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树君的事迹

可以帮忙吗?300字,谢谢啊!

邹树君同志的事迹朴素平凡,却饱含着一名文艺工作者对艺术事业、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邹树君三十多年如一日活跃在基层文艺舞台,用自己的歌声为广大群众服务,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正是因为这份热情,邹树君甘为人梯,浇灌新苗,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音乐之星”;正是因为这份热情,邹树君不畏病魔,用生命歌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推动着我市歌咏事业不断前进。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职责,肩负着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特殊使命。邹树君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担起了这一职责,完成了这一使命,无愧于“文艺工作者的楷模”这一称号。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邹树君为榜样,热爱艺术事业,服务人民群众,把艺术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
学习邹树君,就要学习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身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邹树君没有留在北京,而是毅然回到了家乡,选择了基层。三十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及城市、乡村、企业、学校、军营,为普及音乐知识、提高歌咏水平默默奉献。在群众文化这个大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创造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全国歌咏之乡”的功臣。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基层是最具艺术资源的地方,也是最能催生艺术灵感的地方。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向邹树君学习,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家乡和人民的满腔热情熔铸到艺术创作当中。

学习邹树君,就要学习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服务精神。为了抓住每分每秒辅导学员,他与大家同吃同睡。为了扶持音乐人才,他顶风冒雨筹措费用,为新秀举办专场音乐会。他把自己的家办成了我市音乐爱好者的“音乐之家”。他举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他把浇灌新苗视为最快乐的事,把培育新人当作人生最大的成就。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杰出的艺术人才来创作,良好的艺术氛围需要众多艺术爱好者来营造。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向邹树君学习,诲人不倦,甘当绿叶,辛勤耕耘,为艺术家成长开辟沃土,为艺术爱好者引路领航,确保我市文艺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学习邹树君,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的敬业精神。病魔缠身后,他加快了组建业余合唱团的步伐,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歌咏水平。就在身体极度虚弱时,他仍然坚持参加节目排练,为大家讲解音乐知识,指挥合唱表演。他用顽强的毅力与病痛抗争,一次次病倒,又一次次站了起来,33届歌咏晚会,他从不缺席。有信念,所以执着;有热情,所以投入;有责任,所以敬业。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向邹树君学习,坚守心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力量和热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工作当中。

邹树君出身于威海市张村镇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有两个数字成为他永远的记忆,一个是6.5元,一个是19.5元,分别是他上中学和大学时的助学金。 为了报答助学的恩情,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威海市,活跃在基层文艺战线。1974年,经邹树君建议,威海5月23日举办了首届群众歌咏会。此后的30多年,“5·23”群众歌咏会从未间断,邹树君每年都是主要组织策划者、指挥者、辅导者。为了办好歌咏会,他几乎跑遍了威海所有的机关企业。一天晚上,邹树君接连去了5家单位做辅导,到第六个单位时已是23时,推开排练厅大门,看到已经排练3个多小时的演员还在耐心地等他,十分感动。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让邹树君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威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毕少军回忆说:“我1980年认识邹老师,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基层去办音乐学习班,经常来回40多里山路,但从不叫一声苦。”200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看了环翠区(1987年,威海市组建地级市,原威海市改为环翠区。)申报“歌咏之乡”的材料,感慨地说:在一个滨海小城,一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能够历经30年而不衰,“歌咏之乡”的称号当之无愧。举行全国“歌咏之乡”授牌仪式那天,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拉着邹树君的手说:“谁说高等音乐学府的高材生到基层没有作为?就看你肯不肯做。谢谢你对中国音乐事业的付出,是你让‘歌咏之乡’歌声如潮。”
甘当人梯育桃李
歌咏会的成功,更激发了邹树君普及群众音乐的热情。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回荡着他的歌声。他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晚上教他们唱歌;他遍访老艺人,用一年时间编写整理了威海首批民歌专辑;他把铺盖搬到了学员宿舍,和他们同吃同住同欢乐,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邹树君的许多同学成了音乐家,但邹树君却把光环给了别人。《常回家看看》的曲作者戚建波是他的学生。从小酷爱音乐的戚建波清楚地记得,他13岁那年春天,邹树君因“包村”住进了他家,教他乐理知识,教他发声方法,鼓励他参加群众歌唱活动。几年后,戚建波考上了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做了中学音乐教师,又是邹老师辅导他进行歌曲创作。1990年夏天,邹树君专门为他组织了一场声乐作品演唱会,还请来著名音乐家唐诃、臧东升点评他的作品。在邹树君的精心培养下,戚建波以《中国娃》、《母亲》等优秀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邹树君办了上百期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其中不少人考上了大学音乐专业。在生命的最后7年,邹树君患癌症住进了医院,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组建了一个合唱团,每个星期天都拖着病体组织排练,这个合唱团成为威海声乐人才交流技艺的平台和文艺活动阵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30
起“全国歌咏之乡”,大家都知道是威海市环翠区;说起著名作曲家戚建波,大家都能哼唱起他的名作《中国娃》、《常回家看看》。但是说起邹树君,却没有几个人知道。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他,身患绝症不松劲,用30年的时间推动威海的群众歌咏活动,带起了以戚建波为代表的一批音乐人,用自己的生命唱响了一曲奉献之歌。 邹树君1973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回到家乡威海后,被安排到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他是当年中国音乐学院唯一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 当时威海还是一个县级市,市区人口两三万人。1974年春天,在讨论以何种形式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32周年的时候,邹树君提出了举办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邹树君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议,成了威海坚持30多年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就了威海的“歌咏之乡”。也没有想到,他自己从此与威海的5·23音乐活动相伴一生。 建议被采纳,邹树君就成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筹办人和音乐辅导老师。为保证晚会效果,他逐个单位辅导,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威海的各机关企业。1974年5月23日,威海首届群众歌咏会举行,容纳4000多人的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的祖国》等一批优秀歌曲唱起时,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拍起了手掌,台上台下齐声同唱,现场成了歌的海洋。 首届歌咏会的成功,让邹树君信心倍增,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30多年里,每年的“5·23歌咏活动”,邹树君都是主要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演唱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邹树君的满头青丝也渐渐变成了缕缕白发。虽然这30多年,他的工作也有过变动,但5月23日,他从没有在这个舞台上缺席。 2000年3月底,邹树君连续发烧20多天,到医院检查的结果:直肠癌晚期。从那时起到现在近7年的时间,病魔一直在折磨着他。他先后做了3次手术,十多次的放疗、化疗,但癌细胞并没有被控制住。病魔一次又一次把他击倒,但他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走上了舞台。 2003年的第30届歌咏会,他做了转移性肝癌切除手术不久,大家都知道邹树君身患重病,不忍心请他来指导、排练节目。可他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主动请缨参战。60多平方米的小排练厅内,邹树君要对参加汇演的十几首歌曲指导一遍,耗时3个多小时。演唱会那天,他要指挥4首合唱歌曲。每指挥一首,他都要换一件上衣,因为汗水已将上衣完全湿透了。 2006年5月23日,环翠区迎来了第33届歌咏晚会。这时的邹树君,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体重降了30多公斤。晚会那天,熟悉情况的人都想,今年的歌咏晚会,可能见不到邹老师了。而当大幕拉开时,人们看到邹老师又一次站到了指挥台上,台下立即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许多人含着眼泪,用掌声向这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者致敬! 邹树君说,人总要有一个归宿,如太阳必定要下山。音乐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寄托,如果哪一天大家看不到我了,那一定是我去了天堂,到那里排练去了。
新华网济南5月23日电(记者王海鹰)5月23日是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第34届群众歌咏会举办的日子。34年来,从未在这个舞台上缺席的一个身影,如今再也不会出现了,然而,台上台下的每个人都深深铭记着他。

