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如题所述

1、《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法语:la Comédie Humaine),法国小说,作者为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一共有91部,包含了各式各样的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也就是《神曲》的启发。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2、《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Eugénie Grandet),创作于1833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是巨著《人间喜剧》小说集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获誉为“最出色的人物描写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这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并不多见。

内容

小说描写守财奴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借着葛朗台的贪婪与吝啬,揭露了金钱所造成的人性毁灭、家庭破裂等悲剧。

法国大革命期间致富的守财奴葛朗台自私冷酷,他为了省钱,家里整年不买蔬菜和肉,楼梯坏了也不修理,为敛财把女儿当成诱饵,引诱那些向女儿求婚的男子,以便从中牟利,毫不理会独生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幸福。

欧也妮温柔善良,为了爱情而反抗父亲的苛刻控制,葛朗台发现女儿把金币送给破产落魄的堂弟查理,大发雷霆,气得把她监禁起来,冬天没有火取暖,只给冷水和劣质面包。吓得贤淑的母亲从此一病不起。

1827年吝啬鬼葛朗台在金钱追逐的狂欲中死去,留下1800万法郎的遗产,欧也妮成了当地首富,人人向她求婚,却痴心等待查理,然而却被她的堂弟查理抛弃,只因为查理要去攀附豪门姻亲。

欧也妮得到查理负心的消息之后,一气之下答应蓬风先生的求婚,她很慷慨,不仅帮查理的父亲还了负债,还捐赠了许多钱给教会和学校,查理知道欧也妮有如此多金钱时追悔莫及。欧也妮在33岁上就成了寡妇,城里人又开始追求这位有钱寡妇。

3、《驴皮记》

《驴皮记》(La Peau de chagrin),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系列作品,1831年发表,是“哲理研究”中最有世界影响的一篇,甫出版就引起了德国文豪歌德的强烈兴趣,他说“生命里有二种悲剧,一是得不到任何的悲剧;一是得到一切后的悲剧。”并断言“这是一部新型的小说”。

小说叙述一名贵族出身的青年瓦朗坦破产后投身到社交场所,落得穷途未路,准备投水自杀时,一个古董商给了他一张印有天竺文字的驴皮,这张驴皮能为主人实现任何愿望,但愿望一经实现,驴皮会立刻缩小,自己的寿命也随之缩短。

瓦朗坦开始从掳获金钱的快感,去填壑无尽的欲望,另一方面象征他生命的驴皮也逐步的缩小,将他带往死亡,瓦朗坦猛然惊觉,死神已临近身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末日来临。

4、《高老头》

《高老头》(法语:Le Père Goriot)是法国小说家、编剧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于1835年所著的小说,收录于《人间喜剧》系列小说中的《私人生活场景》章节。故事背景设于1819年的巴黎。 这本书是巴尔札克对拜金主义最深刻的描述及抨击,亦为《人间喜剧》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高老头》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刊登,时间在1834年冬至1835年,被广泛认为是巴尔扎克最重要的作品。[2]巴尔扎克使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段,即将另一部小说中的角色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小说也因它现实主义的风格而著名,使用微小的细节来进行人物或潜台词的描述。

小说的背景是波旁王朝复辟,复辟对法国社会影响深远;个人在社会上取得更高的地位时小说的主题。巴黎城也有自己的特色 – 特别是年轻的拉斯蒂涅, 他来自法国南部省份。巴尔扎克用过高老头和其他人来对家庭和婚姻进行了分析,并对此表现出了悲观的态度。小说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评论家对作者刻画人物和细节做出了褒奖;另一些作家则对腐败和贪婪的描述反唇相讥。不管怎样,巴尔扎克的小说被大众接受,常常被改编为戏剧或电影。它创造出了一个法语词“Rastignac”(拉斯蒂涅),即巴结权贵、不择手段地攀高枝的家伙。

