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day16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二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

①童年经验的重要性

霍妮认为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

第二种更为重要的方式是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的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

②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是一切神经症的根源,而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你焦虑。霍妮则认为,儿童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霍妮指出,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真实的自我:    人的生命核心和人的天赋潜能的自然流露。

理想的自我:    是为满足内心的神经症内驱力而形成的尽善尽美的自我意象。

现实的自我:    在环境影响下人的一切表现。

人格中的三个部分是协调的,并不产生相互之间的排斥、对立和冲突。可是,当一个人在现实的人际冲突中失去了这三部分之间的协调时,或者说,当一个人人格中的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失去了变通性时,神经症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因此,人际中的基本冲突不仅会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会影响与自己的关系。两种关系还会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导致资本焦虑的产生和性格结构的异常。霍妮十分重视个人环境在童年期所导致的性格结构。她认为,人生后来发生的种种困难,都源自早期形成的性格结构。基本焦虑是文化和神经症之间的中介。

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儿童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三种:

所谓【趋众】,就是承认自己无能,尽管他也疏远自我,心存恐惧,他依然要努力赢取别人的感情,并依靠上他们,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才感到安全。

所谓【逆众】,就是表现为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

所谓【离众】,中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梦想等)。

趋众,逆众和离众是个人为了获得安全所使用的行为模式,都和某种与基本焦虑有关的因素被过分强调有关,趋众出于无助感,逆众出于敌对感,离众则出于孤立感。

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而焦虑则导致防御策略的形成。这类无意识的方法(防御策略)可归类为:盲点作用、分隔作用、合理化作用、分自控自、自以为是、捉摸不定和犬奴主义。

【盲点作用】人们,尤其是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实际行为与他的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异视而不见。

【分隔作用】一个人在各种现存的冲突之中,自我失去了整体感,便将自我分割成若干小块,一块留给自己,一块留给家庭,一块留给朋友,一块留给敌人,一块留给上流人士,一块留给市井青皮。块与块之间毫不抵触。这种分隔作用既是因冲突而自我分离的结果,也是因不愿承认冲突而设的防卫手段。其结果是矛盾依然存在,但冲突悄然消失。分隔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多重人格”。

【合理化作用】 通过推理的方式自我欺骗,称之为合理化作用。它主要用来替自己辩护或将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与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看齐。合理化是所有建立在基本冲突之上的每个防御机制的支点。如盲点现象就是通过合理化把差距推理成不存在。分隔现象就是通过合理化把人格的分解演绎成理所当然。

【过分自控】过分自控是一道抵御矛盾感情冲击的大坝。神经症患者在对自己施加控制时,竭力克制所有的自发性,其中对愤怒的控制是最重要的。因为愤怒在人际关系中最具破坏性,而且对愤怒的控制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对愤怒的控制会积聚越来越大的爆发力,而对越来越大的爆发力需要更强的自控来抑制。这就又可能会产生强迫症,导致新的麻烦。

【自以为是】自以为是是明显的进攻倾向与超然特征结合产生出的防卫法。患者试图通过武断地宣称自己一贯正确来“一劳永逸”地平息冲突。

【捉摸不定】与呆板的自以为是相反的是捉摸不定。这种人永远无法固守己见,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矢口否认,或信誓旦旦地说不是那么回事儿,具有高超的莫衷一是、掏糨糊的本事。

【犬儒主义】这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否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摆出一副十足的痞子相,弄不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

霍妮说,想要真正地解决冲突,不是用理性决定、逃避或是意志力能做到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的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必须帮助神经症患者自己拯救自己,使他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并依赖自己的情感和信念同他人相处。除了治疗师外,生活本身就是极为有效的治疗师。一个人的某些经历可能足以使人发生人格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