乏,而且大搞个人崇拜和愚民教育,虽然人民可能所谓的幸福感很强,但那不是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幸福。其次,文化生活也要不断地改善。早在中共八大召开的时候,党中央就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化需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方面。再次,社会生活方面的诉求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要参与社会活动,要求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公平正义。现在群众的生活普遍改善,但由于部分社会成员是通过不正当手段非法牟利,人民群众依然会不满意,会认为不公平,幸福感依然不会很高。
既然“建设幸福广东”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全面理解,而不能孤立强调某个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幸福要有物质财富,或者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都容易出现问题。过去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结果人民群众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加。现在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将会忽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幸福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我们强调幸福的内涵丰富,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幸福不是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总之,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才能保证“建设幸福广东”政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实现幸福生活的蓝图。
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加快转型升级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转型升级,但是不愿转、不会转,制度制约不能转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转型升级的障碍,有观念的问题,有资金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有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问题,也有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的问题,等等。特别是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身就是调整利益格局的过程。比如,近期我们宣布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在去年上涨21.1%的基础上,今年又提高18.6%,这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加职工收入一方面可以改革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满足于使用廉价劳动力,就没有投资更新机器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但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意味着减少企业当前的利润,就会遇到部分企业抵触的阻力。其实,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对企业是有益的。如果不这样做,我省企业将面临“用工荒”的问题。此外,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大,3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升级的困难可想而知。要在广东实现转型升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其次,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是永远无穷尽的。比如,解放初期有饭吃就觉得幸福,改革开放初期有钱花就觉得幸福。进入新世纪,幸福的标准也提高了,不光是有饭吃和有钱花就可以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也不断增多。而且,我们现正处于建设幸福广东的新起点。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以经济总量第一领跑全国,经济发展也带给人民群众很多实惠,但是与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广东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大,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领域问题还比较多,建设幸福广东的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方能实现。另外,制定“幸福广东”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对于这个指标体系,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可以统一的,也不能一下子就拿出一个人人都满意的指标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只能是通过实践深化认识,统一认识,不断修改完善。
再次,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曾有一歌词说“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真正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大家都将建设幸福广东当成是党委、政府的事情,光是在等待享受幸福而不付出智慧和汗水,那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建设幸福广东应该是“共建共享”“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这样方能“众手浇开幸福花”。
四、“建设幸福广东”要考虑当前又兼顾长远,不能搞成片面的政绩工程
建设幸福广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追求贴幸福标签的政绩工程。过去过分强调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过分追求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同样容易出现“幸福”政绩工程,获得形式主义的“幸福”,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可持续的“幸福”。如果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不注意人民群众长久的根本利益,寅吃卯粮,花钱让大家“幸福”,任期结束以后留下一堆“账单”,这种幸福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比如西方一些国家在增加公共福利方面,因处理不当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国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就是因为高福利必须依靠高税收来支持,税负过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整个社会不堪重负,难以持续。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给人民群众相适应的幸福感,既考虑当前的幸福,又考虑可持续的幸福,这才是正确的建设幸福广东之路。如果不考虑将来和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当代人受益,后代人遭罪。我们要防止在过去片面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上出现的问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演。“做蛋糕”很重要,“分蛋糕”也很重要“分蛋糕”不能将蛋糕全分掉,还要考虑留一些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总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目标已经明确,但要把这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还需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关键是持之以恒地干。我们要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努力工作,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正在召开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建设幸福广东成为代表谈论和关注的焦点。昨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加广州组讨论时妙语连珠,并拟出“共建共享”幸福为主题的三副对联,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气氛。
“我没什么‘重要讲话’,我就是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自己对幸福广东的理解和看法。”主持人请汪洋书记作“重要讲话”时,他用了这样的开场白。
“今天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还是幸福问题,我也有感而发。”汪洋说,我想套用一个电视剧的名字《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在老百姓那儿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幸福这朵花儿成长的环境条件,比如说党委、政府要提供阳光、空气、土壤等条件。“土壤不要有重金属、空气要有纯净度、阳光日照要充足。不要一天到晚不出太阳,否则花儿就长不起来了。”
汪洋说:“那么建设幸福广东,群众要做些什么呢?我觉得,大家要一起来除草、浇水、松土和打虫子,每一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去尽职履责。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就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 2月10日,在2011年这“十二五”开局之年,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广东就一步完善经济提升发展战略,全省上下凝聚共识,以建设“幸福广东”为目标,掀开新一轮更有力度、更富内涵的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大幕,通过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端正经济发展的目的,追求科学、更均衡、可持续、绿色的发展。幸福转型,成为2011年广东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