5、《夏倍上校》

《夏倍上校》(Le Colonel Chabert)是巴尔扎克的一部小说,现在的版本完成于1844年,初版写成于1832年(以《和解》为题发表在《艺术家》杂志上),1847年在《立宪主义者报》文学增刊再度连载。

后来该小说被列入《人间喜剧》的“巴黎生活场景”之中,再版时列入“私人生活场景”。它是对拿破仑时代老兵的一曲颂歌。

夏倍上校在《人间喜剧》的其他小说中未出场,只是在《搅水女人》中Philippe Bridau提到上校在埃洛战役中的光荣事迹。其他的人物在之前和之后的小说中均有出现,尤其是包括但维尔先生在内的律师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第2个回答  2021-10-06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朱安党人、驴皮记。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

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

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振。

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0-22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朱安党人》、《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

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人物评价

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非常充实,他的作品比数不清的日子还要丰富。悲哉!这位力量惊人、从不疲倦的工作者,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作家,这位天才,在我们中间经历了所有伟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种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今天,他在平和宁静之中安息了。

现在,他超脱了一切争吵和仇视。在同一天,他进入了坟墓,但也进入了荣誉境界,他将继续在飘浮于我们头顶的云层上面,在我们祖国的众星中间闪耀光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06
悲惨世界——读《比哀兰特》后感

一说起悲惨世界,大家都会想到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因那史诗般的宏大场面,浪漫风格的情节设定,悲天悯人的人性光辉,而享誉世界。比较起来《比哀兰特》只能算是一副乡村风景画。篇幅小得可怜,但呈现出来的画面感并不逊色,反而更抓人眼球。《比哀兰特》描写复辟时期“玫瑰之城”普罗凡的一桩不了了之的诉讼案的来龙去脉。深刻的揭露复辟时期的政治生态。

复辟王朝是指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波旁王朝依靠盟军的拳头恢复统治权的时期。复辟王朝一开始,法国政治领域便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阵营。一派是极端保王派,他们抱怨《宪章》保存了大革命的主要原则及成果,企图重新收回革命前自己的私产,这一派主要是由居乡贵族组成。第二派是自由派,也叫独立派。该派与极端派尖锐对立,他们坚决反对教权,认为《宪章》不够自由,坚持必须由议会本身制定宪法,并要求真正的而不是形式的“个人自由”,这一派主要是由拿破仑分子及共和派分子构成。第三派是立宪派。该派介乎前两派之间,他们没有十分明确的政治观点,但反对极端保王派,希望坚决依照《宪章》原则,建立政府实行统治。因此,称其为“宪章派”似乎更合适,这一派主要是由大有产者及大工业家组成。整个复辟王朝时期,以上述三派为主角,演出了一幕幕专制与自由、民主与反动之间的政治历史剧,最终以查理十世及极端保王派在“七月革命”中结束了波旁王朝。

《比哀兰特》的时代背景正好是复辟时期政治斗争的第三个阶段是1824~1830年,是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当时的普罗凡遵循时代背景把巴黎的那一套完全复制粘贴过来也有三个党派及它们的沙龙:“宪章派”以格内太太和她的三个女儿,以及仰慕蒂番纳太太的于里阿为核心组成,这些家族在普罗凡盘根错节,又有报纸撑腰的蒂番纳太太的沙龙;“保王派”只有上城可数的几个贵族,在德·勃莱奥代老伯爵夫人家的沙龙;“自由派”以自由党人古罗上校、维奈律师、退休商人罗格龙为核心,联合了四乡八邻的自由党人,有报纸撑腰的罗格龙小姐的沙龙;以及一些在各派走动的以德丰德里尔为代表的超然派。这几派也如巴黎一样在普罗凡明争暗斗,孤女比哀兰特就这样的被这个斗争漩涡卷了进去,撕碎了。精明的上校,阴险的律师,失意的贵族,虚伪的教士等等,全部核心就两个字:利欲。利欲解释了一切恶行。巴尔扎克说过,人类既不善,也不恶。同它与生俱来的,既有某些本能,又有若干才能。卢梭断言社会使人类堕落;其实不然,社会正在使人类变得更好、更完善。不过,利欲也在助长人类的不良倾向。正是如此,一些人利用金钱、荣誉、宗教、法律等工具把本性纯良、涉世未深、愚昧无知的人当成了祭坛羔羊。

