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资料 快急需~

如题所述

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
与物理学有关的几个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被污染的河流
肆虐的沙尘暴造成的危害
被污染的京杭大运河
因为食用污染食品造成的伤害
算一算地球一天的污染帐
____地球上城市居民约有70%(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此过早死亡.每天有1.5万人死于饮用污染的水,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工业,各种喷雾罐,冰箱,空调机等每天把1500多吨氯氟烃排入大气层,它们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每天进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为5600万吨,"温室效应"与此有关.每天有5.5万公顷森林被毁,161_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每天有14万辆新汽车驶上公路,各国400多座核电站产生26吨核废料,还有1.2万桶石油泻入海洋._
____
何谓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目前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大都有了一些认识并且开始重视起来,不过很多人对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却不以为然,殊不知这些污染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下面我们就这方面谈一下.先请看一则报道.
央视国际消息(新闻30分):国家质检总局今天公布了电脑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这是自1999年我国对电脑产品质量采用多项国际检测标准以来,首次对电脑产品质量国家抽查结果进行权威发布._
____这次抽查共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湖北等14个省市的电脑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2%.记者在负责这次抽查检验工作的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了解到,这次抽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电脑产品在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和软硬件支持性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教大提高,但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不够稳定,在这次抽查中,部分知名企业的电脑产品也被鉴定为不合格产品,国家质检总局现已责成相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不合格企业加强监管,督促整改._
____这次电脑产品质量国家检验抽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最为突出的质量问题,就是电磁辐射超标._
____这次抽查出的不合格电脑产品全都存在辐射干扰指标超标的质量问题,在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实验室内,质检人员对一台辐射超标的电脑进行了比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微机产品审查部主任罗洪元:这条直线叫国际标准限制线,测试结果如果在这条标准线之下的产品判定为合格,如果超过就是不合格,正在测试的这个样品是合格产品.现在打开辐射超标的这台电脑进行测试,这台电脑辐射超标比较厉害,对原来辐射合格的电脑产生了干扰,它(合格品)的测试结果也超标了.一台电脑(辐射)严重超标会对别的电脑或别的电器产生干扰,使合格的电脑或电器也工作不正常._
____据介绍,辐射干扰是台式电脑工作时向空间发射的一种电磁波干扰,这种干扰会影响其它电器特别是高灵敏度电器的正常工作.而采用国际B级限值标准,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由于目前我国一些生产企业对国家强制性标准理解不够,还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致使产品辐射指标超标._
从这一则消息中我们了解到几条信息:
我国的电脑产品因为辐射超标而不合格;
辐射不合格电器会造成电磁波干扰,会使得正常的合格的电器同样无法正常工作;那么,我们自然就产生了一条疑问,电磁波干扰对人体有害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请看后续报道.
日前,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电脑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这是自1999年我国对电脑产品质量采用多项国际检测标准以来,首次对电脑产品质量国家抽查结果进行权威发布.这次抽查结果表明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2%,而所发现的最为突出的质量问题,就是电磁辐射超标._
____随着电脑的大量普及,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于每天打开电脑,上网,工作,游戏,听音乐.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电脑融入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已经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电脑将会怎样.但是电脑在给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种损害着我们的健康.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时间面对显示器工作的人来说,也不得不忍受显示器的电磁辐射和屏幕闪烁.电脑的电磁辐射超标,正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新隐患.
_电脑的主要电磁辐射来自于传统的显示器,由于在其成像过程中需要高压电子束,因而存在一定的电磁辐射和闪烁现象,这对人类健康尤其是眼睛很不利.欧洲一些国家已经立法规定要在2004年前停止老式显示器销售,开始采用绿色环保的液晶显示器.而据一份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未进行回收安全处理的老式显示器达2亿台左右,其中我国约占4000万台.庞大的数据潜伏着巨大的"电磁"杀手.
一,电磁污染
怎样消除电脑电磁辐射的伤害呢
换用绿色环保的液晶显示器是一个积极的方法.消除电磁辐射的威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已经被一些厂商所意识并开始积极推动起来.例如美国丽讯科技进入我国显示器领域后,便主推代表绿色环保的液晶显示器,主张健康办公,淘汰桌面上过时的"老爷显示器".同时,丽讯科技通过实际的活动来推动液晶显示器的应用普及.由于显示器的升级速度相对于电脑其它配件来说,相对要慢很多,因而在我国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电脑用户,一直想更换掉老式显示器,但是又舍不得显示器这个电脑的传统"大件".针对这部分用户,丽讯科技实施了"折旧换新"行动,宣布回收老式旧的显示器,消费者可以用旧的显示器折价换购健康环保的液晶显示器,让用户实实惠惠的让"老爷显示器"退休,拥有健康和环保.
另外,据研究表明,传统显示器的侧面和后方的辐射最为强烈,所以尽量不要坐在显示器的后方,学校的机房在布置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要尽量减少面对显示器的时间,最好半小时就能活动一下,最长时间不要超过两小时.有些学生连续长时间上机,对自己的身体不利.____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器,它们有没有危害呢
随着电视机,电脑,微波炉,电磁灶等家用电器和移动通讯工具的普及,电磁辐射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健康的"隐形杀手".医学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不仅会引起心悸,失眠,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等症状,还会造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过高的电磁辐射轻则会使双眼感到不适,如眼睛疼痛,疲劳,视力下降,重则会导致白内障.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还会影响人体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
____
为尽量减少电磁辐射污染,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____首先要制定行业标准.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电磁辐射指标的国家标准.电器离厂时要经过合格的电磁辐射防护检验.制造商应在说明书中标明其产品在某个时段单位里的辐射指数.在说明书中宣传科学使用方法.开发健康适用的环保家电.
____其次,学会正确使用方法.不要把家电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限量辐射的危险之中.要避免长时间使用家用电器,手机等.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____三是购置防电磁辐射产品加以防护.在电脑,电视上配置具有防辐射,防静电,防强光等多种作用的防辐射罩,防辐射屏;穿着由特殊纤维制成,具有较好的防电磁辐射,抗静电的防护服等.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久前看到广告,片中老妈妈担忧地说,儿子电话特别多,我总担心他的健康.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换CDMA吧.言下之意,其它手机有辐射.
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其争论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电磁场和大众健康有关"移动电话和基站"一文中阐述:"在近来的所有回顾中都没有结论表明暴露于移动电话或基站所形成的射频场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似乎让人觉得,手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不过我们要注意这样一点,就是没有结论不等于一定没有危害.污染造成的危害潜伏期之长往往出乎我们的猜测.更何况,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实验逐渐不利于手机的发展.
据北京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所研究辐射的房先生介绍,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放在电视或电脑边上的手机接到电话时,电视会发出杂音,电脑屏幕会不停抖动.尤其在手机接收电话,响第一声铃时,产生的辐射最大.心脏存在生物电现象,而手机辐射也是一种电子传递.许多人习惯把手机直接挂在胸前,贴近心脏,它们之间就有可能相互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戴心脏起搏器的人,电磁辐射还会干扰起搏器的工作.心脏功能不好,心律不齐的人也最好不要把手机挂在胸前._
房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对于手机辐射对人体作用的实验结果不一.有的实验证明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影响,有的实验却证明没有.大家都知道手机有辐射,但是这种辐射到底会对人体产生何种程度的危害,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举个例子来说,手机挂在胸前产生的辐射危害不会高过吸烟."_
医学专家提倡人们使用耳机等免提装置,手机开启的瞬间要远离身体,并且一定要买合格手机,不要买那些价钱便宜的水货或不合格手机,因为它们的辐射值往往超标.
"上班族每天受害于手机强电磁波",这是日本东北大学理科研究人员本堂毅在最新一期日本物理学会论文集提出的论点. _
由于交通工具的车厢为金属外表,大量的手机电磁波在车内来回反射,电磁波密度大大超过国际安全标准.如果每节车厢乘坐50人,每人一部手机,手机的电磁波功率为0.4瓦,车内总功率为20瓦,而实际上现在每部手机的最大功率为2瓦,加起来电波功率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数倍以上.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上班高峰时间每节车厢的乘客为300人,电磁波辐射超标非常严重.

