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正史中是怎样记载的

如题所述

  曹操被当代的历史学家定位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无疑算得上是最为杰出的人物。

  曹操在政治上其实“先天不足”。东汉后期,宦官集团控制朝政,与士大夫官僚集团矛盾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曹操的祖父曹腾,汉顺帝时位居宦官之首,其父亲曹嵩因而历任显职,汉灵帝时位至太尉。曹腾为人温和谨慎,在职举贤进能,与士大夫关系良好,但后来随着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深化,曹操作为“赘阉遗丑”,“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受到了当时政治主体力量———士大夫集团的排斥。当汉帝国崩溃之时,出生“四世五公”的汝南人袁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而“出身不正”的曹操却不得不艰难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曹操年轻时就从当时激烈的政治冲突中,认识到宦官集团的最终末路,一改少年时任侠放荡的行为,有意识地做到洁身自好,并主动向士大夫集团靠拢。他20多岁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部城区的巡警队长,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的亲戚因违纪遭其棒杀,由此曹操在形式上正式宣告了与宦官集团的分裂。后来,曹操拒与军阀董卓合作,招募部队参与袁绍为盟主的关东牧守联军,最终摆脱了出身对其在政治上发展的制约。

  曹操在东汉政治崩溃后,消灭割据势力,重新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他改革军政制度,自任丞相总领军政,又突破“非刘氏不王”,否则“天下共诛之”的汉朝祖训,被加封魏王,受天子仪仗。但他毕竟在恢复汉室权威的旗号下长期奋斗过,没有代汉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不能承受,而不是现实不许可。曹操为政不太注意道德教化,以功能为目标,以战争为手段,而不太致力于重振朝纲,恢复国家秩序,表明汉天子确实只是他手中的一个棋子。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喜读兵书,摘录诸家兵法撰成《兵书接要》,又为《孙子兵法》作注,在灭袁术、吕布、袁绍,进军辽西、关陇等实战中,留下了不少著名战例。至于赤壁之战的失利,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败笔。曹操此次进军的战略目标是解决长期威胁许昌、洛阳的荆州刘表集团,业已达到目的。江东孙氏集团并不是此次行动主要的打击对象,在北方还没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对江南的战争还不能提到议事日程,赤壁之战曹军与其说是崩溃,不如视为战略性撤退。

  中古世纪的中国,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学诗歌氛围,每一位有才能的人似乎都对用文字来表达志向和心情、描绘时局和景色抱有很大的兴趣。曹操也不例外,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甚至超过同时期的许多政治对手。作为文学家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发起人之一,其《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等诗歌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观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时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过,不应用现代的标准加以贬责或褒扬。易中天在《可爱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讲真话、洒脱随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诚为事实。有关曹操的历史记录原本就有两个系统,属于敌对一方的史书,如吴国人撰写的《曹瞒传》等,自然坏话多一些,西晋时的有关汉末三国的史书,为证明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欢说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争辩也就没了意义。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滥杀无辜的事情,我们不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干得少而加以原谅,更不必肆意夸大这些行为的残酷性。至于戏曲中演绎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爱看,也不必非要将大花脸曹操改扮成红脸关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实际上“可爱”的真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30
三国历史的领头羊,唯才是举,雄才大略,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末年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魏王朝的奠基者。
第2个回答  2016-06-01
《三国志》中魏书一就有描述曹操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6-09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王沈《魏书》)
于禁:“且公聪明,谮诉何缘!”(《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刘备:“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孙权:“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鲁肃:“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彼曹公者,实严敌也”(裴松之注引《魏书》及《九州春秋》)“曹公威力实重”(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诸葛亮:“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张松:“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目示)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人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陆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辨亡论》)
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
崔浩:“刘裕平逆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习凿齿:“昔齐桓公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上,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于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汉晋春秋》)
李世民:对曹操品德评价:“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贞观政要》)
刘知几:“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篇》)
司马光:“知人善任,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资治通鉴》)
元好问:“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论诗绝句》)
张溥:“究其(曹操)初,一名孝廉也……孟德奋跳,当涂大振,易汉而魏,虽附会曹参,难洗宗耻……孟德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兼草书亚崔、张,音乐比桓、蔡,围棋埒王、郭;复好养性,解方药。周公所谓多材多艺,孟德诚有之。使彼不称王谋篡,获与周旋,画讲武策,夜论经传;或登高赋诗,被之管弦。又观其射飞鸟,擒猛兽,殆可终身忘老,乃竟甘心作贼者,谓时不我容耳。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此两人不死,杀孟德有余。《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也。”(《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题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