当然了,玫瑰之城也不乏良善人士,马特内医生、胖老妈子、老木匠等这些人无不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并不是全部的人都随商品经济的潮流变得金钱至上、魔鬼附体。其中马特内医生是这部小说中的道德担当,当官司演变为党派倾轧时,他的很多亲戚,这些蒂番纳党人都来慰问躺在病床上的比哀兰特,只有他真心为比哀兰特的病殚精竭虑,无奈病情严重,无力回天。胖老妈子在解雇前,也是尽心尽力地维护、照顾着比哀兰特。老木匠更是兔死狐悲,处处维护比哀兰特死后的名誉,可叹的是在党派、利益面前,他的维护总是被抹黑比哀兰特的声音盖过。

虽然作者对这些恶人极尽嘲讽之能事,但是仔细阅读后发现后并非如此。非常的人性化,并没有脸谱化。奶奶确实侵占了比哀兰特八千法郎,挥泪打发比哀兰特到表兄家;罗格龙姊弟的感情超出你我的想象,在艰难困苦的创业过程中相携而行,“她是我姊姊嘛,”成了这个“机器人”的口头禅;马特内医生发动这场官司,也有打击同行之嫌;律师太太是个善良怯懦的人,想帮比哀兰特但在丈夫淫威下也只好选择沉默;那个哈贝尔教士唆使妹妹嫁给罗格龙的计划落空后果断反水站在了蒂番纳太太一边;蒂番纳院长夫妇热心地为比哀兰特出头,但当院长去巴黎开会,升为京官时就把这场官司抛到脑后了,原来夫妇俩也只不过是借机打击政敌而已;同一个战壕的亲密战友古罗上校、维奈律师为了各自利益也相互拆台,甚至死亡威胁;德·夏尔热伯夫小姐年轻貌美、冰雪聪明,但是没有陪嫁眼看着要成为老姑娘,这才委曲求全下嫁罗格龙;德丰德里尔这个超然派,法院的助理推事为了前程也向维奈一边倾斜,成了杀人犯的帮凶;比哀兰特也不是一出场就成了祭坛羔羊,也是有一个过程。开始也是快乐活泼,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在受苦中也想到过逃跑,但是现实是爷爷死了,表兄成了监护人,初领了圣体以后,一下扎进了宗教的怀抱,靠三超德支持,逃回家乡的念头打消了,至此完成蜕变成了祭坛羔羊;就算表姊罗格龙小姐本篇的杀人凶手,也是分三个阶段区别对待表妹的,第一阶段是当亲戚对待的,行动自由只是态度冷冰冰。第二阶段开始逐步严厉起来,开始禁足,把表妹当成了小丫头使唤。把原本健康快乐的比哀兰特折磨成了营养不良,疾病缠身的模样。第三阶段自从布里戈地出现,让表姊误会以为是表妹和上校相好,在醋坛子打翻的情况下,更加变本加厉的折磨表妹,再加上一次撞头事件的影响,比哀兰特最终支持不住倒下了。

我想巴尔扎克在写 《比哀兰特》时肯定有借鉴《灰姑娘》,这可以从书中找到证据“比哀兰特是灰姑娘,巴蒂尔德是仙女!”前半程的比哀兰特就是灰姑娘,只是没有仙女的帮助,也没有水晶鞋可穿,更没有骑着白马的王子把她从水深火热之中捞出来。她有的仅仅是和一个小木匠(青梅竹马的恋人)谈一场纯真的初恋。讽刺的是他的加入反而加速了比哀兰特的死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