可喜的是,有些国家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事情的紧迫,并开始行动起来.
据新华社巴黎2月24日电_法国巴黎市政府24日发表新闻公报说,巴黎市已与法国三家移动通信公司联合制定了架设移动通信网络规章,以规范巴黎市内移动通信设施的安装,保护巴黎市民免受过量电磁辐射的危害.
____新闻公报说,经过6个多月的协商讨论,市政府终于与布伊格电信公司,奥兰志移动通信公司和SFR公司,就在巴黎市内架设移动通信网络设施的原则达成了一致,并制定了巴黎市架设移动通信网络规章.巴黎市是法国移动通信设施安装最为密集的城市.根据规章,巴黎地区的电磁辐射强度将不超过每平方米1.5到2.5伏.双方的目标是,争取在未来几年移动通信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继续将电磁辐射强度保持在现有的水平.
由上面的实例可以知道,随着人们的进一步关注,电磁辐射对人们的危害终将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影响到我们健康的还远不止这些.
专家把室内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化学的,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抽烟,厨房的油烟等等;第二大类是物理的,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噪声,光和建筑装饰材料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第三大类是生物的,主要来自寄生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生活用品和空调中产生的螨虫及其它细菌等.
____
二,严防生活中的核辐射污染
对于核辐射污染,即放射性污染,常人往往只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核辐射核工厂里某些特殊车间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危害,或者医院的X射线治疗所产生的放射性造成的影响及损害,而未考虑生活中还会有放射性污染源.实际上,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人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要防止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关执法部门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另一方面,政府及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对容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商品要进行定期监测.
1,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经常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氛及其于体产物放射出能量较高的a射线(粒子),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如果长期受到照射,便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另据国外报道,大多数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现的放射性气体氛,如果与烟气混合,将会有致命的影响.氛是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另外,装修居室用的花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氛,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经监测表明,室内氧气多在通风不良的地方积累,所以经常打开居室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使氧稀释,这是减少室内氛浓度的良好措施.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随矿床,所在地等天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必须对其进行监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居室装修.要规范装修材料的市场.
2,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
我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据报道,通过有关部门监测,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氧的浓度过高,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要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3,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U,Th,Ra,210Po,和210Pb.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
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4,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
佩戴金银首饰是人们,尤其是女士们美容化妆的重要生活内容.殊不知经常佩戴首饰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那就是容易患"首饰病",即皮肤病.
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地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人们在讲究华丽首饰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它因含有放射性物质而对您造成的伤害.
三,光污染
什么是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1,白亮污染
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2,人工白昼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3,彩光污染
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4,光污染对眼睛的危害