他叫邹树君,因患癌症于4月6日去世。作为一名1973届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生,邹树君舍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舍弃了名利,在基层默默奉献30多年,倾情于大众音乐的普及。

1974年春,邹树君提议举办群众歌咏活动。

建议被采纳以后,他成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筹办人和音乐辅导老师。

1974年5月23日,首届群众歌咏会如期举行。当《咱们工人有力量》《我的祖国》等一批优秀歌曲唱起时,观众们随着节奏拍起了手掌,台上台下齐声同唱。

从此,每年的“5·23歌咏活动”,邹树君都是主要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歌咏会带动了威海群众歌咏活动的蓬勃开展。邹树君便以歌咏活动为支点进行音乐教育与普及,30多年来,在环翠区乡村、企业、学校、军营,他都曾帮助排练过合唱。

他的学生王太强说:“不管什么天气,只要有单位请他,他骑上自行车就去了,经常一个晚上跑五六个单位。”

2000年4月,邹树君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他先后做了3次手术,10多次放疗、化疗。病魔一次次把他击倒,他又一次次地站了起来:他放不下他的音乐。

2006年筹办第33届歌咏晚会时,邹树君刚做完转移性肝癌切除手术不久,很多人以为,这次晚会可能见不到邹老师了。没想到大幕拉开,邹树君又一次站到了指挥台上,他亲自指挥了4首合唱歌曲,每指挥一首,他都要换一件上衣,因为汗水已将上衣完全湿透了。

“在邹老师看来,只要是你需要的,就是他应该做的。”他的学生、威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毕少君说。

邹树君最后一次指挥是在2006年10月,他一手创办的合唱团在排练《四渡赤水出奇兵》时,谁也没想到,邹树君拔掉吊瓶,从医院跑出来,为大家排练。大家看见他的腿在发颤,手背上的针眼一直流着血,都忍不住哭起来。邹树君火了:“你们这是干什么?我这不是还没死吗?打起精神来!”合唱团成员杨世华说:“他这个人,为了音乐,不要命啊!”

30多年来,他办了100多期免费的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上千名文艺骨干,培养了戚建波、毕少君等一批有影响的学生。在威海,从事声乐的人和考取声乐专业的人中,有80%接受过他的辅导。而为音乐做的这一切,他从来不收费。

2003年5月23日,在第30届歌咏会上,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来到威海,为这个“歌咏之乡”授牌。他拉着邹树君的手说:“没想到,一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能够历经30多年而不衰。谁说高等音乐学府的高材生到基层没有作为?邹树君就是在基层干出大事业的人。”

威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令臣说:“邹树君虽然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成名作,但‘歌咏之乡’就是他的传世力作。”
第2个回答  2007-05-27
邹树君,男,1945年1月生,1976年入党,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1973年他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故乡,先后在县级威海市群众文化馆、地级威海市文化局等单位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0多年来,他为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了全部精力。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环翠区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2007年4月6日,邹树君同志逝世。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仍然关心着威海文艺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
相似回答