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沈氏:仁义传家 耕读兴家

如题所述

在江南吴兴,有这样一个家族,起源于遥远的夏禹时期,西周时文王第十子聃季载“食邑于沈”。东汉初,沈戌辞海昏候不受,徙居吴兴武康,筑室不迁,自此沈氏以“吴兴”为堂号,绵延至今。

而今沈氏后人冠冕相袭,人丁兴旺,是薪火相传的名门巨族。吴兴沈氏为中国六大世家之一。古武康名谚云:“满朝文武半朝康”,南北朝时期,沈姓即为大族。究其出处,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谚云:天下沈氏出湖州。实出湖州之德清县。东汉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吴兴武康。

沈氏子孙昌盛,累世官宦,无论庙堂江湖,文官武将,均出了无数有迹可循的名人:南北朝梁时著《晋书》、《四声谱》的沈约;唐武则天时期任宰相的沈君谅;与宋之问并称“沈宋”的诗人沈佺期;北宋《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明代“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明朝巨富沈万三。其余还有散曲家沈仕、戏曲家沈璟、文学家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画家沈永年、诗人沈德潜等等,皆出自沈姓一族。

一、优良家训

沈氏族人薪火相传,守望相助,在朝代变幻中并不像其他家族那样湮没于世,且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先贤代代相传,其原因便在族内优良的家训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灵魂所在,是家长垂训子孙为人处世的训诫,其内容一在修身,二在治家。沈氏家训有二十:一、祭祀不可不殷也。二、侍亲不可不孝也。三、天显不可不念也。四、身不可不修也。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六、尊卑不可不辨也。七、择师不可不慎也。八、教子不可不严也。九、养女不可不训也。十、择配不可不谨也。十一、交游不可不审也。十二、志节贵乎坚贞也。十三、志行不可刻薄也。十四、邻里不可不和也。十五、输粮不可不先也。十六、穷难不可不周也。十七、出仕不可不清也。十八、忍耐之不可不讲也。十九、奢华游惰当惩也。二十、赌博不可不戒也。

中国自第一部家训《颜氏家训》问世以来,唐宋期间仕宦大家对子弟的训诫便大量出现,原因有三:门阀士族的消亡,儒学的发展繁荣,以及科举制的兴起。这些家训虽体裁有所不同,从经书、格言、到诗鉴、词、条规不等,但其内容皆大同小异,沈氏家训所涵盖的内容也带有唐宋以来大多数训诫的色彩: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教导子孙在处己、处世、治学这三个方面的行为。然历经多年,得以保存下来的,除帝王家训、有史记载的文献、诗词名言与著作之外,大多亡佚,沈氏家训流传至今,不可谓不难得珍贵。

沈氏家训内容全面,包罗伦理、经济、教育,以及修身、立志、知足、清廉的应世思想。这是在实践中总结,时局变化中不断修正改善最后形成的家训文化,既有时代的印记,更体现了沈氏家族的宗族文化,从中或可窥见这一家族的精神根基所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训是一个家族精神的外化,同时也支撑着一个家族代代传承,它既能够规范子孙后代的具体行为,也可以促进家族内成员的凝聚力。在此具体而严厉的训导之下,自然养育出了一代代坚守祖训、克勤克俭、正义凛然的沈氏后人。

到了近现代,吴兴沈氏仍旧名人辈出,“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笔名茅盾的革命文学家沈雁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作家沈从文;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以及沈启贤、沈仲文、沈乃熙等在革命时期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沈鸿根、沈鹏等在文学方面极具造诣的大家,还有沈南鹏、沈国军等知名企业家。

沈氏一门经久不衰,从古至今,无论士农工商,在新世纪仍旧熠熠生辉,为新中国做出无数贡献。其栋梁之才辈出的原因,依然与好的家风分不开。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气好的基础。重视家风,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从沈氏家训中汲取经验,或许对于重塑国人逐渐淡忘的家国情怀有所帮助,对如何强化新时期家风建设,实现家国同构都有所启迪。

二、耕牛相传

据沈氏家谱记载,沈株山兄弟三人宦游分别时,父亲将家中一口铜锅铸成三尊铜牛,另兄弟三人各持一尊留作纪念,并嘱言:“后裔若相会,必要铜牛对”。沈株山来到汉阴定居,用当官所蓄买下田地,此后披荆斩棘,开辟山地,为子孙后人奠定了基业。后人亦不负所望,赈灾济民,开堰建渠,沈氏一族在当地居民当中留下了良好口碑,清朝时更得“泮水钟灵”四字以旌其功。汉阴沈氏便伴随着铜牛勤勤恳恳,代代相传。

沈氏一族以牛的形象作为氏族图腾,代表勤劳坚忍,是旨在告戒后人要以农为本,俯首甘为儒子牛。沈氏后人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并将此耕读精神代代相传,使得以汉阴沈氏一支为代表的大家族永不衰退,血脉相承,犹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沈氏以牛为图腾,在周朝时期即是沉牛祭河伯以求雨的大义象征,其后以铜牛为传家宝,仍是在传承大义的精神。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将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仁义是道德的核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等等都强调了义的意义,为国为民,有难必帮,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三、皇觉祖居

始建于南朝年间的皇觉寺,是沈戎辞海昏侯不受徙居会稽后建造的祖宅,位于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今德清县)。后人请立祖宅为寺,宋文帝赐名“怀德”,北宋时改名为“皇觉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沈戎是当之无愧的沈氏始祖,开创了中古史上冠冕相袭、人丁兴旺的吴兴沈氏,天下沈姓皆由此发迹。皇觉寺便如同普天之下近六百万沈姓人共同的家,它是维系家族血脉亲情的纽带,是保持源源活力的心脏。