2001年8月7日,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公布了一个令世人为之哗然的数据;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对银河系视而不见.研究人员之一埃尔维奇说:"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夜空,而正是我们的灯光使夜空失色."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
而在目前,我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光污染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的主要原因,并非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污染.

5,预防办法
首先要配置不同颜色.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色块刺激实验,发现不同颜色(光频率)对眼疲劳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一原理,美国等一些国家和部分图书采用了黄底色纸张印刷,确实比白色要舒服一些.而在德国,室内装修墙壁粉刷时,人们已开始理性地适用一些浅色,主要是米黄,浅蓝等,来代替刺眼的白色.2000年初,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的薄膜覆盖法获得成功:采用一些特定颜色(频率)的薄膜覆盖在书本上,阅读时会使眼睛放松,不容易串行,还明显地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建筑物装修要服从都市环境保护要求,尽量不用玻璃大理石,铝合金等材料,涂料也要选择反射系数低的.欧美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限制在建筑物外部装修使用玻璃幕墙,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明文限制使用釉面砖和马赛克装饰外墙.而在我国,许多城市仍将玻璃幕墙等作为一种时髦装饰大量使用,导致城市的光污染源大量增加.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三,室内装修要合理布置灯光.这不单指亮度,位置,角度的合理性,还包括颜色格调,光源类型,配光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讲,一是要注意色彩的协调;二是要避免眩光,以利于消除眼睛疲劳,保护视力;三是要合理分布光源,顶棚光照要照亮;四是光线照射方向和强弱要合适,避免直射人的眼睛.
第四,要注意个人保健.专家建议,个人如果不能避免长期处于光污染的工作环境中,应该定期去医院眼科作检查,以及时发现病情.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不要忽视,如出外郊游应戴上起保护作用的遮阳镜,青年人应尽量少去歌厅,舞厅等.

四,噪声
____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平均水平1993年为57.8dB(A),1996年为56.8dB(A),超过国家一类区标准55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超过60dB(A)的城市占10%.有70%左右的城市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处于轻度污染的城市不超过20%.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
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占8%-10%,建筑施工噪声占5%,交通噪声占30%,社会生活噪声占47%.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最广,是干扰生活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____
1,噪声的危害
听力,神经和心血管是噪声最易损害的三大系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的郝凤桐主任介绍,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听力损伤上.根据研究和临床的观察,在噪声的影响下,人体内的高级功能调节中枢会出现功能紊乱.而且,原来就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的人群出现对噪声神经衰弱反应的要远远高于其他人群.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问题的人,如果在噪声环境中工作,那么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要高于不在这种环境里工作的普通人.虽然不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也会出现类似的疾病,但是发病率要小得多,所以噪声是这些疾病的起码参与因素.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伤则不同,如果不从事噪声环境的工作,病人是可以不出现损伤或耳聋的,所以这种听力损伤已经被政府定为法定的职业病.另外,和噪声长期,经常性接触,人的内分泌系统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_