后沈戎宅曾被毁,明清时亦有多次重修,而今皇觉寺也刚完成重建,为保护遗址,新寺建在离原址不远处,背靠羊没山,凤凰山从西逶迤而来,南临余英溪,风景秀丽,清隽超然。建成后的皇觉寺,将成为吴兴沈氏的祖廷,远方的子孙回家,也可将其作为自己思乡念祖情怀的寄托。

如今皇觉寺还正在提倡恢复沈氏文化园,这既是寺院对沈氏祖先的回报,也是造福于社会大众的一项福祉。寺院千年来受世人香火,一直未曾忘却沈戎的贡献,意在恢复吴兴沈氏的繁荣昌盛。不仅如此,沈氏文化园如一旦建成,对整个社会也是一桩大善事。

家训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力量,祖宅祠堂则是一个家族更为直观具体的凝聚力,可教子孙心中充满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让亲人间和睦相处,团结有爱,永远保持深厚的情谊。祖宅存在的意义往往要比家训更加深刻,当人们抬头看到自己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巍巍峨峨,厚重严肃,自然会不由想起创业的艰难,鼎盛时期的光荣,想到这些,难免心情激荡,热泪盈眶,为身为一个沈姓人而自豪,履行家训中所说的职责,严于律己,勤恳奋斗,立下为这个姓氏不断努力的决心。

而对全社会来说,吴兴沈氏的故事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既在于如何治家,更在于如何为国。可学习的包括教子有方,修身立志,勤勉付出,乃至清廉为政,贡献为民等诸多方面。对于缺乏精神支柱而总显盲目延宕的新时期社会态势来说,应是个不可或缺的机会。

吴兴沈氏以仁义为精神,以耕读为家训,已为民为宗旨,以为国为目标,终以厚重的根基代代相传,将荣耀流传至今。沈氏文化园的兴建,必然能使全社会都了解到这样一个家族经久不衰的真谛所在,从中得到经验与启发,对于民族精神的巩固有不容小觑的帮助,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有新桃源

德清凤凰山,是镶嵌在江南的一颗明珠,是不染世俗的一方净土。山上有寺,名曰皇觉,静静地站在山顶望着人间,是明珠上的一轮星光,是净土中的一隅桃源。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岁月滚滚,睁开被香烟迷蒙的眼,原来,业已千年。

这千年来依着山傍着水,有人毁坏了它,亦有人重修了它,黄色的高墙依旧庄严,然早已不是当初的颜色。转经筒轧轧滚动,小沙弥们早课晚课,善男信女们撞钟许愿,梵呗声累年不休,于是它总听不见时间的声音,而今睁眼看,才见当年故人俱黄土,深埋金鹅山,和自己相望不相识。

犹记当年沈戎的风姿,辞官不受,解甲归田,曾官拜公卿,也只愿择一城终老。这般才有了皇觉,才有了这一方桃源。他教导后人以牛为图腾,以义为精魂,终将沈氏一族发扬光大,贤人辈出,封官拜爵数不胜数,为国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沈氏有家训,修身克己,后代子孙不敢忘,也同他们的始祖沈戎一样,一手执笏板的同时,另一手绝不会舍弃自己的牛绳,耕读相承,一心为民。

千年来沈氏未曾衰落,有时坐落在此,或可听见凤鸣清声,便知沈氏又出贤才。只是伴随着子孙们的成才,总免不了分离,从株山一支宦游汉阴开始,子孙们就纷纷从吴兴走了出去,而今足迹早已遍布大江南北,乃至在世界各地留下沈氏的名号,却离吴兴的家越来越远。亲人的分离,也是当今国内的普遍现象,时代的进步,却导致了亲情的淡漠,社交网络的兴起,反而造成家人沟通的障碍,缘何?缘何?

好在终有人知我心忧,提出重建沈氏文化园,借祠堂家谱,意图重唤远方的后代们对家族的认同感,重新汇聚浩浩沈族的凝聚力。这是沈氏的福音,更是大家的福音。家庭是国家最稳固的组成方式,好的家庭以好的家风养育子女,培育出一代代高尚有用的后人。吴兴沈氏愿以身作则,做优良家风的榜样,不辜负先祖的希望。以沈氏文化园为心脏,号召所有沈氏子孙,天下归心。如若能以此感召他人,效仿其仁义及耕读精神,便是沈家福德,若能以此激起社会千万家庭有所启发,为家国付出力量,方不算辜负祖先遗训,是沈氏族人在新时期为国家与民众做的无私贡献。

皇觉寺历经一千年寒暑,一千年春秋,看尽世间兴替,唯有一愿要陈:但愿每个家庭,老人含饴弄孙,孩童承欢膝下的景象早日到来,届时每个家庭都成为一片小桃源,积水成渊,整个中国也将欣欣向荣,和睦友善。以孝悌为先,以仁义行事,重振大汉雄风,成为桃花源的日子也不复远矣。得见此般光景,是长于黄觉寺沈氏儿女的心愿,更是中华儿女的心愿。

何以传家远?训诫寄子孙。

何以兴盛久?耕读不可绝。

何以永团圞?祭祀不敢薄。

何以得乡名?仁义为根本。

何以出贤良?家风修身欤。

先祖兮沈戎,建彼皇觉寺。

今世兮葺园,瞻彼之故貌。

殷殷兮予怀,愿飨之彼众。

吴兴兮沈氏,世代彼流传。

望之兮涕下,念彼牺牛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