在噪声致病的过程中,90分贝是道明确的坎儿,超过90分贝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就不明显了,这种噪声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不良影响,可引发各种疾病.一直保持一个状态的稳态噪声对人的损害要小于同样分贝,但声音忽大忽小的脉冲噪声,突然出现的100分贝的噪声甚至可能让人瞬间耳膜穿孔,听力丧失,所以噪声是公认的常见污染因素.
但是生活中的噪声,像装修或工地施工,更多的是让人静不下心做手头的工作,而出现心情烦躁,心烦意乱,影响老年人的休息和睡眠,有心脏病或其他问题的老人会病情加重.这种噪声更多的是引起心理上的变化,虽然让人非常烦闷,但因为它超过85分贝的可能性不大,不会造成器质性伤害,所以我们不必太紧张._

2,噪声的等级
噪声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的总称.人们通常用声级计测量声波的大小,声级的单位是分贝(dB).正常人刚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叫做听阈,听阈的声强为零分贝,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痛阈为120分贝.人们轻声耳语时为30分贝,一般交谈时为60分贝,大声吵嚷时为80~90分贝,火车,拖拉机为100分贝,大炮发射,飞机起飞为130分贝.
3,噪声的特点及其防治
噪声污染有两个特点,一是声源停止发声后,污染立刻消失;二是随距离的增加噪声强度迅速衰减.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声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隔离开来.二类是降低声源的强度.
4,家庭噪声危害
一提起噪声危害,受谴责的往往总是工业噪声,交通噪声,而对于室内的家电噪声,人们却采取听之任之的宽容态度.殊不知家电噪声比起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来,同样是毫不逊色的"无形杀手".
在家电噪声中,为害最烈的要数收录音机和组合音响,它们的高频噪声一般都超过2000赫兹.这种高噪声对内耳的损伤极大.人耳连续接触6小时以上,就有造成听力损伤的危险.而且这种强噪声还严重危及人的视力.研究证明,在强噪声刺激后,人的视力清晰度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通常要1—2小时.
看一看各种家电的噪声程度,就知道它们都不可轻视:洗衣机马达的噪声可达70分贝,窗式空调的噪声通常为65分贝,吸尘器的噪声一般在75分贝左右.冰箱发出的低频噪声由于跟人的心跳频率接近,因而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病变,老年人尤其容易受到它的损害.
还有一种来自人为制造的噪声,如争吵声,斥骂,打闹,哭闹等,同样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家居噪声如何防止呢
为有效地防止和减轻噪声污染对家庭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可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
①在进行居室装饰时,尽可能采用吸声隔音材料,以降低室内声音的混响时间;
②地面布置地毯,既增强室内保温作用,又可减轻行走和小孩玩闹时的声响,还有利于邻居的团结互助;
③在门窗装置上安排吸声效果较好的厚重窗帘式隔帷;
④在冰箱,洗衣机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安装垫片,减轻工作时的机器震动污染;
⑤有条件的可安排两层玻璃窗,即做成隔音窗的形式;条件有限的,也要用密封条或橡胶海绵把窗户缝及门缝等处尽可能压紧;
⑥居室设计合理,各种功能搭配得当,不要人为地制造各种噪声污染源.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在进行居室密封隔音时,不要忽视室内通风问题.
其实,解决噪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提高每个市民的公德心,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大家互相体谅,不在晚上休息时做一些像唱卡拉OK,打麻将,装修等影响其他人休息的活动.施工单位尽量不在晚上进行噪声大的工序.同时政府应该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法规,制度,约束噪声的制造者._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染如噪声,噪光,电磁辐射,核辐射等,尽管我们可能平时不是很注意,但还是在各个方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身体的健康.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完美生活的唯一保障,希望我们能够利用这些小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
十大环境因素困扰地球
1.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由空气污染引起臭氧层大面积破坏
3. 全球森林面积锐减
4. 酸雨快速蔓延
5. 乱垦乱伐导致土地日益荒漠化
6. 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中的有害排放物有增无减
7. 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导致江河、湖泊水洋污秽不堪
8. 由城市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9. 生物多样化与遗传多样性减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10. 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与退化,导致耕地减少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

最近,北京一群中学生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提倡环境保护的信,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朱总理在同学来信上批示说,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位又何尝不应该对此深刻反省呢?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0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环保观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第2个回答  2007-04-23
地球上城市居民约有70%(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此过早死亡.每天有1.5万人死于饮用污染的水,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工业,各种喷雾罐,冰箱,空调机等每天把1500多吨氯氟烃排入大气层,它们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每天进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为5600万吨,"温室效应"与此有关.每天有5.5万公顷森林被毁,161_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每天有14万辆新汽车驶上公路,各国400多座核电站产生26吨核废料,还有1.2万桶石油泻入海洋._
第3个回答  2007-04-25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